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针术 济世为民——记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李志刚教授

2011-11-06 04:51
科学中国人 2011年24期
关键词:针刺针灸穴位

本刊记者 郝 莹 杨 洁

精研针术 济世为民
——记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李志刚教授

本刊记者 郝 莹 杨 洁

刚刚四十不惑的年纪,他在针灸推拿领域的成就已然令人瞩目。20余年来,他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从临床治疗实际出发,重视手法,多法并举,提高了针刺治疗常见病和疑难病的临床疗效。同时,他特别注意对患者的个体病证的观察和分析,同中辨异,异中求同,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中医学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为诸多患者解除了病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针灸推拿人才,团结和带领出了一支优秀的专业队伍,其对针灸推拿科普宣传工作的辛苦付出亦受到广泛认可与高度评价。他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李志刚教授。

闻药香入医门

“当时,医院里只有中药,医疗条件不够发达,不能透析,更不能换肾。每次去看望父亲,我都觉得中药味儿香,中医特别神奇,因为父亲吃了药总是会好一些。”

然而,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浓浓的药香和亲人的呵护并没能留住父亲的脚步。10岁那年,父亲永远地离他们而去。此后,李志刚便立志学中医,救死扶伤,周济天下。

由于动力十足加上天资聪颖,李志刚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2年,17岁的他顺利考取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此后,他便在中医的殿堂里开始了大胆地求索。1990年,他获得黑龙江中医学院医学硕士,2000年又获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博士。毕业后,他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始了科研、教学、临床三位一体的工作,并在不懈的求索中取得了重要成果。

李志刚的从医之梦始于童年。那是上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家物资十分贫乏。当时,李志刚的父亲在黑龙江省佳木斯的一个农场当连长。每到冬天,东北大地天寒地冻时,善良的父亲总是把自己的棉衣棉裤送给挨冻的知青们。李志刚还清晰记得,有一个冬天母亲曾经为父亲做了9条棉裤,连亲戚家的棉花票都被他们用光了。然而,因为寒凉,父亲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并住进了黑龙江农垦医院。

工针术敢创新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并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为中华民族健康造福几千年的针灸,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将进一步走向国际化。

实际上,推动针灸发展,是李志刚和所有针灸研究者的使命。多年来,他立足本职工作,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特色。

众所周知,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在中医临床治病中,脏腑经络的明辨,疾病传变的把握,以及中药方剂的归经等理论,都以经络学说为基础。一般认为,运用针灸治病,不但需要辨证,而且需要辨经,只有证经双辨,才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病变脏腑经络与其他脏腑经络的关系,才能明辨正邪关系,准确进行选穴配伍,实现有效施治。在临床诊疗疾病的过程中,李志刚非常重视辨经与辨证相结合。他认为,辨经是辨证的基础。通过辨经,可以首先确定疾病的侵袭部位及可能的病变脏腑。在辨经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发展进程和临床表现,再行辨证。通过辨证,明确疾病的目前状况,以便采取最准确的治疗措施。

特定穴在针灸治疗中应用广泛,但是如何使用得更为有效和简便却不是单靠书本的讲解就能掌握的。李志刚通过长期地临床实践,不断总结,摸索出了一套十分有效的选穴和针刺方法。在诊治中,他总是注意观察特定穴部位的皮肤色泽、质地、是否有脱屑、皮疹等变化,并且在经络循行上,使用循、按、切、压等方法来判断病位。在治疗中,更是大量使用特定穴。譬如治疗失眠,会选用八脉交会穴中的申脉、照海,痛经者常常仅选取地机一穴,脾胃病选取中脘,针到病除。

