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典故看《和文天祥正气歌》的主题思想
——兼与《正气歌》作比较

2011-08-15 00:50张敏生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藤田文天祥天皇

张敏生

(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从典故看《和文天祥正气歌》的主题思想
——兼与《正气歌》作比较

张敏生

(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日本幕末著名儒学家藤田东湖在《和文天祥正气歌》中集中援引了十二个典故,借此强调他的尊皇攘夷思想,同时也表达了精忠报国的赤诚之心,这也成为整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而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援引的典故则重在表达守节尽忠,舍生取义的决心和精神。两首诗歌虽然均名为“正气歌”,而且结构相仿,但在典故的选择排列和借以表达的主题思想上则小同大异。究其原因,这主要缘于两位诗人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境遇和面对的主要矛盾的不同所致。

藤田东湖;《和文天祥正气歌》;典故;主题思想;《正气歌》

藤田东湖(1806-1855),名彪,字斌卿,号东湖。他的父亲藤田幽谷乃日本江户时代水户学派的硕学。由于得益于家学渊源,自小耳濡目染,所以藤田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思想的熏陶,博及群集,后来成为了水户学藤田派的代表学者和集大成者。在江户后期的政治舞台上,藤田也十分活跃。他是尊皇攘夷思想的主导者之一,其思想对日本当时的尊皇志士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829年,在第九代水户藩主的继承问题上,藤田东湖作为改革派拥立前藩主的弟弟德川齐昭①德川齐昭:(1800-1860)日本水户藩第九代藩主。谥号烈公。起用藤田东湖等人,进行藩政改革,设立藩校弘道馆。参与幕政,提出海防对策。在将军继嗣问题上与井伊直弼对立。因安政大狱事件被迫蛰居,后病死。,并在齐昭继位后得到了重用。藤田帮助齐昭进行藩政改革,致力于建设海防和藩校弘道馆等。在政见上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同僚户田忠敬成为齐昭不可或缺的左右臂,人称“水户两田”。1844年5月,德川齐昭因幕府追究其镇压佛教等事件的罪责,被迫让位,并受罚禁闭反省。藤田东湖也随之失势而被免职夺禄,并被幽禁在江户向岛小梅村的牢房中。在这种大志未酬,羁厄受挫的情况下,藤田东湖在1845年模仿我国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写下了五言长诗《和文天祥正气歌》。全诗如下:

