阅读经典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2011-08-15 00:50傅德岷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人文文化

傅德岷

(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67)

阅读经典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傅德岷

(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67)

提倡大学生阅读经典,多读经典,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十分重要。阅读经典,旨在吸取经典精神文化的滋养。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尚须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首先要学会选择经典;其次对经典进行细读、精读、反复读;其三要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读经典活动。

经典阅读;人文素养;阅读方法;大学生

在当今网络传播飞速发展,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消费普遍盛行的时候,文化经典受冷落,时尚读物受追捧,一些娱乐化、时尚化的东西风光无限,而文化经典则成渐行渐远的落寞背影。这种文化时尚无疑影响了人们的文化心理,也冲击了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因而,冷落经典、追逐时尚便成为大学生一种合乎时宜的选择。应当说,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文化现象,必定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精神损失,对于他们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塑高尚健美的人文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一个人的文化性格建构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和他多读书、读好书、好读经典是分不开的。因此,提倡大学生阅读经典,多读经典,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经典,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经典。“经典”是先贤圣哲经过深思熟虑浓缩提炼的具有人生启示和审美价值的、历经时间淘洗而永存不衰的典范之作。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说:“自圣贤作,是曰经典。”《辞海》解释为:“一定的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可见,“经典”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及百家诸子的著作,即古代确定的“十三经”及其他典范之作;二是宗教经书,西方最早的经典专指宗教典籍尤其是《圣经》,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佛家弟子常念诵的《金刚经》、《心印经》等;三是历代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及忠耿贤达之士的诗文;四是红色经典,“五四”以后许多为中国革命献身的革命烈士遗留下的充满浩然正气的诗文。这些经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追求真、善、美和对人的普世爱,以及对国家独立、民族尊严与民族团结的捍卫。经典所弘扬的爱国爱民、民族独立、自由、民主,以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等重大思想理念在今天仍有不小的启示力和震撼力。所以,经典凝聚着特有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人类智慧,它是民族的族徽,人类文明史的里程碑:

阅读经典,旨在吸取经典精神文化的滋养。因为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那么,我们从经典中可以吸取哪些精神营养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定的理想信念,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又是长期反抗外族和列强入侵的多灾多难的民族,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强国富民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英们一直坚守着“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的人生态度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民族气节。

早在先秦时代的《左传》就提出“临患不忘国,忠也”(昭公元年);汉代的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报任少卿书》);班固主张“爱国如饥渴”(《汉书》);宋代的范仲淹高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忧国忧民意识;岳飞胸怀“精忠报国”壮志,牢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满江红·怒发冲冠》);陆游悲愤地写出“位卑未敢忘忧国”(《起病书怀》)的诗句;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顾炎武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林则徐恪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的高尚情操;孙中山立志“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万象阴霾打不开》);秋瑾誓言“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夜夜龙泉壁上鸣》);鲁迅怀抱“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的宏愿;毛泽东立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的豪志;邓小平有“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挚情……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成了华夏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博大宽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精神。

殷周之际的《周易》提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君子取法于地,以深厚的德行和博大的气度来承担历史的重任。西汉时的刘安在《淮南子》中指出:“夫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千钧之重乌获不能举也:众人相一,则百人有余力矣”,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先贤们一直反对以邻为壑,主张“和为贵”。有子早就说过:“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唐代诗人王勃也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宋代李邦献在《省心杂言》中说:“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容,不可以驭下。”我国一直以博大宽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著称于世。

第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勤劳坚韧,百折不挠,乃中华民族坚强意志之所在。《尚书》提出“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易传·彖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列子,寓言中的愚公移山;司马迁的“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所作为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均体现了这种勤劳勇敢,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不达目的暂不罢休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四,求实重整体,创新求发展的意识。

先秦时期的韩非子说:“全大体者,不吹毛而求小疵,”(《大体》);《汉书》中提出:“修学好古,宰事求是”(《河间献王传》);后林则徐的提出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联语)就是求实重整体、顾全局的思想观念。同时,先贤们特别重视求创新求发展的意识。《尚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易经》中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强调求新求变革。宋代的欧阳修认为:“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明用》);明代的归有光提出:“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奉熊分司水利集并论今年水灾事宜书》);清代的李渔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闲情偶寄·卷四》),把创新变革提到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

第五,重义轻利的人生价值观。

“义”“利”之争,远自先秦,连绵不断。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梁惠王上》);荀子明确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辱》);墨子重“利”,认为“义”与“利”不是对立的,“利”就是“义”,“有利”就是“有义”;董仲舒等在重“义”的前提下兼重“利”;宋明理学强调“利在义中”,“义中有利”;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正义谋利”,实际遵循的仍是“先义后利”的原则。所以,以“义”为人的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的精髓。王夫之在《尚书引义·卷五》中说:“将贵其生,生非不可贵也;将舍其生,生非不可舍也。……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尘可舍。”由此而衍尘出来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报国精神,更成了千百年来仁人志士的崇高道德规范。

第六,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人文情怀。

天下万物,人是最为宝贵的。先贤圣哲都非常重视“人”的作用。春秋时期,老子就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孟子更响亮喊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表达了对王权的蔑视;唐代李延寿在《南史·郭祖深传》中说:“人为国本,食为人命。”陆贽则把“以人为本,以财为末。人安则财赡,本固则邦宁”作为国家安定的第一条(《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宋代王十朋也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轮对剖子三首》);近代孙中山《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中大声疾呼:“人心就是立国的大根本。”

