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利率之后

2011-10-10 11:08文晞
中国报道 2011年1期
关键词:货币利率

文晞

零利率之后

文晞

左 当地时间2010年6月23日,交易商布鲁斯·D·艾尔巴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内观看S&P 500股指期货交易数据。经过两天决策例会讨论,美联储决定在欧洲债务危机持续蔓延的情况下维持现有历史最低点基准利率不变

当前的资产泡沫,在20年后回过头来看,可能是这个世界无锚纸币下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场欺骗、讹诈和投机的狂欢盛宴而已。零利率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政府通过摆弄利率来玩弄货币的政策已经基本走到了尽头,世界货币很有可能再一次向商品货币回归。

2010年12月25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这是继央行10月19日时隔三年重启加息以来的年内第二次加息。业内人士表示,央行此次上调利率时间选择巧妙,起到了稳定储户心态、缓解社会通胀预期的作用,但以11月5.1%的CPI同比增速来看,目前的利率依然为“负”。

专业人士说这叫“负利率”。但普通百姓关心的可不是政府部门公布的数字,而是生活成本与生活质量的上升或下降。

低利率与投机狂欢

1971年以来,全世界同时陷入信用纸币时代。为了对经济活动进行更好的“调控”,几乎所有政府都实施了“盯住利率,放开货币”的政策,在“经济过热”时,通过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吸引人们把钱存入银行,经济就会自然“降温”;相反,如果“经济衰退”,就降低利率,鼓励投资和消费,这样经济就会成功“复苏”。

但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屡试不爽的利率游戏忽然不灵了:自2007年9月份把原来为5.25%的美元基准利率降到4.75%后,4.5%、4.25%,一路下坡,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2%的历史低位,依然未能阻止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化成全球的金融危机。

怎么办?继续降!再接着降!于是我们就看到了0~0.25%这样人类历史上所不曾出现过的美元基准利率,并一直维持至今。

中 当地时间2009年11月26日,日本东京,日本继续维持14年最低的利率水平,当日日股微跌0.49%

右 2008年9月16日,银行职员在德国银行总部门前,举着面值260欧元的纸币和“利率8%”的标志牌进行抗议

可惜的是,即便如此,美国经济依然深陷泥沼,因此不得不采用了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直接开机印钞。在全球央行老大美联储的带动下,其他央行纷纷跟进。欧盟央行,2009年5月7日起,将欧元的基准利率降低到1.00%的历史低位,同日,英国央行也将英镑利率降低到0.5%的历史低位;瑞士央行,2009年3月12日将瑞士法郎的利率降低到0.25%的历史低位;日本央行更是在2008年12月19日就将日元利率降低到了0.1%;其余如加拿大央行,在2009年4月21日,将加元的利率降低到0.25%的历史低位,新西兰元0.25%,挪威克朗1.75%,丹麦克朗1.2%,瑞典克朗0.25%,韩元2%,港币0.01%,台币1.625%……

相比之下,中国2.5%的一年期存款利息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也就是说,如果现在你手头有100元钱,要想实现翻倍,存在中国的银行,不考虑复利,需要40年;存在美联储,需要400年;如果存在日本银行,那就是“一千年以后”;如果存在香港的汇丰银行,那就真是要“等你一万年”了。

无怪乎有人感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让人类跨入信用货币时代;本次金融危机则让人类携手跨入了“零利率时代”。

低利率在中国也是个老问题。从1980年以来的31年中,1年期名义存款利率年均为5.8%,而年均CPI涨幅为6%,实际存款利率为-0.2%。

在1997年以前,中国还实行储蓄存款保值政策,当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时,商业银行要对储户贴补存款利率低于CPI涨幅的差额部分,即实际存款利率至少为0而不会是负数。1997—2003年存款利率高于通胀率,但2003年再次出现负利率后,储蓄存款保值政策没有被恢复。从这一点来看,最近8年中国利率水平绝对是历史最低。

世界各国的历史和中国2009年的降息后果表明,低利率会诱发巨大的信贷和资金需求,廉价货币政策所释放出的巨大流动性正是投机狂欢的盛宴美酒。在低利率或者负利率时代,存款越多,账面无形损失越大,对于中高层收入的人来说,就形成了一个“递进”法则:第一步,存钱不如花钱;第二步,花自己的钱不如花别人的钱;第三步,花别人的钱不如花明天的钱……