在临床治疗上,无痛进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针刺提高疗效的关键之一。医者轻巧自如,患者几乎不感到疼痛,这是无数针灸医者的追求。李志刚教授总结我国古代传统的快速进针法与徐入进针法为按针速刺法,即左手拇指或食指找准穴位,右手拇、食、中三指持住针体下端将针按于穴位上,要力贯针中,针尖稍沾皮肤,着力点集中在针尖上,保持针身垂直,后即用指腕爆发出的力量将针迅速按入穴位。针尖接触穴位皮肤时要避开毛孔、血管、痛点及疤痕组织。针尖接触皮肤时,要尽可能近一些,轻轻点在皮肤上。临床中,他每每采用此方法进针,效果甚佳。

李志刚(右二)和原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中间)等在英国

针灸离不开取穴,而取穴之道在乎“少而精”。李志刚以华佗“取穴不过几个,用药不过数剂”作为临床指南,常遵循“三八原则”行事,即每次针刺不超过8个穴位,治疗间隔不短于8个小时,一个穴位不要连续针刺超过8次。同时,他还认为,穴位的配伍在针刺治疗中的优势毋庸置疑。但是,单穴的独特治疗效果亦不应忽视。我国古代医学家采用单穴针灸治病的方法源远流长,其简便性、实用性、高效性为古今医家所重视,《内经》中针灸取穴多取阿是穴。实践中,他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单穴治疗方法,如肩周炎选条口穴,心痛选内关穴,便秘选支沟穴,腰痛取后溪穴等。

在针灸治病的过程中,李志刚擅长使用毫针,特别强调针刺时患者的感觉,尤其是“气至病所”。通常在进针后,施以手法,针刺从浅至深,通过“揣”、“爪”、“循”、“摄”法,针向法,按截法,龙虎法等进针后的基本手法,在针刺部位产生胀感,继而产生舒适的酸、麻和触电样、线条牵扯样、线条样徐徐波动感觉,并使针感向远处或病痛处放散,起到立竿见影之效。他认为,一切手法都应服务于临床,因此,他对针刺手法与获得的疗效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见地。他认为各种针刺手法归根结底还是通过不同形式,引起人体内部系统的基本反应,以达到治疗目的,只是不同术者对不同患者有不同的理解。如面肌痉挛面部采用浅刺,以柔筋止痉。踝关节扭伤,多采用毛刺,以利于消肿。“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李教授非常重视针刺补泻手法,临床上常用徐疾补泻法,且疗效显著。

突出辨证论治,强调灵活多变,是李志刚多年坚持的诊疗思想。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始终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并融理、法、方、穴、术为一体,治之于外,调之于内,处处体现辨证论治特色。对每一位病人,皆仔细询问、检查,从不以其经验丰富而草率从事,尤恐诊断有所疏忽。选穴施术上,特别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变化,对不同疾病,不同人体应有所区分。此外,李志刚还认为针灸治疗急症在中药剂型改革开发还不能适应当今临床急症应用的情况下,意义十分重大。如选穴精当,常会取得立竿见影之效。如治疗急性发热性疾病,采用“十宣放血”、“大椎刺络拔罐”、“曲池毫针刺用泻法”、“委中放血”等方法,并结合辨证取穴;治疗真心痛(急性心绞痛),用针刺或点按内关穴或膻中穴……

施仁术捧爱心

李志刚在阿根廷讲学

古人讲大医精诚,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同时,医者还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时至今日,作为延续中医药文化的新一代中医,李志刚教授更是时刻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精湛的医术是治病救人的法宝。李志刚潜心钻研针灸多年,就是为了帮助患者解除病痛。记得一位40多岁的职场女强人,因为工作、生活中遭遇重大打击,患上了重度抑郁症。不吃饭、不睡觉,也不见朋友,一段时间下来,整个人气色极差,身体极度虚弱,几欲轻生。父母亲想到往日女儿充满活力的样子,痛苦极了。经人介绍,把女儿带到了李志刚面前。经过诊断,李志刚应用针灸疗法,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使患者重新恢复了活力。“李大夫,我又活过来了,真的非常感谢你!”看到患者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李志刚感到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没有白费。

