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岗位设置中“双肩挑”模式的理性思考

2011-08-15 00:50华,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官本位学术岗位

方 华,李 辉

(1,2.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47;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 400052;3.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对高校岗位设置中“双肩挑”模式的理性思考

方 华1,2,李 辉3

(1,2.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47;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 400052;3.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双肩挑”管理模式,既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日益显露了不可回避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文章从“双肩挑”模式内部化了高校的学术和行政、平衡了高校的复杂管理体制、是动态发展的管理制度设计等三个角度对高校“双肩挑”的岗位设置重新进行了理性考量,并分析了影响“双肩挑”模式缺陷解决的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双肩挑”模式缺陷的路径措施。

高等学校;“双肩挑”模式;动态发展;理性思考

一 引言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高校“双肩挑”一词,是在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颇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汇。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高校中率先建立的“一肩挑业务学习,一肩挑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辅导员制度被形象地称为“双肩挑”。现在,“双肩挑”一词不再单纯针对两手都要抓的辅导员队伍,而已成为高等学校部分人员既从事党政管理工作又兼任教学科研工作现象的统称。历史已经证明,“双肩挑”制度从根本上改善了高校领导骨干队伍的知识结构,大大地提升了高校的领导水平、权力质量。“双肩挑”干部队伍已在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对外交流进程的加快,“双肩挑”模式日益显露了不可回避的矛盾,对该制度的争议或质疑也逐渐增多,其中有些认识不乏颇有见地而且切中要害。早在l996年9月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的学术年会上,不少学者就“认为这种模式不利于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和队伍的稳定,是我国高校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主要障碍”[1]。祖秉元(1998)对高校管理干部不适合进行双肩挑的理由作了具体分析和概括[2]。王建猛(2009)认为,教育职员的专职化应是今后我国高校领导干部制度改革的方向,大学由“官本位”回归到“学本位”是必然的正确的发展趋势[3]。

人事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由此,高校“双肩挑”队伍结构势必受到冲击,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也将受到挑战。面对这样一个课题,如何充分发挥“双肩挑”人员的最大效能,如何看待高校管理中“双肩挑”岗位问题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二 理性思考“双肩挑”模式

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双肩挑”模式及其带来的问题的批判主要理由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易造成专业教师价值取向的偏离。大学是自由开放、相对独立的教育机构、社会团体。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国高校的职能更多趋向于管理职能,高校的官本位倾向影响着学术的发展,大学作为时代和社会灯塔的作用逐步失去色彩。“双肩挑”岗位的设置,使部分教师出现一种浮躁的治学风气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吸引一批批专业教师往仕途上奔,既是教授,又是官员,充分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得学术的神圣性和教师的尊严受到轻视。在长期的异变过程中,教师群体士气日趋低落,教学科研骨干逐渐流失。二是“双肩挑”干部的学术发展受到影响。为了做好学校管理工作,原本不是从事管理或教育专业的“双肩挑”干部,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学习和研究管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同时他们教学、科研工作也不敢轻松懈怠,由于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会削弱他们教学、科研上的发挥,影响其学术领域的拓展。所以“双肩挑”干部要在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到两全其美,还是需要认真研究探讨解决的紧迫问题。

但是,“双肩挑”模式也不是就完全不好。高校内部岗位设置管理中“双肩挑”模式有着它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拓宽干部选拔的渠道,增强管理干部的素质;有利于发挥专家教授对学术事务的协调、控制和决策,做到内行领导内行;有利于调和教师与行政之间的群体关系;有利于管理组织层次实现优化组合;有利于教学——科研——管理的相互渗透;有利于管理干部领导职务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的形成,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提升大学形象,为学校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4][5],等等。

那么,该如何看待“双肩挑”问题呢?按照张维迎(2006)的经济逻辑,理性思考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6]:尽量超脱于自身的地位、身份、利益,必须讲公共理性,要学会换位思考;考虑政策的可行性,把其与可行的替代政策相比较,而不能把现实中根本不可行的理想目标作为反对一项政策的理由;摆事实,讲道理,实证数据和逻辑分析相结合,而不能以感觉代替事实,用直觉判断代替逻辑推理;必须本着“向前看”的精神,在给定的历史条件下,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全体民众和整个社会受益。本文认为,据此观点来分析高校“双肩挑”问题是比较恰当的。首先,我们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需要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其次,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设计可行的制度;第三,我们不能凭感觉走,需要结合实际严谨分析;第四,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必须思考大学教育的超前性、时代性。

