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藏汉双语教学策略研究*

2011-11-02 02:45王妍莉杨改学孙沛华
中国远程教育 2011年2期
关键词:藏汉双语民族

□ 王妍莉 杨改学 孙沛华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藏汉双语教学策略研究*

□ 王妍莉 杨改学 孙沛华

文章在分析了西北民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存在着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不一,双语师资紧缺,学生双语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等问题,并通过归纳探讨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藏汉双语教学质量,最后总结出基于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倡导信息化的双语教学课堂等策略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藏汉双语教学;策略

一、研究背景

国内民族教育领域的双语教学是指在民族学校中开设民族语文课和汉语文课,并采用其中一种作为主要教学用语,另一种作为辅助教学用语的特殊教学活动。[1]学校是培养学生、培养人才的机构和场所,从宽泛意义上来说,当今世界上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教授两种语言。一种是本地的通用语言,一种是为了学生今后的交流与发展而学习的另一种语言。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藏、维等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化历史和语言文字,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为了保护多元文化的发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各方面事业的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了双语教学。

1.藏汉双语教学模式

国家为保证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因地制宜,在中小学采用民族语和汉语双语教学,逐步形成了“民族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汉语授课为主,加授民族语”的两种基本教学模式,并积极开展“三语”(民族语、汉语和外语)教学实验。[2]据了解,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同样采用这两种教学模式。简称为“藏+汉”和“汉+藏”的教学模式,“藏+汉”类学校教师以藏语进行授课,并另加授一门汉语文,藏汉语文教材均使用西北五省协编的民用教材,内容与普通中小学的统编教材出入较大,其余课程属于统编教材的藏语翻译版本。“汉+藏”类学校教师以汉语授课,教学内容均与汉语类普通学校无异,除此加授一门藏语文。

2.藏汉双语教学效果

不同教学方式下的民族学生,在中学结束后都会进行分流。总体而言,接受“汉+藏”教学的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汉语,主要来自于城镇居住的民族家庭,中学毕业后大多会选择汉语类普通大中专高校进行继续深造,相对而言,择业面也较广;而接受“藏+汉”教学的学生主要来自农牧家庭,汉语能力较低,中学毕业后主要进入民族类大中专院校,仍然从事民族地区的工作。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降分录取,使得大批的民族学生得以进入高校学习。但是由于进校时的起点相差较大,且在高校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更严格的要求,即在宽进的同时没有保证严出,故虽加上预科教育,但相对于同等学历的汉族或“民考汉”的学生,多数“民考民”,即民族考生进入民族类院校]毕业生,尤其是理工科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较差,致使聘用单位不敢完全以文凭判断其能力。[3]由此可见,民族类学生汉语能力较低,教学效果较差却是不争的事实,追根溯源,有效提高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问题

有效提升民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需要了解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首先,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来讲,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这四要素构成了所有的教育传播过程。[4]其次,从学习者的角度而言,有效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这包括六个外显特征:主动参与的、建构的、有意图的、真实的、合作的。[5]再者,就双语教学这个特殊的教学领域而言,也有学者提出,在一个地区全面推行双语教育,把学校开设汉语文课程的年级提前、使用汉语教授数理化等专业课程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其中学生的语言基础、使用的教材体系、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是三个最基本的条件。[6]

从上述的理论分析中,笔者得出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教材体系的合理性、学习者的语言基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四个要素主要影响着双语教学效果。就教材体系而言,藏汉双语教学类学校使用的均为西北五省区(藏、青、川、甘、滇)协编的藏语民族教材,这属于宏观体系指导方面,教材体系问题在本文中不再讨论。而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中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体现,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设计的结果,同样通过教师教学能力来实现,因此本研究需要聚焦的主要研究问题具体如下:

1.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类的学校教师是否具备合格的双语教学能力?如何促进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提升?

2.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类的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双语基础?如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双语基础?

