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中浦优华占的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

2011-09-12 02:09禹盛苗朱练峰许德海朱旭东金千瑜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叶枯病稻瘟病区域试验

禹盛苗,朱练峰,许德海,朱旭东,金千瑜

(中国水稻研究所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06)

中浦优华占 (原名浦优华占)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金华合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不育系中99A和恢复系华占配制而成,属籼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茎秆较坚韧,抗倒性较好,生长较繁茂,穗大粒多产量高,后期转色好,米质优,2011年通过了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浙审稻2011011)。目前正在浙江、江西、湖南等双季稻区作连作晚稻推广应用。现将中浦优华占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可作为该组合的推广应用参考。

1 产量表现

中浦优华占2008年参加浙江省 “8812”计划多点联品试验,平均产量达8.286 t·hm-2,比对照汕优10号增12.6%,达极显著水平。2008-2010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区连续进行了3个重复的小区对比试验,3年平均产量达8.498 t·hm-2,分别比对照汕优10号和汕优63增7.7%和2.8%,平均日产量为70.89 kg·hm-2,分别增 6.6%和9.4%,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表1)。2009年参加浙江省杂交晚籼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793 t·hm-2,比对照汕优10号增产10.4%,达极显著水平;2010年续试,平均产量8.286 t·hm-2,比对照汕优10号增产11.8%,亦达极显著水平;2年浙江省区试平均产量8.040 t·hm-2,比对照汕优10号增产11.1%。2010年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7.319 t·hm-2,比对照汕优 10号增产9.4%。

2 生育特性

2.1 生育期

2008-2010年中浦优华占在中国水稻研究所种植,6月初播种,7月上旬移栽,平均播齐历期为82.7 d,分别比对照汕优10号和汕优63长2.3 d和短6.7 d;平均全生育期为120.0 d,分别长1.3 d和短7.7 d(表1)。浙江省连作杂交晚籼稻区域试验结果,平均全生育期123.4 d,比对照汕优10号短0.7 d。表明该组合生育期适中,适宜作连作晚稻种植。

表1 中浦优华占的产量、日产量及生育期表现

2.2 农艺性状

2008-2010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对比试验结果(表2),中浦优华占3年平均有效穗257.4穗·m-2,成穗率77.3%,株高115.5 cm,穗长24.1 cm,每穗实粒数142.4粒,结实率83.7%,千粒重23.9 g,有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后期青秆黄熟等特性。浙江省连作杂交晚籼稻区域试验结果,2年平均有效穗数237.0穗·m-2,株高113.4 cm,穗长23.5 cm,每穗总粒数 156.5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3.7 g,表现生长整齐,株型适中,叶色淡绿,剑叶大小适中,分蘖力较强,穗形较大,落粒性中等,谷壳黄亮、无芒,颖尖紫色,谷粒较小、长粒形等特性。

2.3 稻米品质

据2008-2010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中国水稻研究所种植的稻谷样品检测结果 (表3),与2个对照相比,中浦优华占整精米率较高,垩白度低,透明度好,胶稠度较长,质量指数高,米质明显优于对照汕优10号和汕优63,达国标优质稻谷3级标准。浙江省连作杂交晚籼稻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整精米率61.7%,长宽比3.0,垩白粒率23.5%,垩白度5.3%,透明度2级,胶稠度54 mm,直链淀粉含量21.4%,其2年米质各项指标均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3级标准。

表2 中浦优华占的穗部性状表现

表3 中浦优华占的稻米品质表现

2.4 抗病虫性

据2008浙江省“8812”计划联品试验,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抗性鉴定结果,中浦优华占稻瘟病叶瘟抗性平均为0级,穗瘟抗性平均为0.5级,最高5级;白叶枯病平均8.0级,最高9级;褐稻虱平均9级。表明该组合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稻虱。浙江省连作杂交晚籼稻区域试验抗性鉴定结果,平均叶瘟0级,穗瘟6.0级,穗瘟损失率4.8%,综合指数为2.6;白叶枯病7.0级;褐稻虱9.0级。属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稻虱。

3 栽培技术

3.1 适时播种

中浦优华占作连作晚稻栽培应掌握在6月15-30日播种,秧龄控制在25~35 d,秧苗叶龄不宜超过9.5张,保证本田有3.0张以上的营养生长叶龄,以免产生超秧龄早穗,影响产量。