天地正大气,粹然钟神州。

秀为不二岳,巍巍耸千秋。

注为大瀛水,洋洋环八洲。

发为万朵樱,众芳难与俦。

凝为百炼铁,锐利可断鍪。

藎臣皆熊罴,武夫尽好仇。

神州孰君临,万古仰天皇。

皇风洽六合,明德侔太阳。

不世无污隆,正气时放光。

乃参大连议,侃侃排瞿云。

乃助明主断,焰焰焚伽蓝。

中郎尝用之,宗社磐石安。

清丸尝用之,妖僧肝胆寒。

忽挥龙口剑,虏使头足分。

忽起西海飓,怒涛歼胡氛。

志贺月明夜,阳为凤辇巡。

芳野战酣日,又代帝子屯。

或投镰仓窟,忧愤正愪愪。

或伴樱井驿,遗训何殷勤。

或殉天目山,幽囚不忘君。

或守伏见城,一身当万军。

承平二百岁,斯气常获伸。

然当其郁屈,生四十七人。

乃知人虽亡,英灵未尝泯。

长在天地间,凛然叙彝伦。

孰能扶持之,卓立东海滨。

忠诚尊皇室,孝敬事天神。

修文兼奋武,誓欲清胡尘。

一朝天步艰,邦君身先沦。

顽钝不知机,罪戾及孤臣。

孤臣困葛藟,君冤向谁陈。

孤子远坟墓,何以报先亲。

荏苒二周星,独有斯气随。

嗟予虽万死,岂忍与汝离。

屈伸付天地,生死又何疑。

生当雪君冤,复见张纲维。

死为忠义鬼,极天护皇基。

该诗被推为幕末志士文学的代表作,也被誉为日本近代汉文学的先声。

《和文天祥正气歌》是《正气歌》的和赋之作,同为歌颂天地凛然正气,抒发诗人忠君报国的节烈丹心的诗歌,因而在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开篇先是讴歌天地间的正大之气,次之又援引著名历史典故,颂扬表露于人的正大之气,最后叙及自身境遇,一表心志。虽然两首诗歌均名作“正气歌”,但是仔细品读便会发现《和文天祥正气歌》的主题思想与《正气歌》颇有不同。本文主要通过详细分析《和文天祥正气歌》第十句至第二十一句中援引的十二个典故,借此阐明藤田的用意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思想,并在最后与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典故和主题思想进行比较,从而指出两首诗歌在这两个方面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一)第十、十一句

这两句中引用的典故讲述了排佛事件。552年,百济圣明王派使者献给钦明天皇①钦明天皇:(539年-571)日本第29代天皇。佛像和经论数卷,并上表歌颂佛德。天皇遂召集群臣,商议可否礼拜佛像。大臣苏我稻目②大臣:日本大和朝廷中参与国政中枢的最高长官。由臣姓氏族中的最有权威者就任,与连姓中的最有权威者大连共同执政。苏我稻目:(?-570)日本古代的中央豪族。宣化、钦明两朝的大臣。因将女儿许给钦明、用明两天皇为妃而得势。主张可拜,认为:“西蕃诸国,一皆礼之,丰秋日本,岂独背也。”而大连③大连:日本大和朝廷中参与国政中枢的最高官员。由姓连的氏族中最有权势者就任。物部尾舆④物部尾舆:生卒年不详。安闲钦明两朝的大连。和中臣镰子⑤中臣镰子:生卒年不详。钦明天皇时代的连姓氏族。则认为“我国家之王天下者,恒以天地社稷百八十神,春夏秋冬,祭拜为事,方今改拜蕃神,恐致国神之怒极”,极力反对。最终,天皇还是采纳了苏我稻目的意见。于是苏我氏将佛像安置于小垦田并参拜。谁知不久后疫病爆发,死者颇多。尾舆和镰子于是再次上奏,认为疫病乃起因于参拜蕃神惹怒国神之故,并力主排佛。天皇准奏。于是,尾舆和镰子将佛像流弃于难波堀江,并焚烧寺院僧舍。

以上两句诗中的“大连”和“明主”便是各指物部尾舆和钦明天皇。藤田援引这两个典故的目的主要不在于颂扬臣下对天皇的尽忠,而是重在宣扬他的尊皇思想。公元六、七世纪,由于受到中国君权神授和皇帝血缘后裔承接正统的正统论思想的影响,日本的天皇也借编纂《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历史典籍构建皇位继承体系,并将天皇直接描述为神的后裔。天照大神成为了天皇的祖神,也是庇佑日本人的万物之神,天皇万世一系。因此,上述典故中的尊国神,排蕃神的实质也就是尊皇,它强调了天皇统治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这正是藤田在政治上极力主张的核心思想之一。所以,藤田一开始便援引这两个典故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者,诗人在措辞上还明确地使用了“排”和“焚”两字,明显地传达出思想文化层面上的“攘夷”意味。但这里的“攘夷”不能简单笼统地理解为排斥一切外来思想文化。正如日本学者依田熹家所论述的,“幕末的攘夷包含着封建性的排外要素和萌芽中的民族主义要素。但不管怎么说,在具有经常摄取外国文化发展本国文化之历史传统的日本,即便是‘攘夷’,也是在吸取欧美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这一前提下的‘攘夷’。”所以,具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藤田的思想主张来看,这里的“攘夷”应该认为主要是指排斥佛教。在江户时代,僧风日益颓废,排佛思想盛行,佛教此前作为御用宗教的统治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根本性冲击。与此相反,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儒学地位则逐步得到提高,乃至成为日本封建正统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占统治地位的官学,并在与神道教、武士道等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本土化,从而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江户时代的儒学也多有派别,各扬其说,但它们在“尊皇忠君”的思想上却是一致的。藤田所属的水户派的主要思想主张中就包括有尊皇攘夷论和神儒合一主义。由此可见,排佛乃是题中应有之义。以九代藩主德川齐昭和藤田为中心的“弘道馆义士”在“尊皇攘夷”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著书立说和开展运动对佛教进行了排斥和镇压。因此,藤田援引以上废佛毁释的典故的目的还在于借“抑佛”,求“扬儒”,既暗示当时的时代潮流和自我的思想主张,又为下面所引典故做了实质意义上的铺垫。

