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1-08-15 00:47李族放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8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中华文化全球化

李族放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科学地预言:“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由此看出,全球化虽然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必将扩散并影响到政治、文化等领域。因此,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高效性,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文化的发展尤其如此。一方面全球化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给各种文化交往、借鉴和融合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由于当今的文化全球化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神、价值观念为轴心,西方文化在交流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表现出明显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化的倾向,这给相对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带来侵害,甚至危害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文化安全的问题也日渐凸现出来。首先,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遭受冲击,价值体系遭受侵蚀。“当前在西方(美国)消费文化的侵蚀和影响下,流行于中国大众文化中普遍的文化理想失落、对崇高和神圣的遗忘从某种意义上正是文化全球化的负面反映。”[2]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精神、道德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当今这些优秀思想观念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不仅没有得到发扬光大,反而遭受质疑和挑战,导致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拜物主义等不良价值观趁虚而入,极大地危害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人的发展,引起诚信缺失和行为失范,甚至造成社会秩序的失控和严重的社会危机。其次,“文化殖民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侵害。西方文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大量传入我国,严重影响了我国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严重,正逐步被来自西方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被西方化,理论研究和文艺创作也暴露出“文化殖民主义”的倾向。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文化危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警示。最后,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亟待提高国际竞争力。文化作为21世纪新的经济亮点,其产业价值不可估量。刚刚起步的中国文化产业,受到的冲击明显,“国外文化资本和文化产业的进入,使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的独占性消失,文化产业利润大量流失,”[2]甚至会控制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面对不平等的跨文化交际的起点和现状,不能指望强势文化觉悟到与弱势文化平等对话。”[3]面对如此严峻的文化形势,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清醒地认识和对待各种文化融合和碰撞中这种机会的不平等;如何积极应对“文化殖民”的危机,使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和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会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动摇;如何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立足本土又兼收并蓄,立足现代又传承过去,使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源源不断地注入中国文化的主流,使民族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和真正的繁荣。为此,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

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强化文化安全意识

文化安全意识一般意义上是指保护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国家文化主权,使这一领域免受外来文化威胁和危害的意识。传统的安全观主要指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安全,而文化安全则容易被忽视。由于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深刻的长远的影响。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所说:“归根结底,控制人类共同命运的努力的成败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思想。”[4]所以文化安全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国家安全,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中国面临的文化安全形势十分复杂,我们必须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中出现的这种新变化、新转变,“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彼此交锋。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多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5]忽视了这种新变化就会丧失文化安全的警觉性,从根本上损害文化安全以至国家安全。

同时还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代代相传,它是一个民族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根本所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支撑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力量源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就如贺麟先生所言:“任何一个现代的新思想,如果与过去的文化完全没有关系,便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不能源源流长、根深蒂固。”[6]因此一个丢掉文化遗传基因的民族很难自立自强,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和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大力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凝聚作用,才能积极应对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带来的冲击波,守护住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园。

2.坚持文化开放,同时保持对外来文化的清醒认识

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不能因为惧怕中华文化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受到的负面影响而进行文化封闭,盲目排斥外来文化。闭关锁国、自我封闭的老路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也不能真正地推动本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只有坚持文化开放,同时保持对外来文化必要的审慎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推动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

印度国父甘地有句名言:“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7]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敢于敞开胸怀迎接,世界文化中先进和积极的因素,能为发展中的中华文化源源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代以来,中华文化随着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衰落走向低谷,甚至遭到了国人的种种质疑。随着仁人志士们走出国门,大量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舶来品传入中国,赋予中国救国救民道路以新的生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没有取代中华文化,反而在与中华文化的良性互动中,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看出,当一个民族的文化不适应该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时,文化只有通过交流和学习才能重新获得生命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开放性,只有在开放的状态下,博采众长,不断学习、吸收和借鉴,才能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推动自身的创新与发展。

但是,对外来文化保持一种开放的交流的心态的同时,也要保持对外来文化的清醒认识。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8]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积极与消极之分,外来文化并非都是先进文化,我们还要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殖民主义”的倾向,和希望通过文化渗透来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企图,必须对来自不同发展程度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文化保持清醒的态度,对其进行客观的、辩证的分析与鉴别。因此,我们既要大胆地吸取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精神遗产和先进文化,又要坚决抵制那些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对我们的侵害,同时还要保持对文化殖民主义的高度警觉。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不断加深,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显著,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文化正成为一种能够创造利润的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还不发达,文化产品总量规模不大,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比重很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也不具备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话语权。撒切尔夫人曾讲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9]这反映了我国在文化交流中的弱势状态,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这迫切要求我国通过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消除各种体制性屏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部在2003年9月4日发布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要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文化发展观,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指明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要求。为了使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更能适应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文化发展规律的研究,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坚持文化的公益性特点,牢固树立文化的社会责任,普及文化知识,传承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并积极投入世界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内在的包含着中化民族的文化复兴,只有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共同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繁荣兴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2]黄旭东.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9,(5).

[3]孙艺风.视角 阐释 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64.

[4]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2.

[5]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4).

[6]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5.

[7]金鑫.中国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68.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9]朱永新.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大国,光出口电视机是不够的[DB/OL].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13823835.html,2011-01-26.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中华文化全球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