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结构理论分析范式演进研究

2011-10-10 08:57胡志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学派范式

胡志刚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市场结构理论分析范式演进研究

胡志刚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通过系统地梳理市场结构理论从SCP框架到厂商策略性行为研究的演变历程,并结合分析经济实践变迁,本文发现,推动市场结构理论分析范式演进的两个主要动因是方法论创新和理论范畴拓展。前者导致了结构主义SCP范式的确立和行为主义的兴起;后者催生了以交易费用为核心概念的新制度主义产业组织理论。展望市场结构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从方法论创新上,博弈论将研究重点转向了企业策略性行为;从范畴拓展上,品牌经济学将开创对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新领域。

市场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主义;行为主义;新制度主义;交易费用

一、引言

研究市场结构问题源于一个“发现”:完全竞争和垄断的市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对处于两极之间的“中间地带”的研究,就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市场结构理论的发展表现为分析范式的演进。这主要是在两个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后取得的:(1)方法论的创新。其最为突出的成果是以博弈论为基础的策略性行为研究取代了基于统计学和计量方法的“结构-绩效”经验性研究,方法论创新直接导致分析范式从结构主义向行为主义的转变。(2)理论范畴的拓展。主要表现为以科斯(Coase)、威廉姆森(W illiam son)、阿尔钦(A lchian)等为代表性人物,以“交易成本”、“产权”为核心概念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兴起,形成了所谓“新制度产业经济学”。在实践上,市场结构理论变革折射出经济实践的现实需要。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在公共政策上的根本分歧表现为:是通过反垄断政策干预来促进市场公平竞争,还是在无干预的自由竞争下达到市场均衡。两者的争论始终伴随着美国反托拉斯政策以及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其理论影响力的此消彼长直接反映了现实经济的需求。近年来兴起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则顺应了厂商以价格战、垂直约束、排他性交易、价格歧视、广告、产品差异化等为主要竞争手段的新趋势。比如,新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必须针对不同激励构造多种模型,才能将有利于消费者的垂直约束与以牺牲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为代价来增进自身效率的垂直约束区分开来[1](P3)。

尽管市场结构理论在分析范式上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其缺陷和问题依然明显。第一,无论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还是新产业组织理论,均未能对市场结构是如何形成的给出满意解释。梅森(M ason)和贝恩(Bain)提出了SCP分析范式,用市场结构说明市场绩效,但没有解释市场结构是怎样形成的,似乎这是一个不需要说明的问题[2]。作为SCP范式的批判者,芝加哥学派从根本上质疑结构决定绩效这一结论,认为结构是竞争的结果,他们当然更不可能深入研究市场结构的形成。而基于策略性行为分析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则把分析重点转向了市场行为,强调的是企业策略性行为与市场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总之,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起点,始终没有得到清晰地解释和说明。第二,市场结构理论始终面临着经验性分析与理论分析之间难以沟通的缺陷。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理论,缺乏必然的逻辑关系,其“结构—利润率”假说只是基于大量观察的经验性描述,只能揭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新产业组织理论运用博弈论对经典的寡占模型重新进行了解释,但这只是对SCP范式的扬弃和重构。另外,过于精细的假设,使得运用博弈论模型得出的结论反而缺乏经验性分析的支持。正如史蒂芬·马丁所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内部结构出现了“类似于由不规则的碎片所组成的几何体(f ractalization)”的格局[3](P25)。

本文对市场结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与评论。本文第二部分以分析范式的演进为维度,对市场结构理论的发展进行回顾;第三部分对方法论创新、理论范畴拓展与分析范式演进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市场结构理论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二、市场结构理论的发展回顾