(二)第十二、十三句

以上两个典故中的“中郎”和“清丸”分别指中臣镰足①中臣镰足:(614-669)飞鸟时代的政治家,藤原氏始祖。和和气清麻吕②和气清麻吕:(733-799)奈良时代末期至平安时代初期的高级官僚。。

中臣镰足是飞鸟时代推古天皇③推古天皇:(592-628)日本第33代天皇,日本首位女天皇。至天智天皇④天智天皇:(626-672)日本第38代天皇。时期的政治家。当时,苏我入鹿⑤苏我入鹿:(?-645)日本大和朝廷的权臣。等苏我氏一族反对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皇继位,意图拥立亲缘的古人大兄皇子为天皇,以加强自己的摄政势力。后来他迫使山背大兄皇一家自杀,改立宝皇女为皇极天皇⑥皇极天皇:(594-661)讳宝皇女,日本第35代和第37代天皇,女天皇(第一次在位期间:642年-645年,第二次在位期间:655年-661年)。生葛城皇子(天智天皇)、海人皇子(天武天皇)。。而镰足则积极顺应自圣德太子以来要求改革国政,重新以天皇作为政体中心的时代潮流,拥戴中大兄皇子⑦中大兄皇子:(626-671)讳葛城皇子,天智天皇。日本第三十八代天皇(661-671在位)。645年,与中臣镰足计划讨平苏我氏。继而以孝德、齐明两天皇之皇太子身份,从事对大化革新各项政策的拟定和实行。。后来,镰足与中大兄皇子于皇极天皇朝前成功暗杀苏我入鹿,打倒了苏我氏一族。在中大兄皇子成为皇太子后,镰足被封为内臣,掌握了军权。他为推进大化革新呕心沥血,乃至临终前还喟叹未能为国多谋军略多做贡献。

第十三句讲叙的是“宇佐八幡宫神讬事件”。称德天皇⑧称德天皇:日本第四十八代天皇(764-770在位)。第四十六代孝谦天皇的复辟名。在位期间,偏重佛教,猜忌群臣,宠爱弓削道镜⑨弓削道镜:(700?-772)奈良时代法相宗的僧人。。后来道镜称法王,行僧纲政治,欲袭皇位。769年,宇佐八幡宫向称德天皇假称得到神讬,言弓削道镜应当继位。和气清麻吕不顾生死安危,向天皇揭露了神讬阴谋,终使道镜图谋落空,并遭贬罚。

以上两个典故都歌颂了忠臣竭尽忠诚,为了维护皇脉,巩固皇基而毫不顾惜个人生死,力排外戚专臣图谋篡位。这两句诗是对尊皇思想的进一步诠释,比起前面两句,内容更为直接明了,明确地把矛头对准轻皇夺政的皇位觊觎者。值得注意的是,藤田在第十三句援引了恶僧祸国的典故,再次借明言暗,表达了“排佛扬儒”的思想。

(三)第十四、十五句

1274年,元朝军队攻打日本,发生了“文永之战”。但因遭遇飓风,加之指挥集团内部意见分裂,元军最终惨败,被迫撤军。翌年,元朝派出以礼部侍郎杜世忠⑩杜世忠:(1241-1275)蒙古人,元朝礼部侍郎。为首的使节团出使日本,以期劝降。时任镰仓幕府第八代执权的北条时宗⑪北条时宗:(1151-1184)镰仓幕府第八代执权(辅佐将军的执政官)。在幕府引见之后,将杜世忠一行斩于龙口(今江岛附近)。此后,时宗在博多湾沿岸筑起壁垒,进一步加强国防。1281年,元日军队又发生了“弘安之战”。率先登陆的元朝东路军遭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被迫撤退到海上。后来在平户鹰岛附近与江南军会合时意外地遭遇暴风雨袭击,并同时遭到了幕府军队的突袭,最终溃败。日本人认为此乃国神庇佑,故将此飓风称为“神风”。北条时宗也因抗击元军立下赫赫战功而被日本人尊崇为挽救国难的英雄。