三、研究设计

为了了解民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结构化观察的方法来收集数据。

笔者以西部地区参加“藏族地区双语教师教育培训”的教师为调查对象,对藏族地区双语教育情况进行了问卷调研,调查对象是来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迭部县、夏河县、天祝县、青海格尔木、青海天峻县、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等七个地县的十九所民族类学校的中小学教师。授课科目涵盖七个专业。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得有效问卷88份,有效率为88%。其次对于部分教师就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度访谈。最后,笔者对部分被调研教师所在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等情况进行了结构化观察。利用三角互证法,将三部分数据进行相互验证,从而保证了研究的效度。

四、研究过程

调查内容围绕研究问题展开,主要包括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学生对藏汉双语掌握的客观情况两个方面的调查,具体分析如下:

1.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类的学校教师双语教学能力

双语教学之所以作为特殊的教学领域,其重要的特征在于教育传播语言的双重性,这对于双语教学类教师而言,就不仅要求具备普通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并且需要具备对于双语的驾驭能力。因此,对于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调研主要从对于双语教学的态度、双语教学的能力等方面进行。

(1)教师对于藏汉双语教学态度积极,但同时认为双语教学会阻碍学生学习效果

调查发现(见表1),教师对于藏汉双语教学认识态度较为积极,认为藏汉双语教学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很有必要(得分率①依据李克特量表对态度系数正向进行-2到2的赋值,并通过选择态度系数总数与态度系数总数的比值计算出得分率来反映态度倾向。为1.1932),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化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得分率为0.7273),并认为藏汉双语教学形式有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进一步实现(得分率为0.8977)等等。但同时,也认为藏汉双语教学会对学生学习知识带来困难(得分率为-0.0114)。数据标准差均不高,表示教师对于藏汉双语教学的认识态度较为一致,尤其是普遍认为藏汉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将来发展(标准差为0.9507)。教师对于双语教学实施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72.8%的被调查教师表示比较希望或非常希望运用藏汉双语进行教学,72.8%的被调查教师表示比较愿意或非常愿意运用藏汉双语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75.4%的被调查教师表示比较愿意或非常愿意鼓励其他教师或学生运用藏汉双语进行教学与交流。这表明教师对于藏汉双语教学持肯定态度,只是在实施过程中尚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表1 教师对于双语教学的认识态度调查表

(2)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问卷调研数据反映,被调研教师普遍认为自身运用藏汉双语的能力相当,并认为基本可以胜任双语教学工作。教师对于藏、汉语言的阅读、听力、写作、表达、笔记的掌握情况均值处于较高水平,同时89.09%的教师表示自己基本或完全可以胜任双语教学的工作。

然而,从深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结果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教师多为学校年轻教师或骨干教师,代表了民族学校较高的师资水平。毕业于大中专院校的新任民族教师,如问卷调研所示,大都具有较高的双语教学能力,但同时,各个学校仍然存在大量的中老年民族教师,其汉语能力较差,尤其是在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的双语能力十分薄弱。除此之外,学校的汉语类教师大都无法进行民族语言的交流教学。总体而言,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类学校的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处于交叉、融合的状态。

(3)教师普遍乐意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学教学环境成为教学的主流。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教师普遍主观上乐意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藏汉双语教学,86.3%的教师比较愿意或者非常愿意开展信息化藏汉双语教学,认为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有利于藏汉双语教学的开展。79%的教师认为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藏汉双语教学。

2.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类的学生主要使用藏语交流

日常生活是语言交流的主要场所,从日常语言的使用状况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调查发现,藏汉双语民族类学校学生日常主要使用的语言为藏语,并且学生藏语交流的水平高于汉语交流的水平,80.2%的学生主要使用藏语或者以藏语为主进行日常交流。

通过访谈和观察也了解到,这种情况以低年级的学生更为严重,入学之前的民族类儿童,大都处于完全的母语交流环境,学校的双语教学,正是保留母语并进行强化第二语言的过程,然而学校生活中授课教师和同学之间都主要使用母语交流,师生仍然处于相对隔离封闭的环境。

3.资源匮乏和藏汉双语师资紧缺是主要的障碍因素

通过主观论述问题和辅助的访谈调查中笔者对于开展藏汉双语教学的主要障碍因素做了归因分析,经过提取关键字后,得出如表2所示的分析结果。教师反映资源匮乏是主要的原因,不仅是纸质参考用书,电子多媒体资源更是极为缺乏;其次是双语师资的紧缺,整体而言,双语教师仍然处于欠缺状态;此外,也有部分教师反映学生,尤其是民族学校的低年级学生汉语基础十分薄弱,综合师资紧缺等因素,给后续的双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表2 藏汉双语教学障碍因素分析

五、研究结论

从调研中可以得出,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类的学校教师其双语教学能力不一,双语师资紧缺;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类的学校学生双语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7]笔者认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开展信息化藏汉双语教学,能有效地解决调研中所提到的问题,促进教学效果。在调研思考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1.基于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培训