(一)前结构主义时期的垄断竞争理论

新古典经济思想的集大成者马歇尔(M arshall)在其巨著《经济学原理》中指出,规模经济将导致垄断,妨碍价格机制发挥作用,进而阻碍自由竞争。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两难矛盾,即所谓“马歇尔悖论”(M arshall Conflict)[4](P324—330),开启了对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研究。1933年,英国经济学家乔安·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同时出版,标志着垄断竞争理论的形成。该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修正了新古典主义的完全竞争理论,提出了产品差别的概念,并将其与垄断竞争联系起来,丰富和发展了自斯密以来的市场竞争理论,研究了位于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两种极端市场形态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的市场结构。张伯伦等人的研究考察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分析了特定产业内的市场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的相互关系,为SCP范式的完整提出奠定了基础。由于填补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垄断竞争理论迅速为微观经济学所接受和吸纳[5](P17)。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在《有效竞争的概念》一文中提出:“有效竞争”的企业的行为和绩效取决于企业能否根据成本合理定价,与市场结构的类型、市场上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和生产替代品的企业之间的差别无关[6]。克拉克的效率决定论对芝加哥学派思想的产生起了重大作用。

从经济(史)现实的角度来看,垄断竞争理论呼应了19世纪60年代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7]。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形成,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垄断问题成为许多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克拉克的可竞争性市场理论,则反映出美国在20世纪上半期社会经济积极向上发展、企业创新层出不穷的现实。

总之,前结构主义时期的市场结构理论,反映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英美等国家垄断竞争现象的出现和形成,并对其成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但未上升到公共政策层面。

(二)结构主义及其批判

1.哈佛学派的SCP范式

“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的形成标志着现代市场结构理论的真正建立。哈佛大学的梅森在对美国主要行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后,首次提出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来分析产业(市场)竞争有效性[8]。随即,贝恩(Bain)在《产业组织》一书中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并着重对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及其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贝恩将市场结构最突出的特征归纳为四点——卖方集中度、买方集中度、产品差别程度和进入壁垒状况,其中,卖方集中度与进入壁垒状况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9](P5—6)。继贝恩之后,哈佛学派另一位经济学家席勒(Scherer)进一步完善了SCP范式,使之更趋规范化、更有逻辑性[10](P3—7)。由于哈佛学派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决定作用,哈佛学派也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在公共政策上,哈佛学派强调市场集中将妨碍市场竞争,这为反垄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2.芝加哥学派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作为哈佛学派的批判者,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思想有两点:第一,反对哈佛学派的政府干预主张。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一个“生存检验”过程,高利润可能是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能够成立[11](P25)。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反对哈佛学派的实证或经验分析。芝加哥学派强调理论研究和规范分析,主张把价格理论模型作为分析市场的基本工具,并对企业行为和绩效做出预期。由于芝加哥学派十分注重效率,故而也被称为“效率学派”。

在公共政策上,芝加哥学派信奉经济自由主义理念,主张自由放任政策,发挥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垄断法。

总体而言,芝加哥学派并没有形成像哈佛学派那样的研究范式,而更多的是对哈佛学派结构主义的广泛批判。

从经济(史)实践看,哈佛学派失去主导地位和芝加哥学派受到重视,反映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传统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的事实。此外,芝加哥学派强调竞争过程或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公司势力的崛起。

(三)博弈论与行为主义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成为分析策略冲突的标准工具,给产业组织研究带来了统一的方法论,新产业组织理论(N IO)应运而生。该理论将市场结构内生化,认为企业不是被动地对给定的外部条件做出反应,而是试图以策略性行为去改变市场环境、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从而排挤竞争对手或遏制新厂商进入市场。这一思想使产业组织理论的经验研究领域发生了重大革命——从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12]。

新产业组织学派对市场结构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系统研究了厂商的市场行为及其作用。索耶围绕着厂商的市场行为展开研究,强调行为对结构和绩效的影响,标志着产业组织的研究重点由结构转向了行为。第二,重点研究了行为对结构的反作用。“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企业不再被动的面对环境”[13](P264),鲍莫尔通过引入“可竞争市场”(contestable market)概念,提出可竞争市场结构学说,构建双向和动态的分析框架,并尤为强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14](P78—85)。第三,着重分析了垄断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行为。新产业组织理论大量运用博弈论,特别是非合作博弈及其分析方法,克服了SCP范式的理论缺陷。泰勒尔运用博弈论实现了理论方法的统一,重构了产业组织理论[13](P12—23)。

总之,新产业组织学派以企业的市场行为分析为中心,被称为“厂商主义”学派或“行为主义”学派,它在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方面与传统的“结构主义”有所差别,可视为是对SCP范式的重构与扬弃①。

