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教育“双主体三轮驱动”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2011-10-30 00:52严中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驱动主体体系

姜 雪 严中华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90)

关于高职教育“双主体三轮驱动”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姜 雪 严中华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90)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问题已成为国内教育学术界、实践界关注与研究的焦点和热点。本文通过总结国内有关研究成果以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提出高职教育“双主体三轮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教育;双主体;三轮驱动;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问题已成为国内教育学术界、实践界关注与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但目前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有关研究定性的论述、经验总结较多,缺乏严谨的理论体系

王丽华、李媛媛等人认为,在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应坚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构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创新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谭莉认为,财会专业的高职教育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有别于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应注意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相融合的财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李柱阐述了现代制造技术应用与工科高职教育的交互作用,提出了面向现代制造技术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构想。王永琦、罗润生、庞迎波分析了目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不仅事关高职教育,而且关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制度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证”学生培养、创业教育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从产学研一体化视角,探讨科技成果转化与高职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的互动互赢;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需要大量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以上研究都是经验总结的一般性论述,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二)有关文献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角度探讨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但缺乏统一、系统和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强冬梅认为,必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可简单概括为“一、二、三”体系,即一个理念、两个目标、三个系统。一个理念:树立就业工作以学校为主导,主动服务学生,主动服务社会的新理念。两个目标: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及学校毕业生“零库存”的目标。三个系统:以素质为根本、以能力为中心、以技能为重点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工作系统;全面发展的“品牌社团”学生素质训练系统;以服务为宗旨的“3N”就业推荐服务系统。井明伦认为,根据林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对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列改革。第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二,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按照“必需、够用”的要求,改革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四,突出能力和技能培养,改革实训体系和实训内容;第五,构建“学、研、产”相结合的教学体制,培养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第六,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及其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导。刘巧华提出了“一条主线、两方参与、‘三双’措施、四个结合”为内容的“1234”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一条主线是指以就业为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两方参与是指以“互利共赢”为基础,高职院校和企业两方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育人;“三双”措施是指 “双师型”、“双课堂”、“双证书”;四个结合是指“育人与育才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精品课程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创新机制与质量监控相结合”。上述各学者提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各有其特点,但缺乏科学性和共识性。

高职教育“双主体三轮驱动”人才培养体系构想

笔者通过吸收国内有关研究成果以及我校多年来的人才培养实践经验,提出高职教育“双主体三轮驱动”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一)“双主体三轮驱动”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内容

笔者所要构建的高职教育“双主体三轮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以“掌握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先导,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基本途径,以“双主体”为人才培养主体,以“一技之长与综合能力兼备”为高职人才培养方向,以“塑造职业技能精,创业技能强”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活动、创业活动及学生活动”以及相配套的培养手段为三轮载体。通过这一体系的驱动,使学生的创业和就业竞争力得到双重提高。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该人才培养体系在双主体,即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培养主体、两个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适用人才。以“校企合作”为主导思想,依托行业和企业优势,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要形式,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图1 “双主体三轮驱动”人才培养体系图

在职业活动、创业活动和学生活动中获得真实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促进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同时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完全吻合,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零距离”对接。

“三轮驱动”指将职业活动、创业活动和学生活动较好地整合,作为培养载体,涵盖学生专业学习、创业实战、课外活动等多个侧面,全方位地利用学生在校时间,最大程度地做到“零距离”就业。

现有高职人才培养体系都较为单一,专业针对性不强,覆盖面狭窄,长期以来一直将重点单纯放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上,这种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专业能力强、迁移能力差、职业素养低的人员。“三轮驱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做到“一技之长与综合能力兼备”,即具有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活动轮”除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外,主要是依靠校内外教学这种特色手段,锻炼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辅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以及从事该行业其他岗位的迁移能力和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行业通用能力。

本人才培养体系的其他两轮为“特色活动轮”和以学生创业活动为载体的“驱动轮”,加大创业训练力度,在创业活动项目设定上,结合各专业的特色,着重锻炼行业通用能力。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驱动轮”,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最终实现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实现“创业少障碍、就业零距离”。

“双主体三轮驱动”人才培养体系在理论上跟随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在实践上必须要在构建和操作上具有可行性,且要具有可变性、可补充性,针对各专业特点可调整设计出适合各专业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构建“双主体三轮驱动”人才培养体系的意义

本体系符合高职教育转型及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需求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未来中国的产业振兴必须依靠高职院校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教育部明确提出:“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视职业技能,重视创业技能,重视综合能力,将是未来高职教育各专业教育模式转型的方向。所以,构建“双主体三轮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将成为未来高职院校各专业内涵建设的重点。

本体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大职能就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珠三角地区目前面临产业升级的趋势,由制造型向创造型发展模式转型,大部分外向型企业纷纷萎缩,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到珠三角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就业环境的改善。“用工荒”和“就业难”成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束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催生一个以“掌握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先导、集合“双主体”力量协作开发课程和配备师资,以“三轮活动”为载体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本体系符合高职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自身创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各专业在人才培养理论方面多借鉴国外现有模式,如“CBE 模式”、“双元制模式”、“MES 模式”等,较难适应中国目前教育政策、社会经济、生源数量的要求。于是,一些变体相继产生,如“课证融通”、“订单式”、“套餐式”等,应用起来较为单一,对国外经验和理论消化不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强化力度不够。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双主体三轮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自身创新的要求。

[1]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2]赵计平.三位一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案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罗赋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4]刘炳德.树立高职人才教育理念 构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林业教育,2006,(2).

[5]刘巧华.“1234”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8,(24).

[6]井明伦,卢胜西,董金伟.构建林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突出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中国林业教育,2007,(3).

[7]周胜.构建具有鲜明特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2).

[8]强冬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6,(2).

[9]吴太胜.技术伦理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德育价值与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08,(2).

[10]罗润生.以就业为导向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08,(7).

[11]王永琦.科技产业化与高职人才培养体系重构[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8).

[12]李柱.面向现代制造技术的工科高职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8,(12).

[13]陈圣平,郭朝霞.构建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8,(5).

[14]吴尚纯.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基础课程改革方案[J].教师,2009,(14).

[15]庞迎波.高职建工技术“一专多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16]祝力维,王丽华.高职教育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构建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2).

[17]徐雅娜.TAFE模式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4,(3).

G710

A

1672-5727(2011)04-0014-02

姜雪(1980—),女,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及创业教育。严中华(1962—),男,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社会创业。

猜你喜欢
驱动主体体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