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一座城市的精魂

2011-09-06 02:51匡正
市场周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梧桐树梧桐南京

匡正

陈林十年前的盛夏来到南京工作.面试的时候,面试官让他谈谈对南京的印象,他记得自己这样回答:“我觉得南京挺好的,就是绿化不怎么样,大路两边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面试结束之后.陪他一起来面试的好友顾小白听他说了这样一段面试对话之后哭笑不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顾小白不知应该如何对陈林解释他从火车站出来之后的那条暴露在炎炎烈日之下的道路是南京新城区的道路,而真正的南京城,却是被满眼绿色所遮蔽的,然而,十年后的今天,顾小白想起当初的对话.除却无奈的苦笑.没有多余言语,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莘莘萋萋.雍雍喈喈,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6日,南京被定为持别市,刘纪文成为南京建市后的第一任市长,

在刘纪文担任南京市长的2年任期内.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变化,奠定了南京市中心区的道路格局,南京设市之初,财政拮据,刘纪文抓住国民政府筹备孙中山奉安大典的机会.提出修筑迎榇大道的建议.得到采纳,于1928年8月至1929年5月建成一条长12公里、宽40米、铺有沥青路面的中山大道,并从上海法租界购得第一批悬铃木.也就是梧桐树数千株,种植在大道两旁.成为南京第一批行道树,

此后的几十年里,这批梧桐树已经冲天20米,成为南京市一道壮观的绿色屏障.在南京这样一个夏日以火炉著称的城市中.炎炎夏日.行走在那些遮天蔽日的绿色通道中,完全感受不到烈日的灼热,取而代之的是从宽大树叶中投射下来的点点阳光,这似乎是林荫大道中点缀的光斑.正提醒着人们树冠之上是怎样的骄阳,

到过南京的人都知道,市区有一排排的“行道树”:南京和外地人亲切地称之为“法国梧桐树”,据说这是当年宋美龄为了孙中山在南京紫金山奉安而从上海的法国租借购入的;有的专家却说这些所谓的“法国梧桐”根本就不是亲本意义上的“法国梧桐”.或者说,南京目前的这些法国梧桐树其实应该被称为“英国梧桐”.有点像马和驴杂交生出来的骡子的品种,

人们一般不会区分中国梧桐和法国梧桐的区别,中国梧桐也叫做凤凰木,属梧桐科.而法国梧桐则属悬铃木科.属下有八个品种,南京的所谓法国梧桐其实是二球悬铃木(也称英国梧桐).系由“三球悬铃木”(也称法国梧桐)和“一球悬铃木(也称美国梧桐)杂交而成的,这些被南京人以讹传讹地热爱了将近一百年的所谓“法国梧桐”经渲染带有“百年民国梦”,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奇怪,许多东西人云亦云.习惯了也就被爱上了,这些梧桐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国梧桐”.但是卻和孙中山.和蒋介石,和宋庆龄有些关系.于是也就和台湾扯上干系了,它们的肢体并不挺拔.但是却可以遮阳,当然也会飘絮,可以说.以讹传讹的南京“法国梧桐树”已经成了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养子变成了亲生子一样,

南京城里的梧桐.非经实地去走一走.大概很难理解那种被荫庇着的幸福,那些梧桐齐齐地向外张开强劲的枝干;那些枝干,仿佛一条条壮硕的臂膀,共同支撑起这个千年古城的浩荡长空,随便站在一条街边,远远望过去.就会见到一棵棵梧桐汇集成的臂膀的森林.那样规整壮观,那个时候,你所能够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历史的风尘、沧桑的况味——南京旧城里的风物.随便伸手那么一指,哪一处可能都比区区80年历史的梧桐更厚重,然而.若论穿越历史、历久弥新的神采,梧桐却是不遑多让,它是活物,

南京梧桐的魅力,原本就存在于城市的沧桑烟云之中,其所支撑和遮蔽的.是市井人家的风雨尘埃,只要城市的管理者不去触碰,则氤氲在梧桐之上的诗意想象、城市文化.自然相安无事,

渐次稀疏的梧桐南京人的伤感

今年年初南京地铁三号线将迁移超过600棵梧桐树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法国梧桐是南京市的名片.被市民视为“城市灵魂”.被外地人视为“城市标志”,南京梧桐,给南京人以及去过南京的人以深刻印象,在日渐变化的城市风景中,人们会交织城市变迁的各种记忆,但是有些记忆是不可以被改变、被颠覆的,梧桐和南京是一体的,芳华既在之时.风神绝代,潇洒不群.芳华摇落之后.深沉寂寞、疏朗苍远,这是一种精神气质的契合,若把梧桐看做南京的一部分,那么他们就是相衬相宜.如果把梧桐看做是南京的映射物,那么他们就是相知相得,当梧桐也摇落芳华了的时候.你还分得清什么是梧桐.什么是南京么?