在经济(史)实践上,在不完全信息和动态市场环境中,竞争手段复杂而多样,企业策略性行为的相互作用增强,行为主义市场结构理论对这一新的经济现象给出了更为贴近现实的理论解释,也为反托拉斯政策导向提供了更加合理的理论依据。

(四)理论回顾的小结

在上文中,笔者将市场结构理论的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前结构主义时期、结构主义时期和行为主义时期②。从经济(史)实践的角度分别对应着垄断资本主义的萌芽、形成和成熟,而公共政策则对应着产业政策的调整过程;从经济思想的角度则分别对应着完全竞争理论、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表1对上述理论的发展脉络作了一个简要梳理和总结。

表1 市场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

三、市场结构分析范式演进的动因分析

(一)分析范式及其演进动因

所谓范式(paradigm),是指围绕假设、方法论原则、分析技术、事例等形成的一致看法,以及最终形成的一种反映其学术思想的概念体系。由范式构建起的“学科模子”(discip linary matrices)包括:体系化的范畴、假设、定理、定律、公式、模型和仪器、经典实验的范例,以及常用的研究平台、参照系、度量标准、分析工具等等。这些基本理念及其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常规科学公认成就”[15](P9)。

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完成的第一个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是以供给—需求分析方法为基础的价格理论,即新古典范式。马歇尔构建了一个以供求关系为中心的简洁、统一的理论——需求定律。科斯认为,该定律实现了经济学用简单规律解释复杂现象的新高度[16](P167—175)。继马歇尔之后,哈佛学派在研究垄断竞争市场理论的过程中开创了以“结构—行为—绩效”框架为中心的分析范式,即SCP范式。

经济学范式革命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创立。科斯、威廉姆森、阿尔钦、德姆塞茨、诺思以及张五常等学者围绕着“交易成本”、“产权”等核心概念,对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尽管他们的许多著作有很多的差异,但存在共同的内在一致性[17](P11)。该学派的分析范式可称为“交易费用分析范式”或“新制度主义范式”。

从分析范式的形成与发展脉络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范式演进的两个基本动因:方法论创新和理论范畴拓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广度与深度上增强了经济学的解释力。

1.方法论创新

经济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最大推动力就是方法论的创新,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数学方法的运用。在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现象描述法和抽象演绎法。在亚当·斯密那里,这两个分析方法实现了自觉地系统化,并在分析一国何以致富的原因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因而《国富论》的出版也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但是,现象描述法和抽象演绎法这种“二重化”的分析方法,使得斯密的经济学体系充满了诸多矛盾。由于在古典经济学时期数学工具并未受到重视,驾驭两者之间张力的主要基础还是哲学。19世纪末,微积分工具的引入,直接催生了划时代的“边际革命”,经由马歇尔的折中,经济学走出了哲学的怀抱,进入到新古典经济学时代。马歇尔本人就是剑桥大学的一个卓有成就的数学家[18](P76—80)。1947年,萨缪尔森(Samuelson)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了经典著作《经济分析基础》,他以数学为工具,使各种理论和方法获得基本统一的表述。他把最大化原理和均衡原理相结合,使新古典经济学的主体内容有了经典的数学表述形式。萨缪尔森曾说过:“经济学曾像一个睡美人……,她还在等待另外一个吻,数学的方法。”[19](P221)

2.理论范畴拓展

如果说方法论的创新促使理论解释更为深入的话,那么理论范畴拓展的作用则主要是促使理论解释更为全面。所谓范畴,就是“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理论范畴规定了学科研究的范围和条件。一般来说,经济学理论范畴拓展的主要来源是不同理论学派根植于其传统之中的认知视角、主观定向以及理论核心问题指向的差异性。在多重视角下,人性、心理、制度等都可以成为分析范式演进的切入点,进而打开分析范式的演进空间[20]。Silberberg和Suen在《经济学的结构:数学分析的方法》中将经济学定义为:“寻求基于可观测到的约束条件的变化而引起人类行为变化的可辩驳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经济学发展其实就是不断发现和找到已有的经济理论中的“不可观测到的约束条件”,并将其作为变量纳入理论范畴,进而发展出新的分析范式。