同时,先贤们还表现出浓浓的关注民生的人文情怀。管子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篇》);孟子则关注民生,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表现出博大仁爱的胸怀;晋代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杜畿》中也提出“安民之术,在于丰财”,强调富民、惠民;孙中山《在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庆纪念会的演说》中更提出“少数人有钱是假富,要多数人有钱才是真富”,既揭露了“假富”的伪质,又明确了“真富”的内涵。所有这些经典名言,充分体现了人为邦本,呵护人、关爱人的博大情怀。

阅读经典,尚须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首先,要选择经典。因为经典远离当代,且不说远古时代的神话、史诗、歌谣,就是称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它们反映的是农耕文明或者是商业文明初期的生活,与今天信息化时代的生活有着巨大的落差,所以必须对经典进行选择。选择那些具有人类共性的富有人性美、人情美的经典;选择那些具有高尚理想信念、治国安邦、为国家民族利益可舍身“取义”“成仁”的经典;选择那些立志修身、奋斗自强、弘扬正气、建塑健美情操的经典;选择那些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倡导民主法治的经典……总之,不能无选择地阅读经典。比如,儒家文化的“十三经”,当然是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经典,是不是每个大学尘一定要读完全部“十三经”呢?我看大可不必。对于少数专业的研究者来说,必读;对于绝大多数大学尘或者青年学者来说,无必要全部读完,只需选择一部分阅读即可。

其次,细读、精读、反复读。深入其中,从容诵背,悠游浸润,沉潜默会,悟其精髓,意往神驰,这样才能从经典的阅读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书神”。他在青年时代就认真研读过中华经典和外国的亚当·斯密、达尔文、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世界文化“经典”。即使在戎马倥偬之中,他不仅自己读经典,还要求高级干部读经典。1938年10月在陕北,他问贺龙、徐海东,看过《三国》、《水浒》和《红楼梦》三部小说没有,并说:“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就不算中国人”,只看过其中一两部,只好算“半个中国人”(张麟:《徐海东将军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页)。此话虽系幽默之言,但毛泽东强调的是不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的国情和国民性格。建国之后,他在中央会议上多次印发古代诗文发给大家,给不同的高级干部指定史书的具体篇目,要求他们诵读。“文革”动乱期间,他要求虎将许世友把《红楼梦》读五遍。这些事例启示我们:读经典,必须细读、精读、反复读,最好还能写读书笔记,弄清所读经典的背景、要旨及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再次,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读经典活动。大学本身就是由经典文化构筑起来的殿堂,是传承人类优秀知识和文明传统之所在,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多种读经典活动应当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作为教师,不读经典何以为师?何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作为学生,沉溺网络,不读经典,何以继承和弘扬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试观东南亚儒家文化圈中的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的学校教育,坚持以儒家文化经典教育培养人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对我们回答钱学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的提问,不是很有启示吗?所以,我们要利用大学校园这块阵地,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读经典的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演出经典情景剧;校报刊登经典作品评介,广播、电视播放配乐、配画的经典作品欣赏;教师、干部撰写读经典的心得文章。这样,大学校园就会充满浓浓的经典氛围,让人身入其中,浸心浸脑,那些低俗、媚俗的垃圾文化将逐渐被淘洗,退出校园的文化舞台。

令人遗憾的是,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忽视经典的阅读、传承与弘扬,除红色经典而外,儒家的、先贤的、宗教的“经典”被斥为封建读物,或束之高阁,或付之一炬,忽略其“精华”的发掘与吸取。因而,当代大学生从“发蒙”入学到大学校园,基本上没有系统接触经典,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养,在伦理道德、人文素养等文化性格方面造成严重的缺失。他们中的一些人理想、信念缺失,缺乏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崇尚“拜金”,沉溺于物质追求与享受;伦常淡薄,缺少悲悯情怀,对弱势群体不闻不问;不文明现象突出,出口成“脏”,口痰纸屑漫天飞、遍地撒;社会公德缺失,乘公车挤车子、抢座位拼力气、争速度,见老、孕、病、残者上车视而不见,高坐无忧;尊师重道意识弱化,常将老师视若路人,以个人好恶进行恶评……人文素质的低落严重影响了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必须提倡和强调阅读经典。

法国评论家圣·佩甫说:“真正的经典作者丰富了人类的心灵,扩充了心灵的宝藏,令心灵更往前迈进了一步,发现了一些无可置疑的道德真理……”我国传统的经典文化尤其是红色经典,正是这样的开心启慧、激励人生、引人前行的著作,可吸取的精神养料是很丰富的,大学生们应当从中吸取营养,滋润自己,为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建塑高尚健美的情操,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献智献力。

[责任编辑:何 来]

Improve Humanity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y Reading Classics

FU De-mi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647,China)

College students read classics in order to absorb the essence of them such as the unswerving ideal and belief,patriotism,the spirit of tolerance,unity and love of peace,the spirit of industriousness and bravery,the consciousness of collectivism and innovation,the value of justice over material gains,the humanity feelings of“taking people foremost”,and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well-being of people.However,students should have a correct method in reading classics.Firstly,they should read selectively.Secondly,they should peruse them repeatedly.Thirdly,they should integrate themselves into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hold various classical reading activities.

classic reading;purpose;reading methods;college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

G122

A

1674-3652(2011)01-0073-04

2010-09-18

傅德岷(1937- ),男,四川崇州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首届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带头人。

猜你喜欢
人文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逍遥游”壶的创新和人文意境
谁远谁近?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