(一)“双肩挑”模式内部化了高校的学术和行政

大学的根本职能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并由此派生出科学研究的功能,这也就引发了高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术性的。国家一再强化教师职业特点,规定教师职务是根据教学工作任务需要设置的专业技术岗位。目的是要明确教学研究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他们必须承担教学研究任务,而且要为学术发展创造性地贡献力量。高等学校除教师这一办学主体力量外,还有一支重要的“主导力量”,这就是职员队伍。职员队伍怎么构成,实际上就是对高校管理队伍建设职业化的认识问题。从教学科研人员中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由于更加熟悉了解教学科研自身的规律,对于高校各级管理的决策,就更能够切合实际。能够在管理的上下级控制系统和教学科研专业人员所认同的学术同事控制系统之间求得平衡,从而发挥其协调作用。所以,“双肩挑”模式就在本质上内部化了高校的学术活动和行政管理工作,使得教师和管理职员之间有了直接的连通渠道,这个渠道是互联双通的,而不是单向阀。

(二)“双肩挑”模式平衡了高校的复杂管理体制

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不论是教师或是管理者,我们都应该使其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但是“双肩挑”模式在本质上讲与此并不矛盾,因为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其教学、科研工作具有的较强的专业性决定了其管理工作必须具有专业性。那么高校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就需要强调共识与共性,要求共同的管理理念、互相协调和配合,更注重发挥团队精神。这恰恰是专业技术队伍和行政管理职员队伍之间相互融通的。而且,这种“双肩挑”模式可以让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在组织绩效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以进行动态的交互更换,克服了那种僵化的管理模式所带来的绩效损失。因而,“双肩挑”模式平衡了高校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管理体制,让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不是单纯的被人为割裂的间阂式管理体制。这样就可以使高校管理目标实施的动力更清晰,而不是使其陷入两难困境。

(三)“双肩挑”模式是动态发展的管理制度设计

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自然也需要创新和发展;好的制度推动和促进生产发展,生产发展又带动制度创新和进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双肩挑”模式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管理制度设计框架。回溯过去,该模式的成功,在于它不仅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也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而且有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作保证。这些都是动态的发展的,也正是有这么一种动态变化的机制设计,才满足了高等学校人事制度建设不断变革的需要,才成为一种重要的制度模式。所以,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双肩挑”模式当作一个历史的制度、一个一成不变的框架、一个约定的规则,而应该从内部组织机构的性质特点以及领导班子优化组合的要求出发,以提高管理效能为导向,以合理设置“双肩挑”岗位为依托,不断动态地调整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做好相应的制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不应该因为“双肩挑”模式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把其推翻。而是要与时俱进地看待“双肩挑”模式,不断优化和创新该模型的运行机制,才是正确的路径。所以,类似陈启源和雷艳佳(2007)提出的“要大胆废除‘双肩祧’,回归‘学本位’”[7]的建议,就不免有些主观武断,也是不可取的。

三 影响“双肩挑”模式运行的因素分析

尽管高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术性,但我国现代高校的行政管理出现了严重的异化——即行政泛化成官僚化,造成高校主体倒错、价值观扭曲、运行成本升高。这个问题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这些原因也就成为“双肩挑”模式存在缺陷的主要因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而在其中起到牵制作用的是“两教”,即儒教和道教。封建儒教倡导的就是“官本位”:一是告诉民众要崇官、敬官和做官,形成“官本位”的价值导向,“学而优则仕”;二是强调官怎样治理社会和驯化民众,是一种人治,而不是法治;人治必然体现的是官治。封建社会把“官本位”推向了极致,现在“官本位”的土壤就是来自中国经历了三千年的封建社会,而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历史和经历,导致“官本位”只有在中国根深蒂固。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虽然没有强调“官本位”,但是,由于在管理机制上过于集权,还是一种“官本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数以千计的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法规。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群众评议、民主推荐、事业单位全员聘用等等前所未闻的提法与做法正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官本位”的现象与观念却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就不能不说制度文化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说,腐败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官本位”却很能体现中国特色。落后的生产力,没有像样的商品经济是旧中国“官本位”意识滋生和盛行的社会基础。

(二)现行管理体制的制度设计缺陷

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后,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但是总体来看,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特别是干部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相比,没有太大的改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沿袭了计划经济的垂直任命制,给强化“官本位”带来了体制土壤和体制条件。