(二)方法论创新与市场结构分析范式的演进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集合,包括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博弈分析和结构分析以及系统动力学方法等。”[21]其中,最重要的创新无疑是基于数理统计的计量分析方法和基于博弈论的策略性分析方法。前者成为结构主义经验性研究的主要手段,后者则直接重构了市场结构理论的寡占模型,促使产业组织理论向主流经济学回归,并把研究重点转向了市场行为的广泛领域。

1.计量分析方法与SCP范式的形成

结构主义描述和归纳的产业竞争状况的一般性规律多数都是基于经验事实的统计分析。统计技术中的横截面分析、动态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能够很好地描述和建立同一时点产业与产业之间、不同时点产业内部的结构关系,并能够验证不同结构和行为要素对绩效,特别是对获利能力的影响。由于计量分析方法的引入,结构主义的基本假设——“系统性的结构决定系统性的行为”——就容易得到验证。

通过计量分析方法,对市场结构类型划分标准的研究,就转化为对市场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一般来说,市场中的企业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被描述为市场结构,其影响因素有如下几个:(1)交易双方的数目和规模分布;(2)产品差异化程度;(3)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4)进入壁垒。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形成了划分市场结构类型的标准,如贝恩的市场结构类型划分等。同时,根据结构主义的观点,竞争属于市场结构问题,判断产业的竞争性,必须看这一产业的市场结构是否高度集中,是否由寡头企业控制,同时还应看进入该产业的壁垒是否很高,是否阻碍了新企业的进入和竞争。这些构成了反垄断政策的理论依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计量分析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动因,对SCP范式的形成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2.博弈论方法与行为主义范式的形成

博弈论以纳什均衡来阐明企业的行为,分析在既定初始均衡条件或状态下如何运用策略性行为达到新的均衡。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在对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在位企业与潜在进入企业间的策略性行为、企业的进入—退出行为、价格竞争与价格共谋、广告、产品差异化等方面的动态分析取得了显著成效。博弈论方法的引入,使得古诺模型(Cournot)、伯特兰德模型(Bertrand)等经典寡占模型得到了统一的动态化解释。相应地,市场结构类型的划分标准也不再基于结构,而是基于厂商策略性行为,如古诺结构、伯特兰德结构等。

总体而言,新产业组织理论运用博弈论在寡占市场竞争者的战略性相互作用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2]。

(三)理论范畴拓展与市场结构分析范式的演进

理论范畴拓展引发分析范式革命的典型例子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出现和兴起。新制度经济学掀起的理论革命批判了新古典主义的假设论[23],直指新古典范式的“硬核”: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构。科斯定律(Coase Theo rem)开启了新的分析范式,其贡献为“发现”了新古典经济学未能涉及的两个约束条件:产权和交易成本。科斯这一开创性研究从根本上拓展了经济学的理论范畴,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基于“思维结果”的理性假设,即最大化,扩延为“思维过程”的理性。这就是由理论范畴拓展引发的分析范式演进。

具体到市场结构理论上,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引入信息和交易成本以及产权约束等新的“概念箱子”,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企业“黑箱”进一步被打开。新制度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是企业(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演变、企业行为变异、企业内部活动对“结构-行为-绩效”的影响等。在政策导向上,新制度产业经济学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垄断政策。

(四)对分析范式演进的小结

总之,方法论的创新与理论范畴的扩展都是分析范式演进的重要动因,而经济学理论的根本性变革往往是由分析范式演进而引发的。一般来说,不同的经济学学派基于不同的理论渊源和研究传统,或从方法论的角度,或从理论范畴的角度推进理论创新。由于新古典理论的约束条件一直建立在最大化假设上,故其分析范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强调的是与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融合。而对新古典学派持批判或否定态度的非主流学派,如新制度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其分析范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范畴上,如强调理性过程、注重个体主观行为等。综上所述,本文就方法论创新、理论范畴拓展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范式演进的关系简要归纳,如表2所示。