这两句诗中,前者叙“斩使”,后者扬“神风”,都属于抵御外敌入侵,卫国自救的史事。中国古代常讲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以之为礼。但富有儒学修养的藤田却不惜笔墨对“斩使”加于描述。这显然是为了突出他所倡导的另一个核心思想——“攘夷”。当然,这里的“攘夷”明显与前文的不同,指的是直接抵御外敌入侵。而“神风”这一典故的实际指涉可认为是日本国神,也即是天照大神。由此,藤田渲染了“神力造国、神威护国”的神国思想,并且再次强调了天皇万世一系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如果联系到忽必烈两次侵日在不经意间成了日本“神道思想”克服“末法思想”的重要契机的话,那么这个地方援引“神风”的典故无疑还在暗中对佛教进行了又一次的贬抑。

笔者认为,以上六个典故既有歌颂神威常佑,天皇明断的事例,又有贬抑贼臣专大乱国,赞扬忠臣御敌卫国的事迹。虽然典故的年代和出处各不相同,但却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在实质意义上集中体现了藤田的“尊皇攘夷”思想。因此,它们可视为前半部分。诗人借前半部分的典故为“尊皇”追溯和构设了正统理由,同时又暗中把攘夷思想拓分为抵御外族入侵和“排佛扬儒”这两个方面。在后文中,藤田引述完所有十二个典故之后,便先用“忠诚尊皇室,孝敬事天神。修文兼奋武,誓欲清胡尘。”的诗句对这一部分典故的引用意图做出了意思明确的高度概括,在结构上形成了强有力的前后呼应。

(四)第十六、十七句

这两句中的典故均出自“元弘之变”。1331年,后醍醐天皇①后醍醐天皇:(1288-1339)日本第九十六代天皇(1318-1339在位)。曾进行建武中兴,因朝廷和幕府不和而失败。与足利尊氏对立,后移至吉野创建南朝。计划推翻镰仓幕府,但因前大纳言吉田定房向六波罗探题②六波罗探题:日本镰仓幕府的官职。以承久之变为契机,设于京都六波罗地区,负责处理尾张(今爱知县)以西诸国的诉讼和军政事物。告密,事情败露,不得不男扮女装,仓皇出逃。为了帮助醍醐天皇避开前来追捕的军队,惑敌耳目,藤原师贤③藤原师贤:(1301-1332)花山院师贤。镰仓末期的公家。大纳言。参与北条氏讨伐计划。1331年帮助后醍醐天皇逃脱北条氏的追捕。后来被捕出家。1332年被流放到下总。假扮成后醍醐天皇,坐进圣舆,和四条隆资,二条为明,中院贞平等近臣一起装成逃往位于京都东北方向的比叡山坂本。而后醍醐天皇则趁机顺利逃往位于京都东南方向的笠置山笠置寺求借僧兵,并举兵倒幕。

1332年11月,后醍醐天皇之子护良亲王④护良亲王:(1308-1335)后醍醐天皇的皇长子。为推翻幕府而组织勤王军。在建武政权中担任征夷大将军,后被足利尊氏软禁在镰仓。在父皇举兵之后,也在吉野山发动攻势响应倒幕,但后来被二阶堂贞藤率领的幕府大军击溃。城府陷落之际,为了帮助护良亲王逃脱,其近臣村上义光⑤村上义光:(?-1333)镰仓时代后期的武将。站在藏王堂前的仁王门的箭楼上向敌军大声佯称自己是护良亲王,然后切腹自杀。在此之前,义光的儿子义隆本也打算殉死取义,义光对此忙加以阻止,以便让他保护亲王逃走。后来义隆奋战到精疲力竭,也切腹自杀。