信用纸币时代,在中央银行规定的某个利率下,大家都从央行借钱。由于不必受到商品数量的限制(只要不存在纸张或者油墨不足的情况),对于借贷者来说,只要你愿意接受约定的贷款利息,可谓是能借多少借多少,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则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想要多少有多少”。

哪些人能够源源不断地从银行里借到钱呢?除了地方政府、国有大企业以及房地产公司,拥有财产作抵押的普通人也可以。当能贷到款的个人和企业几乎是零成本拿到钱之后,有钱就能投机,投机就有钱赚——这时候,只要能借到钱就是赚。被排除在游戏规则之外的是那些没车没房没固定资产的弱势群体。

假如在2003年,你借了100万,在北京或上海买了两套房子,看看到现在上涨了多少?买股票虽然不是那么稳赚不赔,但如果一直放着不动,至少也上涨了三四倍,更不必说投资字画、古董、黄金、原油之类。

而如果你去投资实业,生产衣服、鞋子或者家电,即使按照每年20%的利润率来估计,翻一番的时间也需要四五年。

为什么连海尔和海信这样的中国家电品牌都开始投资房地产,连杉杉服装这样的纺织企业都变身资本运作公司?在负利率影响之下,投资实业、诚实劳动和勤奋工作似乎变成了有些蠢笨的行为,当一个投机者在十天半月的时间里随随便便就获得远远超出诚实劳动者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获得的财富时,还有谁来从事实业生产,谁来辛勤劳动,谁来创造真正持久的财富?

难怪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周其仁说,“(投机)赚快钱心理侵蚀的是企业家精神和工作伦理,似乎好好工作没有意义了。很多人炒股经历过1000点到6000点的,很难回头好好上班,他不觉得上班有意义了……”

加息,想说爱你不容易

即使明知是负利率,银行里还有相当部分的钱不得不接受这些损失,这就是中低收入者的“强制性储蓄”。所谓“强制性储蓄”,是指中下层人民为教育、医疗、养老、保命所攒,或是随时应急所需,不到万不得已,这些钱不能也不敢用来消费,更不能也不敢被转化为投资,尤其是中国最广大的低收入群体——广大农民的存款。

近10年,一方面国内的经济增长持续保持在7%以上的速度,另一方面存款利率水平一直在下降,特别是当通货膨胀率走高时,仍然严格管制利率。经济学家易宪容指出,目前的负利率意味着社会财富大转移,意味着通过政府管制把居民的财富转移到暴富的房地产商手中、转移到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手中、转移到地方政府手中。

2010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采访时说,“加息是两难选择……想使手里少数几项货币政策的工具,满足所有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是很困难的。”周行长的困难离不开中国当前三座债务大山:地方政府债务、国有企业债务、房屋贷款债务。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 2010年3月份在政协会议召开的时候就认为,中国的地方政府还不上他们欠银行的债务。这两年,大家都非常义愤填膺于地方政府卖地挣钱,推高房价,其实地方政府卖地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作为利息支付给了银行。

2010年12月21日,位于福州茶亭的巨幅房地产广告打出了如此醒目字样

以湖北省为例,其发改委主任在2010年初公布了接下来三年间高达12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而湖北省2009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只有814.78亿元。这就好比一个年收入只有800元的人,却要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花12万元。钱从何来?只能来源于银行贷款。12万亿元贷款,按照当前的一年期贷款利率5.6%计算,每年需要支付给银行的利息将高达6720亿元——这样算来,湖北省政府2009年那80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全部送给银行也就只不过是个零头。

更不能忍受利率升高的是与千千万万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房价。看看美国的利率变化情况就能明白,一旦中央银行提高利率,千万“房奴”的贷款利息成本就会飙升,大批买房人要被“套牢”。加息之后,更有可能导致房价调头向下,房奴不能按时支付利息,这会导致整个国家的银行系统和金融业彻底垮掉。

2007年以来,美国次级房贷的故事可谓最生动地演绎了“降息印钞票,制造泡沫,升息收钞票,戳破泡沫”的故事,而早些年闻名于世的日本房地产泡沫,其发源、破裂,与美国的过程也基本相同。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房价略有下跌,中国人民银行立即大幅度降息,引发2009年中国人民币供应创出天量,一年时间,北京、上海等主要大城市房价的上涨幅度分别达到了70%、50%的地步。以上海为例,从1999年到现在,房价上涨了360%依然是昂头向上。在中央重重打压下的房价依旧如此“坚挺”,忍不住让人想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黄卫平所提起过的忧虑:

“这个世界上,凡是靠房地产拉动的国家,没有不崩盘的,世界老大美国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结局是崩盘;世界老二日本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结局也是崩盘……尤其当房地产和金融紧密结合成为一种金融衍生工具时,不崩盘简直就不是经济。”

2010年初,上海银监局向美国先进经验学习,进行了一番银行压力测试,设定的三种压力情景分别是:房价下跌10%,利率上升0.54%;房价下跌20%,利率上升1.08%;房价下跌30%,利率上升1.62%……

上海某银行高管表示,按照测试结果,在房价下跌30%的情况下,几乎所有首付20%的房贷将断供,首付为40%的二套房贷,至少有1/3出现断供,倘若居民收入同时下降,该行的房贷业务将“全面瘫痪”。

可见,即便利率只有1.62%的微小增加,中国银行系统显然都承受不起。

网友的《沁园春·雪》很能代表中国2003年以来疯狂的房价:“神州大地,千万蜗居,亿人房飘。望京沪上下,楼宇莽莽。长城内外,房奴滔滔。祖孙三代,尽其所有,欲与房价试比高。须钞票,倾储蓄贷款,分外心焦。楼价如此虚高,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昔秦皇汉武,略输钞票,唐宗宋祖,紧捏钱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好屈身蒙古包。俱往矣,数天价楼盘,还看今朝!”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加息?也难怪周行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央行行长)挺难做,压力比伯南克更大。”

爱、恨、咳嗽和利率

当全世界央行都规定了名义零利率、实际负利率的时候,这意味着什么?或许意味着我们处于全球货币领域一场重大变革的前夜。零利率时代到来,意味着政府通过摆弄利率来玩弄货币的政策已经基本走到了尽头,世界货币很有可能再一次向商品货币回归。

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的历史表明,每当一个社会的实际利率能够维持在5%~10%的时候,常常是这个社会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明发展最好的时期。对应之下,出现15%以上高利率的社会,常常都是处于通货膨胀肆虐、货币体系混乱乃至崩溃的危险境地。虽然,当前的中央银行们都强行将利率规定在接近于零的地步,但实际上,民间利率早已大幅飙升。根据《华夏时报》记者2010年12月2日对国内民间借贷利率的调查,到2010年底,民间借贷4.5%的月息已经是最低要求,5%~7%是正常水平,最高的达到9%,折算成年率超过100%。

至于美元,尽管美联储已经将其基准利率降到0~0.25%,但根据2008年12月24日美国中文网的报道,美国民间最流行的发薪日贷款为普通人提供的短期贷款年利率折算高达459%,而其最高的年利率甚至达到了800%。还有日本,尽管10多年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一直保持在“0”的水平,并且政府规定民间最高利率不能超过29.2%,但实际上日元民间借贷成本相当高昂,2005年以来,日元借贷成本普遍月息都在30%左右,折合年利率超过300%。

2010年12月22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巴黎的爱丽舍宫会见法国总统萨科齐后对记者说,他与萨科齐讨论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再次建议世界各国考虑将黄金作为全球货币的基本参考点,并以此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种选择。这是他半年来第二次建议各国的货币参考黄金。

自1971年进入信用纸币时代以来,货币利率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报复性上涨到20%以上,但随后就被中央银行们强行压制了30年。虽然,现在的中央银行们仍然期望把利率压制在接近于零的水平,以满足所谓“不同利益团体”的要求,但有人已经听到被压制的利率在愤怒地咆哮。

这场“金融危机”彻底了结之时,我们很有可能过渡到另外一种货币体系。具体到利率水平,很有可能的是,在5~10年之内,利率会再度大幅度飙升到10%、20%甚至30%以上。当前的资产泡沫,在20年后回过头来看,可能是这个世界无锚纸币下的最后、同时也是最大的一场欺骗、讹诈和投机的狂欢盛宴而已。

一百年前,沃尔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在谈到货币信用时说:“信用是一种力量,他能够自然生长,但不能人为构建。”这句话同样适合利率的规律。如果你强行将利率规定为这么低,那么利率将来的上涨就会愈发猛烈而迅速。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样东西,你越压制它,它反而越是强烈——那就是爱、恨和咳嗽。现在,应该加上——利率!

猜你喜欢
货币利率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为何会有负利率
发达国家货币的2019年“下半程”
新兴市场货币:各自负重前行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随机利率下变保费的复合二项模型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