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文化民生 提高美术馆文化服务功能

2011-11-16 15:17王晓露
剧影月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服务体系美术馆

■王晓露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进行了全面部署,着重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这充分体现出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因此,文化民生的理念顺势而出,惹人关注。

一.民生思想源远流长

纵观我国历史,民生思想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众多的民生思想内涵。“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孟子·梁惠王下》则提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等议论,客观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西汉时期贾谊在《大政》中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到了唐代,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之后,清代的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近代孙中山先生也对民生思想加以丰富和完善,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民生思想是其核心,是一个包涵“民生”论、“民生主义”纲领和民生史观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什么是民生?孙中山有过许多解释,但其核心都归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历史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他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好像天空以内的重心一样。”,“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经济种种中心都归之于民生问题。”,“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人类求生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能够明白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再来解决社会问题那才很容易。”孙中山将人的生活分为“需要”、“安适”、“奢侈”三个等级,未必科学,但是,他实际上是在说,人的需要是不断增长、不断发展的,正是人的这种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以他说:“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翻开中国历史典籍就会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二.文化民生应时而出

文化民生就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是老百姓最迫切的文化需求,既包括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也包括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的跨越发展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解放文化生产力、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加快建设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关注民生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文化民生”工程,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民众素质。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将“民生问题”明确写进党的政治报告,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文化民生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广大群众的精神生命的安顿问题,亦即安身立命之道的解决问题。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解决文化民生问题的迫切要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认识到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渠道,认识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公益性文化机构承担了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水平和档次。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能体现关注文化民生的价值理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的、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其实质就是整合重组各种文化资源,以达到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服务最优化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社会福利事业,具有亲民、便民、利民的突出特点,要求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建设的公共价值。公共文化服务密切关乎民生,发展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民生,就是要着重解决人民群众在文化生活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这条途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文化服务尽职尽力

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美术馆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之一。有学者这样认为:“美术馆不是挂几幅画,摆几件文物的地方,也不完全是开展览的地方,美术馆博物馆第一要紧的是它的文化形象,是它的社会角色,是它的教育功能,是它在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中活生生的作用。”他讲的很对,美术馆服务于文化,同时美术馆作为文化机构,承担着收藏、研究与展示人类文化产品、传播文化的功能,是提供文化服务的机构。而在现有美术馆的功能设置中,无论在人力上还是物力上都侧重于收藏、研究与展览等保存研究文化、为文化服务的功能,而在如何传播文化、提供服务方面则考虑较少。美术馆的关键在于为公共文化服务、为公众服务。美术收藏、研究与展示人类文化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水平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就是要面向全社会提供文化公共产品服务,包括美术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美术展览及其美术信息的咨询与服务,提供展览设计、美术教育与普及等社会教育服务,设立美术馆公共服务机构和相应的机制建设,确保公众反馈渠道的畅通等。怎样来避免市民基本文化权益差距的扩大,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怎样把文化的影响寓于服务之中。通过我们的服务和事业的发展,要促进人际的文化交流,提高市民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文化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即便我们还是谈具体的服务问题、服务措施、服务途径,实际已涉及到观念的更新和运营基础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边界的确认、文化品牌的养育、文化资源的整合、投入机制的改善、公共文化政策的配套等方面。

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已经建成并全面对外开放,也要面向全社会提供更多的文化公共产品服务,包括美术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美术展览及其美术信息的咨询与服务,提供展览设计、美术教育与普及等社会教育服务,设立美术馆公共服务机构和相应的机制建设,确保公众反馈渠道的畅通等。怎样来避免市民基本文化权益差距的扩大,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怎样把文化的影响寓于服务之中。通过我们的服务和事业的发展,要促进人际的文化交流,提高市民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文化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即便我们还是谈具体的服务问题、服务措施、服务途径,实际已涉及到观念的更新和运营基础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边界的确认、文化品牌的养育、文化资源的整合、投入机制的改善、公共文化政策的配套等等。

公众进入美术馆的需求是为了获得文化的感受和体验,这也包括精神、情感的兴奋与休闲、激发和思考等。公众的范围、构成和需求都不同,呈多样化,但是,美术馆是一个应具有区域和时代文化标杆意义的机构,那么,美术馆所指向的具有建设意义的文化性也势必与多层面、多样性的公众需求无法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产生较大差距。关注文化民生就是要妥善处理好注重这种文化性艺术与注重公众之间的矛盾,要处理好文化建设和积累的价值与公民价值之间的矛盾。

21世纪的中国迎来了美术馆时代,很多新的美术馆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么评估与检测一个美术馆到底工作得如何,这就要看它是否已经进入了公共文化体系,能否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里产生作用,能否为改善文化民生出一份力。相信江苏省美术馆正在举办的各项活动、将完成的各项工作以及将来努力实现的目标必将都会以为公众服务、保障人民文化民生为宗旨,承担起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服务体系美术馆
凝聚幸福感 共绘“夕阳红” 临平街道打造全周期养老服务体系
基于“互联网+”的汽车养护网点服务体系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加州美术馆
罗城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取得可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