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智能交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11-10-30 00:52曹成涛郭庚麒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关键课程体系交通

曹成涛 郭庚麒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50)

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智能交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曹成涛 郭庚麒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50)

通过行业调研,可以确定高职智能交通专业的就业岗位和能力需求;将智能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细化、重构,可以形成具体的能力模块;对能力形成途径进行归纳,可以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智能交通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专业课程教学应突出“专业能力”,同时通过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通过人文教育突出学生未来的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智能交通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能力;关键能力

近年来,社会需要就业人员具备较高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从“以学历求生存”向“以能力求生存”的转变,我国的高职教育能否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关键也要看所培养人才综合能力的强弱。综合能力通常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部分,“关键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本专业的教学另搞一套。在论及高职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端正教育理念,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观念;二是强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组织层次较高的文化活动;三是加强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也要注重非人文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论述从理论方面泛泛而谈的多,从实际操作入手谈实践经验的较少,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可供实际操作的方案。

由于智能交通专业开设年限较短(最早在2003年开设),虽然各高职院校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尚未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智能交通专业而言已经迫在眉睫。因此,科学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对于高职智能交通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相关院校该专业建设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并将有力地带动智能交通专业群的建设。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交通专业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构建了智能交通专业的课程体系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行业调研确定智能交通专业就业岗位及能力需求

我院智能交通专业的教师到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新粤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等十余家智能交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对智能交通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及相应能力的需求。智能交通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懂交通安全法规、掌握交通工程基础知识及行业标准、具有智能交通设备及系统使用与维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智能交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传统的交通行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人才结构也不合理。据调查,交通行业70%的企业单位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总数的比重仅为1%左右,远远低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5%的要求。在交通工程建设与养护、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交通监控设施、道路通信系统、道路收费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管理设施等主要交通设施管用养修及现代物流服务等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既有量的短缺,更有质的不足。

智能交通专业就业岗位及专业能力定位 根据调查结果,智能交通专业的就业主要面向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智能小区(智能站场)三个主要区域,专业能力包括交通系统的操作、施工、维护、集成等(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交通专业就业岗位及专业能力定位图

智能交通专业关键能力定位 由于交通行业的特殊性,调查结果显示,行业企业普遍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等“关键能力”。经行业企业专家论证,应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发展能力方面进行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并应基于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岗位群的工作特点和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突出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新技术学习与应用能力等职业特色素质的教育。以人文素质教育、专业学习、实践教学、社团活动、职业技能竞赛等为载体,以职业素质养成为基础,让学生在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文化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职业作风,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有事业心、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智能交通专业的“关键能力”培养(如图2所示)。

图2 智能交通专业“关键能力”培养示意图

面向市场需求,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及对岗位技能和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应建设基于岗位任务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任务工作过程设计项目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融入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如图3所示)。

本专业面向高速公路、城市交通、智能小区(站场)三大应用领域,应基于监控调度、收费、安全管理三大岗位任务,构建相应的核心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岗位工作领域,具有明确的职业能力目标(本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如图4所示)。

图3 基于岗位任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示意图

图4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基于能力培养的智能交通专业课程实践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有适应性,即要养成基本的职业能力,然后是适应面,即拓宽职业适应范围;首先要注重入职、任职的基本需要,然后才是职业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突出“专业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人文教育,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键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路如图5所示)。

图5 基于能力培养的智能交通专业课程改革思路图

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重视人的个性需求 在教学中要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发展学生的 “关键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重视每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在基于同一个范畴的学习情境教学中,学生的能力会逐步从经验层面上升到策略层面。同时,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关注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大目标下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工学结合的项目课程,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一体化教学,以项目组织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通过直接体验,对上述教育情境产生感性认识,使人性、正义、道德、理想及价值判断得以升华,最终导致其创造力的巨大释放(具体如图6所示)。

图6 专业课项目教学流程图

开展人文教育,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行业企业需要,要注重人文教育,突出学生未来的发展能力(实施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智能交通专业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途径表

到2008年底,全国已有交通类高职院校三十多所,绝大部分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了智能交通专业。由于本专业开设年限较短,尚未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从“珠三角”地区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需求出发,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智能交通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以能力为核心的智能交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对于高职其他专业面向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庄丽丽,刘楚佳.通识教育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9-13.

[2]唐菀.基于关键能力的高职人文教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32-33.

[3]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14-17.

[4]余瑞钊,高振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5):41-44.

[5]罗荣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关键能力培养及策略的启迪[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56-157.

G710

A

1672-5727(2011)04-0036-02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项目《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智能交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tjk162);交通教指委项目《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09ZA02)

曹成涛(1981—),男,工学博士,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智能交通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郭庚麒(1966—),男,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计算机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交通信息化。

猜你喜欢
关键课程体系交通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
高考考好是关键
繁忙的交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小小交通劝导员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