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析

2011-10-30 00:52周建立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危机院校

周建立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55)

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析

周建立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55)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频发的问题,应首先从学生心理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入手,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深入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各类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高职院校实施和操作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完善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机制保障。

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是指在高职院校校园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影响高职学生的安全和正常学习、生活,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问题频发,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显得尤为突出。突发事件不仅使当事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受到极大的伤害,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安全稳定与发展。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社会的极大重视。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布了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危机干预作为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在高校突发事件处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预防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将心理危机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有必要针对各类影响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因素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出完善的干预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机制保障,创建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

Caplan G将危机定义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危机一词具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突发的在人们意料之外的事件,例如自然灾害、失窃等,另一层涵义则是指个体在经历突发事件后所处的应激状态。心理危机主要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即个体在遭受突发事件后的一种情绪体验。它往往直接导致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可能会出现如焦虑、抑郁、情绪紧张、人际敏感、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多种形式的心理问题,这是一种生理反应或失衡的内部心理状态。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能够帮助处于困境和挫折中的学生更快地走出危机状态,回复到正确的、积极的自我认知状态的一种方式,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手段。对大学生而言,在学习、就业、人际、情感等方面遇到突发事件后,都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应对方式得当的学生能够适当地化解矛盾,应对方式不当则往往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和行为,进而发生自残、自杀等极端事件。

目前,国内高校的突发事件危机处理方法大都处于事后补救的状态,对于一般问题尚可处理,但当面对极端问题(例如自杀)时,就会显得无计可施。多数高校的危机干预策略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理论性较强、操作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发生突发事件后,经常会表现出主动性不够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爆发力强、危害性大等特点,或者说具有向危机事件转化的潜在可能。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本源,可归纳为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四个方面的因素。

个人因素 大学生正处在由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这是他们形成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时期。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在中学阶段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进入大学后,与大多数同学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更有利于找准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由于现在的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进入大学校园之后,没有了父母亲戚的庇护,不得不学会自己面对各种挫折和打击,有些学生能很快适应,但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因此,当突然面对挫折和打击时,以前固有的思维方式,如“我不行”、“我不够好”、“我做不到”等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行为,产生自卑、恐惧的心理,进而逐渐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情感等各个方面。一旦遇到某种突发事件,如考试失败、情感障碍等,心理防线被冲毁,便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

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学生接触最多的环境,是影响学生认知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父母对子女成才的期望是没有差别的,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以后可以做一个成功的人。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很理想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家长,往往要面对更大的压力,有的家长在期望不断受到挫折的情况下,逐渐引导家庭的心理氛围向着紧张的方向转变,这种环境无疑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处理方式得当的学生会将这种期望合理转化,处理不得当的则有可能抱怨父母、抱怨学校、抱怨社会,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生心理和未来的发展。同时,如果夫妻之间存在问题,例如离异等,也会给子女的心灵带来严重的影响,这已被以往的研究所证明。因此,建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运用合理的教养方式,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前提。

学校因素 针对学生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的现实,各类高校纷纷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目的是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后校方能够为其提供心理援助和支持。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在高职院校中设立相应的机构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各高职院校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设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各类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学生活动等。但心理咨询室往往不能主动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各类活动由于操作不够专业,往往流于形式,无法起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目的。再加上许多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或由几所学校合并而成,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学生宿舍条件差,伙食质量低等问题,都会直接导致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

社会因素 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正处在转型的重要时期。“80后”、“90后”的学生处在这种夹缝之间,在否定旧有观念的同时,新的观念尚未完全被大众所认可,学生之间会出现观念的分化,进而导致行为的分化和心理的孤立。同时,由于学生没有收入来源,经济开支要靠父母,再加上攀比心理和贫富差距的存在,导致问题学生的心理严重失衡。由于网络的普及,网上的各种负面信息也会强烈地刺激着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认知体系。另外,大多数的学生属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单一,从小得到的肯定和表扬多,否定和批评少,缺乏面对挫折的经历和经验,往往在遇到问题后无法面对现实,导致悲剧的发生。