这两句诗句同是讲述在“元弘之变”中,忠烈英雄将个人生死置之图外,救主君于危难之中的事迹。由这两个典故开始,藤湖东湖开始具体地列举事例,渲染作为尊皇表现的尽忠思想。此外,这两个典故也体现出藤田由先前的“尊皇敬幕”转变为“尊皇贬幕”思想。在《弘道馆记述义》中,藤田痛斥北朝足利氏祸乱国家,罪恶尤大,“仰足利之鼻息者皆贪婪无耻之徒也,既歼忠义之士以孤皇家,又聚贪婪无耻之徒以成其私,甚矣哉,足利之无道”。上述典故中,藤田又使用了“凤辇”“帝子”来指代后醍醐天皇及其子护良亲王,显然,这说明在藤田眼里,南朝天皇才是正统,而掌控北朝实权的足利幕府则成了乱臣贼党。因此,效忠的对象应该从幕府将军转向朝廷的天皇。典故中“尊皇贬幕”的意味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藤田本人也成了尊皇倒幕运动的先驱。

(五)第十八、十九句

第十八句讲述的是护良亲王的事迹。镰仓幕府倒台以后,后醍醐天皇开始了建武新政。护良亲王官封征夷大将军、兵部卿。他建言天皇设立奥陆将军府,以统治东北地区,同时提防足利一族。另一方面,护良亲王开始策划暗杀足利尊氏,又因为与后醍醐天皇及其宠妃阿野廉子存在矛盾,结果被解除征夷大将军官职。1334年,后醍醐天皇以篡夺皇位的罪名逮捕了护良亲王,并将其作为人质,解往镰仓。尊氏的弟弟足利直义将护良亲王监押于东光寺。据说变故的祸根缘于护良亲王在倒幕时曾经视后醍醐天皇的存在而不顾,私发旨令。诗句中所描述的正是护良亲王被幽禁于镰仓时的情形。1335年,北条时行⑥北条时行:(?-1353)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代的武将,高时之子。发动了“中先代之乱”,重夺镰仓幕府。足利直义在仓皇出逃前因担心护良亲王投靠时行而将其杀害。

第十九句讲的是日本人家喻户晓的忠臣楠木正成⑦楠木正成:(?-1336)日本南北朝时代的武将,河内的土豪。大楠公。在元弘之变中活跃于赤坂城和千早城。在建武政权下曾兼任河内国国守和其它职务。的事迹。1336年,足利尊氏在九州集合军队,直逼京都。楠木正行多次向后醍醐天皇出谋献策均不获采纳。但为了大义,他仍带着战死沙场的决心,随新田义贞⑧新田义贞:(1301-1338)日本南北朝时代的武将。元弘三年(1333)攻陷镰仓,消灭北条氏,拥戴后醍醐天皇,建立建武新政权。后与足利尊氏对立,在越前国藤岛之战中战死。联合迎敌。在出发前夕,正成在樱井驿(今大阪府岛本町)和长子正行道别,敦促他回去故乡河内(今大阪府东部),以期之后为护驾卫国尽忠效力。结果正成在凑川之战中大败,和其弟楠木正季互刺身亡。

这两个典故的共同之处在于忠臣向主君屡次建言,均遭排斥,以至祸及自身。但忠臣们却依然不离不弃,最终或为壮志未酬郁愤扼腕,或为尽忠报国战死沙场。联系藤田写这首诗歌时正遭受囚禁的背景来看,他援引这两个典故除了进一步讴歌忠义之外,也借此比拟自己的处境和表露誓死报国之决心。

(六)第二十、二十一句

第二十句诗歌讴歌了小宫山友晴⑨小宫山友晴:(?-1582)战国时代武将,武田家家臣。的忠义。小宫山友晴是战国时代武田家的家臣,侍从武田胜赖①武田胜赖:(1546-1582),日本战国时代武田家的末代家督。。设乐原之战后,友晴与武田信赖的亲信――跡部胜资、长坂光坚等关系恶化,并且他对武田信廉等胜赖的亲人在长蓧之战中临阵逃走的行为偶有责难,加之胜赖又听信长坂等人的谗言,最终招致蛰居幽禁的处罚。但是,友晴对胜赖的忠心却并没有因此泯灭。相反,在1582年武田胜赖迎击前来征讨的织田信长,众叛亲离时,友晴仍奔赴天目山帮助主君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无奈他最终寡不敌众,和胜赖一起战死于鸟居畑。藤田本人曾赞扬友晴是“了不起的英雄豪杰,武士之鉴,国史之精华”。藤田作此诗歌时正遭幽禁,与友晴曾经的处境相仿。因此,用此典故借以表明自己虽身陷囹圄,但对主君德川齐昭的耿耿忠心却是分毫未减。