对于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类的学校教师的培训既包括双语能力的培训,也应该包括教学能力的培训。前者主要是针对突破语言的障碍,要求授课教师能够熟练的掌握汉语和藏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后者在如今信息化环境中更为强调教师的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即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8]现代教学理念是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而提出的,主要表现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强调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向学生主动建构转变,学生改变以往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强调师生积极主动的交流。[9]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分层次展开教师培训的方式,即:①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培训,主要包括对于数字化资源的收集、处理、加工等操作层面的培训,这应该依赖于学校领导的力量在进行校本培训,发挥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培养目标在于普及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进行简单的课件制作、翻译汉语课件,这样可以有效的减缓资源匮乏所带来的压力;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对于一些具有信息技术操作基础的教师应该培养为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外界力量组织的民族教师培训应该更多关注这一层级的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接受专家指导并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将这些教师培养为民族学校双语教学的骨干力量,对于促进双语教学质量起到积极带头示范的作用,并可以承担对其他教师进行基础培训的任务;③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培训,即可以承担对于学校硬件设备的维护组建、农远资源的接收管理、校园网平台的搭建等等,使得民族地区具有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可以有效解决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中的基本问题,从而避免因为地域、语言的障碍而造成的信息沟通效率低下的问题。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

双语教学之所以具有特殊性,究其根本是因为其教学环境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利于语言的学习交流,更不利于知识的分享。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经历了WEB1.0到WEB2.0甚至到WEB3.0的发展,为全球化进程提供了协作与交流的平台。同样,也可以为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调研笔者了解到,在民族地区,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项目的实施,已经基本解决了信息化硬件设备的配置问题,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应该很好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建来良好的语言环境。

具体而言,语言环境的创设包括教师的双语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双语学习环境。于教师而言,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十分有利。应当倡导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类的教师可以依托博客、QQ、Wiki等网络平台建立教师群。此外,同元、央金、班智达等各种藏文输入法的开发为藏汉双语教师的信息共享提供了可能的前提。于学生而言,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双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多媒性、网络性等特征来创建学习情境,以利于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美国哈佛大学的伯金斯指出,惰性知识、习惯化的知识、概念困难的知识和异域的或古代的知识开展深入的建构教学往往是必要的。[10]这包括双语学习多媒体语音资源的开发,以有助于学习者的听说能力培养;包括双语辅助扩展读物的开发,以有助于学习者读写能力的培养等,同样还应强调在校园双语文化,利用广播网、互联网等各种设备搭建起民族类学生与外界交流的平台。

3.倡导信息化的双语教学课堂

课堂是知识传递的主要场所,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对于双语教学效果的提升,主要的关注领域毫无疑问应该聚焦于双语教学课堂。加拿大著名传播理论研究专家麦克卢汉在他的媒介理论中提到“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它们对人及其环境都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样的延伸是器官、感官或曰功能的强化和放大”[11]。这一“延伸”的含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人体肢体的延伸,如扳手是手的延伸,拐杖是臂膀的延伸等;第二种是感知能力的延伸,如文字是视觉的延伸,电视机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等;第三种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就是其最典型的例子。由此,可以认为,在课堂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功能就是师生教学行为的延伸。正如调研中所示,对于双语教学大家得到了一直的认可,但是效果不佳,这与其后反映的教师双语教学能力较弱和学生的双语基础薄弱互成因果。那么,笔者可以提出,信息技术的延伸功能可以有效地弥补不足与有效之间的差距,信息化课堂可以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多媒体设备可以有效地进行语音方面的培训;计算机教室可以为各种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网络环境可以拓展师生的学习视野。因此探讨在高校专家协助之下开展信息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1]王鉴.民族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35.

[2]中国教育部网站.双语教学名词解释[EB/OL].http://www.moe. 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279/200703/20027. html,2011-1-8.

[3][6]马戎,郭志刚.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76.

[4]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8):8-9.

[5][美]乔纳森等,任友群,李妍,施彬飞译.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11.

[7]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

[8]张筱兰,郭绍青.信息化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4.

[9]刘志军.现代教育观念的理论基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03):13-16.

[10]转引自辛自强.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2-63.

[11]Marshall Mcluhan,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60.

责任编辑 南岭

G40-057

A

1009—458x(2011)02—0078—05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远工程’促进藏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证研究”。(项目批号:09YJA880105)

2010-11-15

王妍莉,博士研究生;杨改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730070)。

孙沛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747000)。

猜你喜欢
藏汉双语民族
日常交际用语之藏汉对比分析
藏汉孩子是一家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基于Android 平台的藏汉双语学习软件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Android平台的藏汉词典的设计与实现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