就高校而言,一是官设的太多。一所高校上百位处长是正常现象,很多属于学术范畴的问题也行政化了。二是选官的机制太死。还是少数人在少数人的圈子里选干部,由于是上边给下边发乌纱帽,造成在干部选择导向上的失误,让干部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谁给发的乌纱帽就对谁负责;过度追求短期行为,而没有长远打算;很多干部搞形式主义,做秀而不做事,取悦领导,等着提拔。三是权力的设置过于集中,常强调“一支笔”。个人专断,少数人说了算,导致干部追求部门个人既得利益。四是管官的机制太虚。官任命后,给了他权力,下一步就是管制和监管问题。我国的“官本位”制度导致管官的机制太虚,重授权而轻监督,重集权而轻分权,最后导致虚监督和软监督,只有体制内的监督,而没有体制外的监督。

(三)高校评价机制中的规则性误导

在高校,由于各种各样的评估与评比频繁进行,学术量化评价制度,实际上是拥有学术和政治话语权的教育管理者们所制定的一个“游戏规则”。这种考核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挂钩:对个人来说,直接涉及职称、科研经费;对单位和各级领导,则意味着政绩和升迁。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高等院校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年复一年地被迫耗费大量精力去应对上级压下来的、数不清的评价(评奖、评估、评比),千方百计地去“包装”他们的成果。

学术量化评价制度的实施,使得那些本想坐实十年学术冷板凳的学人恐慌不已,为了自保——如果你不参与到这个游戏之中,最先被淘汰的必是你,他们大多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本分。但是由于没有或难以进行长期系统的、深入的创造性研究,或在短时间不能够完成高水平的研究,“垃圾”论文大量产生,“丑闻”也频频发生。由于这样的评价机制,马太效应现象非常严重,“无名小辈”申报不了课题,发表文章有困难,而有名的学官,解决这些问题就非常方便了。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称,这就是“光环效应”、“马太效应”。科研项目要得到支持,必须要得到一定的包装和认定。

四 优化“双肩挑”模式的路径分析

刘继荣等(2005)指出,无论是“双肩挑”(兼职)模式或者是“单肩挑”(专职)模式,任何一种“纯粹型”的干部任用和管理模式既不合适也不现实。我们既要看到“双肩挑”模式在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必要性,又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必须实行有限度的“双肩挑”模式,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对这项干部制度逐步加以完善[5]。本文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的分析,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科学界定“双肩挑”,严控岗位比例

结合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很多纯业务部门的学术领导不应该算“双肩挑”,比如二级学院的院长、研究所的所长等,他们应该以学术为“天职”,不应该被单纯当作行政领导者。另外,在岗位设置工作中,“双肩挑”岗位的比例是应严格控制的,各单位在确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管理岗位时才能设置“双肩挑”岗位。“双肩挑”干部应主要从事高校管理中的教学科研部门的决策性工作,而执行工作则应由专职从事日常党政事务管理的副职担任。也就是说,高校“双肩挑”干部应是大学校长和教学科研第一线上主要涉及决策的岗位,而其他部门则应聘用专职管理或其他专业管理人员,从而使“双肩挑”干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仅优化了整体管理结构而且也防止了教学科研专业人才的浪费,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行政组织也是按此原则运作的。

在管理部门中除教务处、科研处的正职外,其他部门原则上不允许“双肩挑”。教学单位主管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层管理岗位,应该实施“能由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兼职完成管理工作的,一般不再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的原则,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系列。副处级以下岗位除会计、工程、审计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外要严格控制“双肩挑”岗位的设置,逐步推行主要党政管理干部学术化、一般党政管理干部专职化的措施,建立新时期高校管理干部队伍。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行的绝对领导权和学术权力的领导地位。

(二)借鉴国际经验,改革高校人事制度

在制度建设方面,西方国家显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以美国为例,大学内部人事制度不仅将管理人员和教师分类进行管理,在管理人员群体内部,也体现了精细而清晰的分类制度,保证了大学管理人员管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在选聘管理人员的渠道上,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也有很大不同,以多样化著称,美国大学组织的多样性特点也导致了选聘管理人员渠道的多样性。目前,美国大学对副院长以上的行政人员实行三种不同的待遇。一是给予终身教职,以保证行政人员无后顾之忧;二是只给教职,但不是终身教职;三是既不给教职,也不给终身职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双肩挑”岗位是目前我国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的难点,在高校各院(系)的正副院长(主任)、正副书记、教学管理部门的领导以及主要业务部门(财务、工程、网络中心、图书、档案等)的领导,一般普遍都是“双肩挑”干部担任,是高校管理队伍中的主体力量。但这样就影响了学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这也有悖于学校的管理目标。我们要依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要求,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充分改革人事制度,在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上强调精干、高效,使我国的大学都注重经营,强调竞争,大学内部的每一个管理职位都要有特定的任务和作用的,不允许存在与大学组织任务和发展目标没有关系的职位,聘用人员也应该“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允许有“吃闲饭”者滥竽充数。