第二十一句诗歌则歌颂了安土桃山时代的德川家臣鸟居元忠②鸟居元忠:(1539-1600)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侍从德川家康。。1600年,德川家康率大军征讨上杉景胜,将伏见城托与元忠等家臣。丰臣政权中的五奉行之一的石田三成等反德川派势力计划铲除德川,于是趁伏见城中军力不足,率领四万大军前来攻城。元忠誓死守城,率领城中的一千八百士兵坚守了半个月。最终因内部叛乱,城池失守,壮烈牺牲。元忠也因其忠心烈义而被誉为“三河武士之鉴”。最后一个典故,藤田东湖又一次讴歌了誓死效主的忠烈壮举。

后面的六个典故有舍命护主者,有殉死尽忠者,也有屈志郁愤者。较之前半部分,它们其实在意义上形成多重反复,更加明显有力地强调了“忠义”二字,因此可以视为另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综合来看,诗人借前半部分的典故宣扬自己的神国神皇、尊皇攘夷和排佛扬儒的思想,在后半部分则重在强调尊皇必须忠君,以及表达自己现在虽身陷险境,但仍誓死尽忠报国的心境。后文中的“一朝天步艰,邦君身先沦。顽钝不知机,罪戾及孤臣。”以及结尾的“生当雪君冤,复见张纲维。死为忠义鬼,极天护皇基。”便是对此的呼应。

再看文天祥的《正气歌》。他在诗中集中引用了十二个典故,列举如下(典故前面的序号为笔者所加):

(1)在齐太史简。(2)在晋董狐笔。(3)在秦张良椎。(4)在汉苏武节。(5)为严将军头。(6)为嵇侍中血。(7)为张睢阳齿,(8)为颜常山舌。(9)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10)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11)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12)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赵曾俦认为所举先正十二事中,成仁者五,赍志以没者二,终成其志者三,以壮语清操传者各一。笔者据此试加以一一归类,即:成仁者指典故一、六、七、八和十二;赍志以没者为典故十和十一;成志者指典故二、三、四;典故五和九则指壮语清操者。显而易见,这十二个典故在结构上不能像《和文天祥正气歌》那样分成前后两部分。但结合以上的归类,可以看到文天祥在首尾两处均是援引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典故。这无疑明确表明了诗人将会为国尽忠为义殉死的决心。

在1281年兵败被俘之前,文天祥曾经在给儿子文升的信中写道:“宋遭阳九,庙社沦亡吾以位备将相,义不得不殉国”。这表明文天祥早已对战果有所预料并决意为义殉国。因此,在第一和第十二个典故收束之下的其他十个典故也紧扣“守节尽忠,舍生取义”的精神。笔者认为,这十二个典故可以分为前中后三部分,每一部分各由四个典故构成。前一部分侧重于颂扬“节义”,中间部分则偏重于讴歌“忠烈”,最后一部分带有一定的叙事色彩,可依次理解为“持操守节,竭力讨贼,壮志未酬,舍生取义”,暗示性地描述了诗人自己此前的经历,并表露此时的心志。

概而言之,《正气歌》中的十二个典故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是“守节尽忠,舍生取义”。文天祥在开始援引典故之前的一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以及援引完典故之后的“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便是诗人自身对诗歌的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