3.2 培育壮秧

中浦优华占大田用种量控制在11.25 kg·hm-2以内。秧田适当稀播,播种量控制在75~112.5 kg·hm-2。秧田期施肥要按照 “断奶肥早,接力肥巧,起身肥准”的原则。湿润育秧于秧苗1叶1心至2叶期施断奶肥,用尿素30~45 kg·hm-2;3~4叶时如叶色退淡缺肥应巧施接力肥,可用尿素45~60 kg·hm-2,叶色不退淡的可以不施;在移栽前3~5 d施起身肥,用尿素75~90 kg·hm-2。若秧龄超35 d,在稀播的同时,于1叶1心期喷施多效唑,控高促蘖,以达到矮壮秧目标。同时,秧田期还要注意防治稻蓟马、稻飞虱和螟虫。

3.3 适当密植

中浦优华占作连作晚稻栽培,移栽密度以30 cm×16.7 cm为好,每丛插1~2粒谷苗,种足60万~90万·hm-2落田苗,要求能达到345万 ~400万·hm-2最高苗,240万 ~285万·hm-2有效穗。

3.4 科学施肥

施肥原则是:基肥足,追肥早,穗肥看苗施。施肥量要按土壤肥力状况而定,并要增施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以1∶0.5∶0.8为宜。中等肥力田块,一般总施肥量纯氮 150 kg·hm-2、P2O575 kg·hm-2、K2O 120 kg·hm-2左右。基肥占总施肥量的 50% ~60%,用绿肥或土杂肥7.50 t·hm-2左右作底肥;用复合肥 (N、P、K含量各为 15%)300 kg·hm-2,或尿素 120 kg·hm-2、过磷酸钙 300 kg·hm-2加氯化钾75 kg·hm-2作面肥;分蘖肥占总施肥量的25%~35%,于移栽后5~7 d结合化学除草施尿素120 kg·hm-2;穗肥占总施肥量的15%,在剑叶露尖时施尿素加氯化钾各50 kg·hm-2。切忌后期氮肥过量,引起倒伏减产。灌浆期可用尿素7.5 kg·hm-2加磷酸二氢钾 1.5 kg·hm-2,再加水750 kg·hm-2,进行叶面根外追肥1~2次,以延长功能叶寿命,达到增加粒重的目的。

3.5 合理灌水

移栽后灌3~5 cm的深水护苗,以减少败苗。返青后浅水勤灌,实行间歇灌溉,促进早发稞。中期群体茎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时,开始排水搁田,搁到田面出现细裂缝为止,以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和群体质量。孕穗到抽穗期间,一定要维持田间有5 cm左右的水层,保花增粒。抽穗扬花以后要采取灌一次水,让其自然落干,湿润1~2 d后再灌水,保持干干湿湿,以湿为主,达到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壮籽,以利籽粒灌浆饱满,提高稻米品质。在收割前5~7 d断水干田,切忌断水过早,以防茎叶早枯,千粒重下降,影响稻米品质。

3.6 综防病虫

在病虫害的综合治理上,应采用“抓两头(秧苗期、孕穗破口期)、放中间 (分蘖期)”和“治小田,保大田”的防治策略。具体做法是:苗期要重点防治,治秧田保大田;这一时期主要是注意防治稻蓟马、稻飞虱,兼治稻螟虫,同时注意防治烂秧和稻瘟病。生育中期要根据水稻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用无公害的原则及时适时适量用药。孕穗破口期是防治的主要时期,此时虫害应以防治二化、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为主;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曲病等。治虫的药剂主要有锐劲特、扑虱灵、吡虫啉和杀虫双等;防纹枯病和稻曲病的有井冈霉素、多菌灵、禾穗宁等;防稻瘟病的有三环唑、稻瘟灵等;防白叶枯病的有叶青双、噻菌酮等。用量和方法参见产品使用说明。

[1]禹盛苗,金千瑜.浙江省近期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的主要性状分析 [J].杂交水稻,2003,18(5):15-17.

[2]程式华,曹立勇,陈深广,等.后期功能型超级稻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 [J].中国水稻科学,2005,19(3):280-284.

[3]禹盛苗,朱练峰.杂交水稻新组合天优华占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J].杂交水稻,2009,24(6):42-44.

[4]杨仕华,曹立勇.优质水稻品种及栽培关键技术 [M].北京:中国三出版社农历科教出版中心,2005.

猜你喜欢
叶枯病稻瘟病区域试验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中国科学家发现水稻IPA1基因具有稻瘟病抗性功能
甘肃省冬油菜区域试验现状及应对策略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条纹叶枯病香粳品种‘沪香粳106’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及克隆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