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排异反应1例

2011-08-15 00:45田延锋赵增仁宋步需
山东医药 2011年52期
关键词:排异窦道补片

田延锋,赵增仁,刘 擘,李 芳,宋步需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石家庄050031)

患者男,72岁,主因“左腹股沟斜疝术后3个月,切口处胀痛10余d”,于2011年3月4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因患左腹股沟斜疝在我院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应用艾瑞姆轻质聚丙烯腹膜前间隙修补疝补片,行腹膜前间隙及腹股沟管后壁双层修补,补片均用Prolene线缝合固定),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但于入院前10余d出现左腹股沟区手术切口处局部胀痛,并逐渐加重。无发热。再来我院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8.0×109/L,中性粒细胞71.1%;彩超示左腹股沟切口下无回声,考虑感染。既往体健。查体:T 36.7℃,左腹股沟区可见一长约7cm手术切口疤痕,切口处肿胀隆起,约8cm×5cm大小,有压痛,伴波动感,无破溃。穿刺抽出灰黄色稍混浊液体,无臭味,送细菌培养。入院诊断:左腹股沟斜疝术后切口积液并感染。予以局部切开引流、清创换药、抗炎等治疗,逐渐好转。细菌培养结果:无细菌生长。经积极治疗,切口处肿胀很快消退,渗液减少,切口大部分愈合,仅遗留上端约0.5cm不愈,内可触及补片,周围有较大腔隙无肉芽组织生长,每天有少许乳白色渗液流出。考虑为补片排异反应致切口迁延不愈,窦道形成。保守治疗无效,遂于2011年6月9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经窦道口注入亚甲蓝染色,取梭型切口将窦道及周围瘢痕切除,见用于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补片及腹膜前间隙补片均染色,网眼结构清晰可见,无肉芽组织长入,与周围组织仅轻度粘连。证实为补片完全排异,与周围组织不相容。遂将固定补片的prolene线结摘除,分离粘连,将两个补片均完整取出。未损伤精索及腹膜等重要组织。嘱患者咳嗽,未见突出疝囊。用稀释10倍的碘伏水浸泡、冲洗残腔及切口,逐层关闭。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切口甲级愈合,至今未见疝复发。

讨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发生补片排异反应临床罕见。Negro等报道其发生率仅为0.1%。国内吕忠群等曾报道1例疝环填充式补片疝修补术后排异反应。本例发生于腹股沟斜疝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后,有如下临床特点:①应用补片为具有抗感染能力和良好组织相容性的聚丙烯材料,其排异反应发生率几乎为零;②发生于术后2个月余,呈迟发反应;③表现为切口处胀痛,但无发热;④切口肿胀、隆起、积液,但周围无明显炎症反应;⑤血常规正常,切口内积液行细菌培养无菌生长;⑥经局部切开引流、换药、抗炎等治疗3个月切口未愈,形成慢性窦道;⑦术中见置于精索后及腹膜前间隙的两个补片形状及网眼结构均清晰可见,未见脓性分泌物,亦无肉芽组织长入,与周围组织完全不相容;⑧完全取出补片后,切口很快愈合,尚未见疝复发。本病例提示我们,尽管目前应用的疝修补材料尤其是聚丙烯具有很好的组织相容性,但仍有发生排异反应的可能,应引起注意并履行告知义务;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排异反应与补片感染不同,应予鉴别。补片感染的发生率为1% ~8%,较排异反应多见,但可以预防,且有的不需手术或不需完全取出补片即可治愈;一旦考虑为补片排异,经积极换药不愈、形成切口窦道后,应尽快手术切除窦道并将补片完全取出,否则切口几乎不可能愈合。取出补片后是否行传统疝修补术,应个体化对待,因有的伤口周围已在补片的刺激下形成了比较致密的瘢痕组织,伤口愈合后局部很少疝复发。

猜你喜欢
排异窦道补片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监测中的价值分析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洞见
腹部手术后腹壁窦道形成原因及处理
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对比研究
经窦道造影判断螺旋CT 观察胆道引流术后T 管窦道的可行性研究①
改良Kugel补片修补腹股沟复发疝应用体会
腹膜前Kugel补片法治疗股疝21例
顽固性胸壁切口窦道的外科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