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2011-08-15 00:47李江璐常连玺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8期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文化

李江璐 常连玺

(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21世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革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网络对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有着十分强烈的吸引力。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调查表明,上网用户中21岁—35岁青年人占79.7%,其中大学生占35%。由此可见,有众多的大学生成为网民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大学校园里,互联网已经日渐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使高校的思想工作在网络时代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宣传载体,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崭新的手段

基于互联网在全球蓬勃发展的现实,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互联网被誉为“第四媒体”并广受世人关注,有其自身的优势:

1.时效性

互联网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而创造了全新的“网上空间”,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如报刊受版面、出版时间的限制,广播电视受播出时间、难以贮存的限制。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征。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大事,真正做到“足不出户,知天下事”。这种迅速、及时、准确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宣传网络及时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加强网络空间的正确舆论导向。

2.形象性

具有多媒体传播的优势,集传统媒体的优点于一身,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传播手段于一体,以超文本、超媒体方式组织信息。电脑网络可在屏幕上创造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教育情景,使严肃的宣传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效,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

3.互动性

在网络载体里,受众不仅可以自主选择宣传内容,而且可以通过E—mail、BBS和讨论组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网络的交互式沟通将吸引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彻底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单向强制性方式,而是随时可与宣传网络开展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在网上坦露无遗。这种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可大大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互联网的上述特点,给高校思想工作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和全新的手段。传统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更多依赖的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和学校所能掌握的有限的媒体资源。即便是这些有限的媒体资源,作为传统媒体,存在单向性、时效性、空间限制等局限。网络的出现,不仅使新闻发布更加便捷快速,而且大大拓展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例如,由于用户在互联网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时候可以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敢于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宣传思想工作者可以从BBS、讨论区等区域了解到被教育对象的真实思想,从而有针对地进行工作,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时效。甚至教育者本人也可以以普通用户的身份通过参与讨论,在潜移默化中对受众加以引导,由于以平等的身份进行讨论,更容易取得信息受众的信任,宣传、教育效果大大增强。利用互联网强大的储存、分类和搜索功能,十分便于开展专题宣传思想工作,它便于受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有益于提高受众的学习兴趣,在开展形式宣传、批驳错误思想和言论等方面效果良好。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互联网对校务公开、民意调查、决策咨询等工作内容都能提供良好的帮助。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网络文化的异质性使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倾斜

网络文化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本民族文化特色大相径庭的西方异质文化。互联网的产生源于美国,所使用的语言技术都来自于美国,网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美国文化”的影响。美国利用互联网的意识和意图非常明晰,“强权政治”在互联网上演变成“文化霸权”、“殖民文化”,美国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世界、全方位、全时空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网上70%网址都出自美国,说明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一种文化上的新殖民主义挑战。

面对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青年大学生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一方面,我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

2.网络文化的自由性、隐蔽性使大学生道德判断力消弱,道德人格缺失

网络系统的开放性,网络操作的隐蔽性一方面容易诱发大学生的破坏欲望,他们在网上漫游,或许好奇,或许无聊,或许想证明自己,或许想发泄心理的不满,就冲动地搞一些破坏。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随意辱骂诽谤他人,甚至非法窃取和滥用信息,曾令计算机行业闻之色变的“CIH”病毒就是证明。一方面使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一些大学生在网上打情骂俏,谎话连篇,玩“爱情游戏”,甚至骗财、骗色。还有一些大学生对网上游戏的钟情、迷恋甚至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在不知不觉中中毒、上瘾,不少人为此荒废了学业。这是因为传统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依靠熟人监督。一旦“进入”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互联网,网络的隐蔽特征,使外界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大学生自律意识较差,传统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这个虚拟化的世界里相对减弱,甚至消失。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可能使大学生放松自我道德约束,使自己的行为放任自流,在特别自由的情况下,做些平时不可能做,也不道德的行为,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3.信息网络的虚拟性使大学生人际关系淡化

“虚拟性”是网络的重要特征,“人—机—人”是网络社会的典型模式。虚拟的网络空间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了人际交流的空间和范围,这是一个与现实社会有关联,但在某种意义上又相脱离的社会。在这里,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专业、出身、种族等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记,每个人都有机会向公众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理想,不必担心会泄露自己的隐私。每个人在这里更容易实现虚拟的自我价值,更容易获得为人处事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求助于网上的虚拟社会得到慰藉。当在网上交往中得到更多的快乐时,就会更加迷恋网上交往。长时间地使用互联网,使自己沉溺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采取一种逃避的方式。以屏幕为界面来回避直接面对矛盾,造成一些大学生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远,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而导致离群孤僻,人际关系冷漠。

综上所述,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变革和措施来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例如,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建立一套健全的校园信息传播系统,以校园网为载体,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时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都十分必要。总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要求。

[1]李晨光.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效应[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

[2]张芦军,周笑平.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

[3]梁艳萍,刘芳.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体系建立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1).

[4]周金花.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初探[J].电子商务,2010,(4).

[5]董清爽,马秀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定位与建设探究[J].信息技术,2010,(3).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