表2 分析范式演进的动因

四、总结与研究展望

通过本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论:第一,产业经济学及市场结构理论分析范式演进的动因是方法论创新和理论范畴拓展,具体表现为新的分析工具的应用和非主流经济学派对研究范畴的扩展。第二,市场结构理论分析范式兼具规范性和实证性的特征。正是由于垄断现象成为20世纪最为普遍的市场形态,以反垄断诉求为出发点的SCP框架才得以作为经典范式产生广泛影响。同样的,正是由于博弈论作为方法论的引入,使得人们从理论模型上对企业行为的分析更为精致、深入,从而最终突破了结构主义经验性的分析范式。第三,从实践上,理论发展折射出世界经济实践的现实需求。随着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变化,相应地,作为主导公共政策的理论选择和应用也不同。在反托拉斯政策上,芝加哥学派自由主义理论对哈佛学派结构主义理论的替代,反映了美国产业竞争力下降后的现实需求。策略性行为理论,则适应了公共政策从调整产业结构到规范企业行为的转变。产业组织理论围绕反托拉斯或竞争政策的实践和争执,是一个经济实践、经济理论交织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对于未来的研究展望,从经济实践看,品牌现象大量出现在现实市场经济中,品牌策略已经逐渐成为厂商竞争的主要策略性行为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品牌也是理性消费者在进行产品选择过程中的一个符号性标志,它独立于价格约束而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因而,把品牌作为一个要素纳入到经济学研究框架中,将实现理论视角从厂商行为分析向消费者行为分析的转变。这是对经济学假设局限的改变。本文认为,在新的方法论尚未出现之前,引入品牌因素,实现理论范畴拓展,将可能成为市场结构理论创新的新来源。

注释:

①如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泰勒尔(Tirole)就将市场结构理解为:“市场结构,即规定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相互之间、买者之间以及卖者与买者集团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而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集中(包括卖者集中和买者集中);产品的差别化;新企业的进入壁垒。”

②尽管芝加哥学派反对和批评结构主义,并与哈佛学派进行了广泛而激烈地理论争论,但并未形成独立的范式。故而,本文将结构主义作为一个理论发展时期,而芝加哥学派作为这一时期的批判者。

[1]干春晖.企业策略性行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赵坚.我国自主研发的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8,(8):80—86.

[3]史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R.Triffin.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 ry[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1.

[6]J.M.Clark.Toward a Concept of Workable Competi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0,30(2):241—256.

[7]齐兰.西方现代市场结构揆要[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6):54—58.

[8]Mason,E.S.Price and Production Policies of Larger-scale Enterpris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39,29(Supplement):61—74.

[9]Bain,J.S.Industrial Organization[M].2nd ed.New Yo rk:John Wiley&Sons Inc,1959.

[10]Scherer,F.M.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hicago:Rand-McNally,1970.

[11]石奇.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刘志彪,石奇.现代产业经济学系列讲座: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流派[J].产业经济研究,2003,(3):77—84.

[13]吉恩·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4]Baumol,W.,Panzer,J.,Willing,R.Contestable Market and the Theo ry of Industry Structure[M].San Diego:Harcout Brace Jovannovch,1982.

[15]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R.H.Coase.Marshall on Method,Essay on Economics and Economist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17]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8]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9]J.R.Shackleton,G.Losksley.Twelve Contemporary Economists[M].Flo rida:MaCmillan Press,1987.

[20]王海文.范式的演进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J].经济评论,2006,(5):105—110.

[21]卫志民.近70年来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J].经济评论,2003,(1):88—92.

[22]李何.供求特征、策略性行为对市场结构的作用机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3]张东辉.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现代经济学发展[J].东岳论丛,2004,(1):48—52.

(责任编辑:胡浩志)

On the Evolution of Market Structure Analysis Paradigm

HU Zhigang
(School of Econom ics,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Through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the market structure theories’evolution from SCP pattern to strategic behavioral research,and combined with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s history,this article figures out that methodology innovation and theory category extension are two key driving facto rs of analysis paradigm evolution.The former lead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SCP pattern and the latter encourages the emergence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industry o rganization theo ry.On the p rospect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theory,the article expects that game theory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king structure endocentric and real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alysis paradigm from structuralism to behavioralism.On category development,the brand economics research will start a new field on consumer’s choice behavio rs.

Market Structure;Industry Organization;Analysis Paradigm Evolution;Methodology Innovation

F014.9

A

1003-5230(2011)02-0068-07

2010-12-13

胡志刚(1977—),男,湖北汉川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结构主义学派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