综上所述,《和文天祥正气歌》由典故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在于“尊皇攘夷,尽忠报国”,而《正气歌》则在于表现“守节尽忠,舍生取义”。显而易见,两者小同大异。其共同之处在于“忠”。但前者的忠义具有双重所指,即天皇和主君,而后者只指向南宋皇帝。再者,《和文天祥正气歌》同时也借助典故强调尊皇攘夷,“抑佛扬儒”,并宣扬神国思想和万世一系的正统观。从上面对典故的分析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是神国思想决定了藤田的尊皇和尽忠,这也是形成水户儒学所主张的诸种思想的根基。而《正气歌》则在表达“忠”之外,还同时突出了节操大义,表现出了民族气概。

以上两首诗歌在主题思想上的不同是和诗人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境遇紧密相关的。藤田和主君德川齐昭虽然因为与幕府政见不同,同遭幽禁,但是,这是属于同一个国家内部的派别斗争,换言之,即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因此,藤田东湖在诗歌中只提到“生当雪君冤”,把矛头指向派别斗争的敌方。但是对天皇则至为尊崇,“死为忠义鬼,极天护皇基”。藤田讴歌正气的目的在于雪君冤、贬幕府、尊天皇和振朝纲。再看文天祥,就他本人在当时的政治立场来看,毫无疑问,南宋和元朝之间的斗争不属于同一个国家内部的派别斗争,而是属于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再加上他本人早已立下誓死报国,宁死不屈的决心,因此,在南宋大势已去,自己又被俘遭囚的情况下,文天祥引用典故时也就自然而然地着重于表达自己守节尽忠,舍生取义的心志。

概而言之,《和文天祥正气歌》和《正气歌》尽管同属讴歌天地人间正气的诗歌,结构类似,两位诗人也都同遭囚禁,但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境遇和面对的主要矛盾不同,所以在援引典故时各有侧重,在典故的结构排列上也各出其妙,从而使得两首诗歌由此表现出的主题思想小同大异。

[1]高文汉.日本近代汉文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高文汉.日本古代汉文学的发展轨迹与特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8(4):97-101.

[3]依田熹家.日中近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89.

[4]武玉环.论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及其社会影响[J].唐都学刊,2003,19(2):16-19.

[5]肖 平.论日本江户时期的排佛思想[J].日本学刊,1998,(6):112-125.

[6]冯 玮.从“尊王攘夷”到“尊王扩张”——对日本近代国家战略思想演变轨迹的探析[J].日本学刊,2002,(2):129-141.

[7]乔治忠.论中日两国传统史学之“正统论”观念的异同[J].求是学刊,2005,32(2):109-116.

[8]王凌皓.中日阳明学派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1):48-50.

[9]藤田东湖.弘道馆记述义.日本学丛书[C].东京:株式会社雄山阁,1931.

[10]宋 娜.“忠”“孝”在中日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地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29(3):47-50.

[11]赵曾俦.《正气歌》诠[J].学术界,1996,(4):61-69.

[12]解成.从《正气歌》看我国古代的爱国主义传统[J].江西社会科学,1995,(12).

[13]郑晓江,黄 涌.论文天祥的儒学思想与人格精神[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35(1):29-35.

[责任编辑:何 来]

An Analysis about Motif of Touko Fuzita’s A Following Poem to“The Upright Song”of Wen Tianxiang——Concurrently Comparing with The Upright Song of Wen Tianxiang

ZHANG Min-sh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China)

Touko Fuzita cited 12 classical allusions in A Following Poem to“ The Upright Song” of Tianxiang Wen,to emphasize his principle of advocating reverence for the Japan Emperor and the expulsion of foreigners,and also to express his devotion to his country.This also becomes the motif of his poem.In comparison,the allusions in The Upright Song focused on Wen Tianxiang’s devotion to duty,royalty to the South Song Dynasty,and determination to sacrifice life for his country.Although both poems are named alike as“the Upright Song”and structured with similar pattern,but the arrangement of allusions and the motives are quite different.This i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circumstances and major conflicts the two poets were confronted with.

Touko Fuzita;A Following Poem to“The Upright Song”of Wen Tianxiang;allusion;motif;The Upright Song

I106.2

A

1674-3652(2011)01-0131-06

2010-11-09

张敏生(1979- ),男,广东汕头人,广州外国语学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日本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藤田文天祥天皇
除夜①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天皇版“渔夫”
日本天皇的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