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机制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高职院校的突发事件中,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给予及时、适当的心理援助,进而缓解学生的心理危机状态,使学生尽快摆脱心理困境。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和干预过程机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组织机构

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组织机构是针对干预对象即学生,从干预实施者和干预配合者角度建立的逐级汇报、逐级联动的信息管理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构建有效的组织机构是有效实施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图1 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组织机构图

在学生层面,应建立“学生—寝室长—学生干部”的信息汇报网络体系,对学生中出现的情绪波动、行为异常等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在教师层面,应建立“辅导员—学院领导—心理辅导教师—学校领导”的逐级联动网络体系,辅导员在发现学生问题的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并及时将问题汇报到心理辅导教师和相关领导处,对突发事件做出迅速反应,控制事态,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干预,以减少学生受到的伤害。在学校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学院—学校相关部门”的互助配合网络体系,学院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保卫处、学校医院、学校后勤、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应建立“学校—家庭”信息互动网络体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家长的参与也能够促使事件得以迅速解决和平息,使学生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

(二)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机理

根据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可以将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划分为三个环节,即心理危机的预防、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心理危机的处置。

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着眼点应在学生平时的日常教育和行为养成上,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学校和家庭多方配合是从根本上减少和防止心理危机形成的根本途径。在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也应该得到重视和强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不定期地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讲座和报告,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强大起来,完善人格,培养健康的意志。对高职院校而言,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摆脱心理上的劣势,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归属感,这是他们在大学进一步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保障。同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由经过专业学习的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不定期地举行针对不同团体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建立不同主题的工作坊,也可以有效预防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

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包括预警对象及范围、预警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人员组织、信息分析、评估、危机干预报告等多个方面。为了能够更为切实地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学校应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和心理访谈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主题活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建立班级心理健康状况定期汇报制度,为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起到预测、预防作用,也可为相关部门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时提供依据和参考。针对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日益完善的现状,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将学生的心理档案、心理普查工作落实到位,并应根据心理档案和普查结果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为相应的问题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预报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

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处置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学校的硬件设施方面,还是在软件资源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面对这种形势,高职院校在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防止伤害进一步扩大的前提下,将事件对学生的影响降至最低,避免造成学生的心理创伤,同时为学生或相关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应对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应对危机,并可在与学生协商后共同建立初步的问题解决方案,与学生一起实施,帮助学生尽快从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中走出来。另一方面校方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成立处理小组,根据任务落实的原则,分工负责,各个击破,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突发事件可能衍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需要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分析要明确,性质判断要准确,要明确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处理问题的同时,也要保证当事人的利益不受侵害。如有必要,可在一定的程度上采取保密措施,避免对当事人造成长久的影响。

在高职院校构建科学、有效的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于减少校园突发事件、缓解学生心理危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构建这样一种具有可行性的干预机制的同时,也要看到在机制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工作难点。例如,寝室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也是学生的一员,他们尽管做事细心,有热情,但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技能,因此应当定期对学生干部开展培训,提升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部分辅导员虽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方面尚显薄弱,应当不断提高其心理学的理论水平,便于在发现学生心理危机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总之,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实践过程中仍旧会面临重重困难和许多问题,但通过不断地改进、完善制度,是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的。例如,定期开展培训,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逐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学知识水平,在各管理层面建立应急预案,确保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反应、迅速解决,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1]Caplan G.The 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M].New York:Basic Book,1964.

[2]赵振勇,陈建华.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9):70-73.

[3]高淑艳.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1):96-97.

[4]钟向阳,邓基泽,刘红斌,戴育滨.高校新生心理档案与危机干预模式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6):458-460.

[5]沈燕.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预防和应对[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2):15-33.

G715

A

1672-5727(2011)04-0022-02

周建立(1983—),男,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危机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危机”中的自信
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