但是,随着南京汽车量以每年15%递增.原来显得非常宽阔的民国大道不够用了,因此1993、1994年,中山南路的四排大树被砍成两排,这样快车道即向自行车道与人行道扩张,接下来中央路与中山北路的四排大树也被砍掉两排,快车道又得以抢占了人行道.增宽至六车道,

为了沪宁高速公路从中山门进城,南京东郊被迫砍去了城门口的大树.从中山东路至中山陵的百年绿树陵道被硬生生中断,至此,南京一万多棵大树被砍去了3000多棵,我们从中山码头至中山门一路骑自行车数去,在横跨南京城的距离上.已经共砍去至少3038棵梧桐树,

如果说这些砍伐是在南京绿化条例还没有出台之时发生的.那么今年的梧桐为地铁让道事件就不得不拷问起南京市的绿化部门了,原江苏省委书记柳林曾经说,“城市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要人大讨论同意,”现而在一两个官员就成了城市规划总设计师,在西方,一个道路规划要做三AT;年前期工作.要求征求市民意见,

在南京人的心中,日渐稀少的梧桐树是他们生活中很珍稀的一部分,

仇子明在《南京.那900棵梧桐》中写道2006年,南京地铁二号线施工时,曾经承诺被移植走的190棵法国梧桐树在地铁修建完成后会移植回来.保证被移植的梧桐树存活率为80%,但现在,二号线早已经通车了.树呢?我们期待着……

城市绿化三层级规则绿地、灌木、树木,鼓楼广场一度只种草坪.夏天阳光暴晒,不得不用遮阳伞挡太阳.最后园林部门又种上了树,只种草坪的并非鼓楼广场一地,类似的滑稽事件也并非南京人独享,北京银河大街某一年一律种上柿子树,柿子树瘦削得像一根电线杆.根本不能遮蔽阳光.最要命的是,柿子成熟时一个个往下掉.像极了一摊摊排泄物,几年之后.不得不挖了柿子树重新种上别的树.道路两旁的阴凉始终没有成形,严正街两旁柳树曾经浓荫一片,垂柳万千条,长可及地.不知何故全部砍了种上新树苗,几年不见浓荫,

此次南京梧桐引发不大不小的纷争,这有点像梧桐每年生长期里一周的飘絮.漫街飞舞.很快消散,但总是它的一季、一景.一个影像定格,城市的记忆大多是要流失的.这一点我们已经见怪不怪,只是不知道南京的梧桐能够留住多少.留住多久,

因为担心梧桐的消减.南京人的伤感在数日之内漫天飞舞,不要指责南京人偏执.偌大的南京.容得下无数的高楼大厦和中心广场.容不下七八十高龄的梧桐?

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我们都要

南京这场由微博发起的梧桐树保护活动,目前似乎取得了

一些收效,南京市相关部门表示.目前已停止了所有移栽工作,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减少移栽梧桐树的数量,

有报道称,网友在微博上发起“南京地铁建设和梧桐树保护谁更重要”的投票,54%的网友认为“梧桐树保护更重要.宁愿地铁改线”,而旅游卫视的调查则显示,在总共4053票中.82.68%的人不赞成梧桐树为地铁让路.65.5%的人认为城市建设和城市个性可以共存,

这两个调查都很有意味,地铁对城市建设的意义究竟如何体现.其实不是宣传中惯常强调的为了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而是要看市民对此是何种认识,显然.市民从地铁上获得的收益也不尽相同,有的获益大,可能就赞成修地铁而牺牲梧桐树;有的获益小,可能就不赞成修地铁而要保卫梧桐树了:还有的人.即便地铁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不愿意牺牲梧桐树,在地铁和梧桐樹的权衡上,实际反映了南京市民对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城市的综合性价值判断,

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工程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的矛盾不可避免,南京“梧桐树”事件.固然因公众的高度关注而天平倾向于历史文化传承.但当地铁遇到树木.当历史文化沉淀与城市建设存在冲突,我们究竟应如何选择?类似的问题.困扰着南京,也困扰着国内许多发展中的城市,不创新、不发展,城市会因缺乏活力而衰竭.过分拆迁追求发展.城市会因历史文明被割断而贫血,如何把握好度,考验的不仅是政府的执政智慧,更是决策者的眼光与历史传承保护意识,

万里长城、北京四合院、洪江古商城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他们是历史.他们是我们的过去,高楼大厦、立交高速.我们也许是在创造明天的历史,但城市建设不能随意割断历史,这是常识,几百年后.后人们也许会为保留一截今天建造的立交桥而煞费苦心,就像现在我们为保护一株古树、一段古城墙而努力一样,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当地方政府被经济发展GDP所绑架,当开发商为巨大的利益所绑架,一切的一切.似乎都不那么重要,

古树、旧街,被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覆盖.小巷、池塘,被宽直的大马路取代……貌似摧枯拉朽的城市再造运动.将昨天与今天完全割裂,长此以往.今天与明天又如何对接?城市发展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将人本价值与历史文化放在第一位.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放在第一位,适应的就是最好的,规划需要与发展应放第二位,

猜你喜欢
梧桐树梧桐南京
梧桐妈妈有办法
写信的梧桐树
南京大闯关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梧桐树下
梧桐
小梧桐树的烦恼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一棵梧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