医乃仁术。在医患关系备受瞩目的今天,那些能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的医生依然能够赢得患者的信赖。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去年轰动一时的陈家酒驾案。事故造成陈某父女死亡,其妻子王辉重伤,全身13处骨折,身体的左半部分运动神经受损,右半部分感觉神经受损,一年中接受了十几次手术。随着治疗的深入,王辉进入了康复阶段,并找到了擅长中医治疗的李志刚教授。“经历了多次的手术,她已经花费了大量的费用,尽管有亲戚、朋友和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但是依然捉襟见肘。所以,她来找我的时候,我就说,只要你来我这儿治疗一天,我就免费为你治疗一天。”实际上,王辉的身体恢复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为了帮助她,李志刚教授细心诊断,精心制定治疗方案,耐心诊治,充分发挥针灸疗法的优势,使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好转。目前,她的手术植皮瘢痕明显变小,颜色变淡,肌体肌力得到改善。后续治疗还在进一步进行中。除此之外,每次出门诊,只要患者有需要,他总是尽可能地帮助,临时加号更是家常便饭。带着一颗滚烫的心,李志刚教授把自己手中的那根小银针磨砺得愈发光亮了!

育人才勤科普

针灸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医的传播也是李志刚十分热心的事业。培养学生,建设团队,积极科普,他从多个角度入手,做了大量的工作。

“学习中医,悟性和人品是最重要的”。李志刚告诉我们,有了悟性才能学得好,而有了好人品才能真正做一名好医生。实际上,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除了必修的基础课以及论文的撰写,他总是安排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临床,带着他们参与课题的攻关,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没有梧桐树招不来金凤凰。如今,李志刚的学生们已经组成了一支“国际队”。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以及伊朗等等。对中国的学生,李志刚总是细心培养,让他们继承中医的精髓;对国外的学生,他亦十分重视,并多次前往英国、阿根廷、新加坡、韩国等地讲学,他愿意用自己的努力让中医走得更远。

可能很多人还记得前一段时间掀起的中医养生热潮,很多非专业人士打着中医的名号大肆地出书、办讲座,影响十分恶劣。看到这种局面,出身学院派

科的李志刚坐不住了,他迅速地投入到了科普工作中。

“这块阵地,我们不占领,别人就跑去占领了。我们必须夺回来。”李志刚言出必行,欣然接受了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养生栏目的邀约。同时,他还接受出版社邀请认真编写了《向脾胃要健康》、《穴位养生方》等科普著作,一时间销售火爆,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诸多好评。尤其是《穴位养生方》更得到针灸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题词:“只要精诚动天地,何愁针砭不通神。”以专业的视角,对常见疾病给出简单易用的解决方案,让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人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做好日常保健和疾病的辅助治疗,这让李志刚耗费了大量心血,也让他收获了很多欢乐。

如今,李志刚教授依然忙碌。2011年底,由他主持的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和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刚刚结题,他又提出了国家自然基金委2012年重点项目建议“任脉和督脉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并被采纳;由他带头的通督醒脑宁神法干预神经精神疾病创新研究团队正在创建之中。为了针灸能够走得更远,为了更多人的健康,他将不遗余力!

李志刚和他的学生们在诊室

专家简介:

李志刚,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主任医师,针灸学院副书记、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刺法灸法分会常务理事,北京针灸学会刺法灸法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针灸学会现代针灸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医刮痧师专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教育部评审专家,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刺法灸法学》副主编。2011年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

1987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获中医本科学位;1990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针灸学博士学位。擅长针刺手法及针刺干预脑-脊髓损伤机理的研究,在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运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如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头痛、失眠、肥胖症、退行性骨关节病、面瘫、身心疾病等等。先后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主编著作3部,参编著作6部。出版有《穴位养生方》、《向脾胃要健康》等科普著作。

猜你喜欢
针刺针灸穴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清明的雨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影响穴位埋线减肥效应的研究进展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夏季穴位养心
针灸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