(三)在薪酬分配制度上,实行以岗定薪

目前,事业单位试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转换了用人机制,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提出“以岗定薪”的薪酬分配制度。除“双肩挑”岗位外的其他岗位人员应严格按照以岗定薪的原则兑现薪酬待遇。在校内津贴分配上应向教学一线有所倾斜,保证教学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绝对利益,利用经济杠杆调控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明确规定的“双肩挑”岗位,应该根据“双肩挑”岗位的岗位分析和职责入手,“以岗定薪”, 同时充分重视“双肩挑”干部自我发展和实现价值,探索研究有针对性的业绩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性的利益机制,适当提高“双肩挑”干部的经济待遇。

(四)加强对“双肩挑”干部的培养和管理

在高校,大多数“双肩挑”干部是从业务岗位直接选拔到领导岗位,具备高学历、高职称,但还需要他们懂得管理理论,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成为既懂管理又懂教育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一是加强“双肩挑”干部的岗前或在岗培训。要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渠道,有计划地在届中或届满时安排他们必要的学习、进修和考察的机会,为他们能胜任管理岗位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加强对“双肩挑”干部的管理。建立“双肩挑”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监督、评价奖惩等管理机制。严格按规定程序选拔任用干部,努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规范选拔程序,规范考核程序,规范上岗程序。对“双肩挑”业务干部进人领导岗位,要坚持“个人志愿、群众信赖、德才兼备”,要重视提任对象的工作经历和工作实绩。三是建立有效的学术激励机制。对于愿意兼任管理工作的教学科研人员,学校要制定“双肩挑”干部从事管理的激励政策,使其专心从事高教管理,真正成为高校管理的专家,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同时又要通过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逐步提高学术权力的地位,推选学术上有良好声誉的教授组建学校最高学术委员会并赋予其最高的学术权力。

五 结语

“双肩挑”模式是一定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并得到了稳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在对待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何去何从的问题,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也不能一刀切地加以否认。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加以改革和优化,不断创新该模式地运行机制,在处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双肩挑”的问题上,应该坚持既平稳承转,又规范控制,使其突破传统文化的官本位影响,弥补现行管理体制的制度设计缺陷,克服评价机制中的规则性误导,不断完善该模式下的岗位设置、制度安排、薪酬分配、队伍建设等,使学者化的职业领导者成为我国高校今后的必然选择。

[1]钱芳莉.关于高校“双肩挑”管理干部问题的若干思考[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9,(3):16-18.

[2]祖秉元.高校管理干部不宜双肩挑[J].上海高教研究,1998,(5):48-49.

[3]王建猛.关于高校管理中“双肩挑”问题的探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7-39.

[4]王军为.关于高校使用“双肩挑”管理干部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7,(8):109-111.

[5]刘继荣,朱 原.对高校干部“双肩挑”的理性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48-50.

[6]张维迎.理性思考中国改革[J].财经界,2006,(6):72-79.

[7]陈启源,雷艳佳.高校“双肩挑”管理模式评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31-134.

[8]潘建广,陈伯圣等.高校“双肩挑”管理干部问题的若干思考[J].世纪桥,2007,(4):108-109.

[责任编辑:雪 豹]

A Reflection on the Mode of“Cadres Shouldering Double Duty” in Postsetting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FANG Hua1,2,LI Hui3
(1.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2.Chongqing Broadcast and TV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52;3.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100,China)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the administrative mode of“cadres doing double duty” is very common.This mode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tertiary education cause,but its disadvantages are beginning to emerge.Against this background,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make a rational reflection on the post-setting of“cadres doing double duty”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of“cadres doing double duty”,and provide their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mode.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mode of“cadres shouldering double duty”;dynamic development;rational reflection

G472

A

1674-3652(2011)01-0089-05

2010-09-19

方 华,女,四川简阳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和高教管理研究;李 辉,女,吉林德惠人,长江师范学院职员,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官本位学术岗位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官本位思想不该在孩子的心田萌芽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高校要走出“官本位”的误区
扶贫项目成“伤民产业”根在官本位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