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

2011-10-30 00:52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岗位职业

刘 萍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高职会计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

刘 萍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项目课程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值得探索与推广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因此,应以多年来项目课程模式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结合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探讨高职会计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原则、开发流程与设计方法。

高职;会计专业;项目课程;开发;设计

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项目课程已被职教界的广大同仁所接受,并在不少高职院校中付诸实践。项目课程的出现源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项目课程作为突破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建构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具有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课程改革中被看好,并已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原则

项目课程模式强调课程和教学必须与具体的职业活动过程相联系,并能反映为完成工作任务而进行的完整的程序。因而,项目课程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以职业生涯为背景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主要关注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而忽视了人的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人的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如何设计符合职业成长逻辑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教育课程设计要体现职业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因此,项目课程的开发不仅要重视针对某一岗位的职业能力,还要关注在一定职业领域内可迁移的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和情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以职业岗位为框架 项目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有其自身独特的工作任务体系和结构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为基础,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体系结构为框架,是项目课程开发的关键。项目课程是通过分析本行业主要职业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以及各项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结构体系,然后根据工作任务结构体系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划分课程门类、排列课程顺序,实现课程体系结构从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转变。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职业岗位工作是由一组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组成的。项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相匹配,其要点是立足工作任务,构建一系列行动化学习项目,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态度和情感的综合。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项目课程作为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发的,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的知识、技能、方法、技巧,在教学中集中表现为:感知和熟悉工作环境,了解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开始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始至终与职业实践相联系,是企业和社会等外部环境与学生个体相互作用、自主建构的过程。项目课程在学习内容的开发和编排上跳出了学科体系的藩篱,帮助学生获取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项目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除了课程开发的逻辑关系之外,还应考虑工作过程特点和教学过程特点两者的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过程,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

高职会计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流程

项目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确保课程开发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课程开发程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能力与职业岗位分析 首先,项目课程的开发应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能力是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应分解到课程体系的各部分,落实到课程内部的行动化学习项目中。其次,要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确定专业的通用能力是什么,职业主要能力是什么,职业辅助能力是什么,分析本行业领域中的职业岗位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性的理论和原理,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体系。

图2 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框架示意图

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在对能力与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后,再分析本行业领域中主要职业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及各项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结构体系,最后对每项工作任务按工作过程进行分解,分析每个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技能等要素,并列出工作任务分析表。工作任务是由根据完成工作任务的先后顺序或平行关系安排的若干个工作过程组成的。工作任务分析表要体现职业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

项目课程体系的开发 这一环节主要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体系,并按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重构与序化课程内容。项目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是:以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别为边界,划分课程门类;以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依据,设置课程顺序。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删除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相符的教学模块,如《高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等。第二步,将知识容量恰当、能独立设置课程的一级模块直接转换成课程,如 《出纳实务》、《纳税申报与筹划》、《报表编制与分析》等。第三步,将知识容量过大的一级模块进行分解,形成几门课程,如《财务会计》可以分解成《存货会计实务》、《出纳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等多门课程。分解时要遵循相关性原则,即按照工作任务相关性,将工作任务模块分解成几门课程。第四步,将知识容量较小的模块进行合并,形成一门课程,如将《商业企业会计》内容并入《存货会计实务》。第五步,以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主要依据,兼顾教学规律,对上述课程进行排序,从而形成项目课程体系。

表1 工作任务分析表

项目课程内容的开发 课程内容的开发是立足于工作任务分析的二次开发。项目课程本质上是行动化的课程,因此项目在结构上要以工作任务(“行动化学习任务”)为中心。课程内容应以一系列行动化学习项目为载体,一门课程可以只设一个项目(称“单项目模式”),也可设多个项目(称“多项目模式”),多项目模式又可分为并列式、递进式、流程式等类型。如《基础会计》课程项目可设为:项目1——会计凭证;项目2——会计账簿;项目3——会计报表。这三个项目之间是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属于递进式多项目类型。项目设置要遵循以下原则:(1)要紧紧围绕项目的行动化学习任务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2)要合理设置项目,使项目之间的相关理论知识围绕项目内容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3)项目设置不宜过大,以免知识量太多,导致教学组织困难,对于较大的项目可以分解成模块进行教学;(4)项目课程中理论知识的选择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理论知识处于从属位置,要充分关注理论知识在各个项目和模块之间的统筹安排。

高职会计专业项目课程设计案例——以《财务会计》为例

根据岗位调查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名称 通过专业调查,明确了财务会计的重要性以及财务会计岗位大致的技能要求。为了真正做好课程开发,我院召开了工作任务分析会议,聘请了全部由企业相关人员组成的专家组,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根据工作任务分析会的讨论研究结果,编制出会计工作任务分析表。在工作任务分析结束后,由课程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召开了专门的课程设置分析会议,决定按工作项目和企业实际岗位设置课程,形成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分析表。

表2 高职财务会计专业课程分析表

课程内容(项目模块)的设计 在分析财务会计相关的企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及知识要求的基础上,明确了课程教学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以实现能力目标为核心,确定了几个较为典型的能力训练项目,根据能力训练项目拟实现的能力目标和相关支撑知识,确定了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按照工作任务的频度、难度、技能要求和知识容量,一个工作任务可以设计成一门课程,可以分解成若干门课程,也可以将若干个工作任务组合成一门课程。据此,我院将《财务会计》课程分解成若干门项目课程,每一个项目课程又分为若干个项目模块。新的《财务会计》项目课程结构如表1所示。

表3 高职财务会计新旧课程内容体系比较表

新旧课程内容体系比较 新的项目课程结构将原有的学科课程进行了分解与整合,通过“项目”这个载体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融合,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根据工作过程所需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与序化,使课程达到合理组合,提高了教学效果。项目课程的一个项目可以是原来的一门课程(如项目六:报表编制与分析),也可以是原来的几门课程(如项目三:存货会计实务)。新的课程设置不仅仅是课程形式如课程名称、课程门数等发生了变化,关键是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的协调性更趋于完善。新的课程内容结构充分体现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开发原则,紧紧围绕项目或模块的行动化学习任务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的变化是:内容结构对应于工作结构而不是学科结构;实践知识处于突出的位置,理论知识处于从属的位置,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理论不再是实践的准备,实践不再是理论的延伸。

问题与探索

教材编写要跟进 在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教材的编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教材的编写,一要体现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思想,以知识技术“实用、够用”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要适应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个性发展的需要,以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三要根据市场人才供需变化及时增减、调整内容,以有利于弹性选课制的推行。

要加大教学配套资源的投入 项目课程模式的实施,将使教学设备、场地、管理等投入大大提高,从而提高近期教学成本。项目课程的教学也对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秩序带来了挑战,需要有充足的场地、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金投入等等,这也是全面实施项目课程模式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灵活应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课程模式打破了原有课程的学科体系,重构了以任务为中心的工作体系。项目教学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强调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构建。因此,要大力提倡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要加强教学改革团队建设 项目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有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以一个个工作任务为载体达到训练学生的目的,一个项目(任务)的知识点(技能点)可能是多学科的,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分类模式,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要协同作战,也就是说,教师团队的组合应以项目为基础,而不是以学科为基础。因此,应加强教学改革团队建设,加强院系之间、专业之间、教师之间的合作,打破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相关专业应共同开发课程,各科教师应合作开发课程,多名教师应一起完成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团队的优势,使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陈旭辉,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2]易官美,邱迎君.项目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9,(11).

[3]郝超,蒋庆斌.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原则与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4]姜平.试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

G712

A

1672-5727(2011)04-0024-03

湖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资助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财经类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XJK08BZC013)

刘萍(1964—),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会计教育。

*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形体塑造与现代礼仪》精品课程建设基金(项目编号:09jpkclx07)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岗位职业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