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三维考察

2012-01-21 23:11易善武
关键词:贫困生教育学生

易善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02)

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三维考察

易善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02)

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合力形成的结果,既需要从国家、社会、教育制度等宏观方面分析,也需要从学校、家庭等中观角度分析,更要从个体心理、素质等微观角度分析。因此,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也应该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等方面采取有效途径,共同改变贫困生弱势地位,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高校贫困生;三维;考察

教育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动力机制”,能够使人公平参与社会竞争,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获取向上流动的机会,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伴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出现贫困生现象,由此所衍生的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影响到“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承诺的实现,影响到教育公平的实现,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贫困生引发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大规模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部分老百姓生活依然困难。高校绝非真空,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高校贫困生不仅仅表现为教育问题,也愈来愈成为一个引起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1.贫困导致贫困生生活窘迫

根据教育部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为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为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为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1]贫困生比例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贫困生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省吃俭用也难以维系日常开支,其生活标准、生活质量甚至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标准,大部分贫困生面色发黄,有病也不敢到医院检查,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

2.贫困致使贫困生精神压力大

贫困生不仅表现为经济上、物质上的贫困,更表现为思想领域的贫困。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他们需要支付大量的时间勤工助学,导致学业的贫困,甚至他们以前引以为豪的学习成绩也不再成为自己自信的资本。经济上的贫困使贫困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知心朋友,游离于校园主流生活之外,常将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导致社会交往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变得非常的敏感,特别介意别人的评价和批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对他们自尊心的稍加伤害,他们往往无法承受,容易走极端。

3.贫困引发对社会的不满

我国是城乡差距和区域经济差别明显的国家之一,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和教育公平政策影响,重点高校中农村孩子的比例下降,约占30%,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主要集中军校、师范、农、林、地矿、石油等不收费或少收费的专业,[2]致使一般高校的贫困生比例较大,甚至西部个别农业院校的贫困生高达70%,重点高校贫困生明显低于一般高校,引发人们对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同时,贫困生肩负着“读书改变命运”的重托,贫困生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和希望所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个别贫困生读书投入和未来收益不成比例,致使贫困生及其家庭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产生了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想和观点。

二、高校贫困生问题成因的三维探析

1.高校贫困生成因的宏观维度

(1)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存在较大的东西差距和城乡差异。2010年我国城市人均收入为18000元,而农村为8000元;上海人均GDP达到93488元,贵州仅为11640元。相对而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西部农村贫困更加明显,家庭整体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偏低。西部农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一旦进入城市,原有的消费模式、消费平衡被打破,生活费用就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使本来困难的家庭经济更加捉襟见肘,致使刚刚考入大学的学生在经历短暂的喜悦后迅速沦为高校贫困生。

(2)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投资是公益性的投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3]政府作为全民的代表,掌握着公共治理的资源,理应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和角色,切实把发展教育作为利国利民的基础性投资,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保障公民依法平等的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因此,教育经费理应由政府投入,从国家财政预算中支付。但是,由于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偏离,社会出现把教育投资作为消费性投资的错误观念,将教育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学生的培养经费转嫁到家长身上,学费、课本费、住宿费等费用需要学生承担,致使低收入家庭难以维系大学高昂的学费。

(3)社会支持系统的缺陷。1998年《高等教育法》出台:“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交纳学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伴随高校的扩招,高校收费标准也大规模提高,尽管不同学校学费不同,但是平均在5000元左右,加上生活费、教材费、住宿费等费用,贫困家庭一般难以支付,而社会又难以建立系统的支持措施。国家尽管设立“奖贷助减免和绿色通道”等措施,帮助学生减轻负担。但由于高校经费短缺,很少高校免除贫困生的学费,即使免除学费,也是象征性的。企业、个人捐资助学资金有限,往往停留在名校或个别人身上,覆盖面窄,具有随机性,难以普及。企业由于受人才双向选择机制的制约,也由于社会诚信缺失,不愿意提前支付贫困生的学习费用,难以建立有效的捐资平台。

2.高校贫困生成因的中观维度

(1)学校助学机制落后。国家对勤工助学活动高度重视,出台系列政策,要求高校设立助学基金,从学校教育事业费、学生学杂费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勤工助学岗位的贫困生。但由于贫困生缺乏社会经验和基本工作技能,如果对其进行培训,费用较高,学校为了减少麻烦,很多岗位宁愿招聘临时工也不愿意招收勤工助学的学生,或者为了应对上级有关部门检查,象征性的让学生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例如收发报纸、打扫卫生),甚至个别高校将勤工助学金平均化,使其完全丧失资助学生的目的。同时,校外岗位也受学校教育模式影响。目前高校依然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白天上课,晚上自习,甚至晚上、周末也安排学生上课或课外活动。而社会岗位的从业时间往往由用人单位决定,不可能和学校的空闲时间相衔接,致使有效的勤工助学时间较短,不利于贫困生勤工助学,而学校所采纳的弹性学分制一般只是停留在制度表面,对于多学年完成学业的学生如何安排住宿,如何进行学籍管理依然是个空白,制约着贫困生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的获得。

(2)家庭收入单一。贫困生家庭一般劳动力短缺,孩子多,负担重,经济收入低下,经济来源单一;或出现重大家庭变故,父母离婚或死亡,或者是家中主要劳动力长期卧病。他们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在农村,家庭主要收入靠种地,没有其它的经济来源,很少出门打工,即使出门打工,也因缺乏技术,仅从事建筑、保姆等工种;在城市,家庭成员要么下岗无业,要么在濒临倒闭的企业工作,是典型的“4050”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知识老化,缺乏技术,难以很好的进行二次就业,也难以获取较高收入的工作岗位,主要的经济来源靠打短工或摆地摊。

3.高校贫困生成因的微观维度

(1)自卑心理影响贫困状态。贫困生最大的贫困实际上并非是经济上的贫困、物质上的贫困,而是精神世界的贫困。他们来自社会底层,在长期和同学们相处中,物质上的短缺、生活上的窘迫导致他们心理非常脆弱,使他们缺乏自信,办事畏手畏脚,不愿意与陌生人交往,不愿改变自身的生活习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弱,喜欢抱怨社会的不公,习惯于逆来顺受,改变现状的能力匮乏,影响了其弱势地位的改变。

(2)技能短缺难以改善弱势地位。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但依旧采用精英教育模式,并非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很多高校(不管是重点高校还是一般高校)采用同一教育模式,同一的培养目标,甚至开设的课程基本相似,导致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一般学生的教育如此,贫困生的教育也不例外,当贫困生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自身生活状态时,结果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不能靠智力来赚取生活费,只能和普通的农民工一样,从事纯体力型的劳动。而此类简单劳动报酬低,劳动时间长,容易和上课时间发生冲突,而且长期从事此类岗位会消耗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导致贫困生学习成绩低下,使其陷入学业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3)自我粉饰加剧贫困状态。贫困生面对各种各样物质引诱,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为了避免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个别贫困生渴望能够融入同学圈中,千方百计进行自我粉饰,用强烈的自尊来掩饰自己的贫困,经常掩饰真实的自我,遇到困难不是积极的克服,而是逃避现实,以求得内心的平衡,表现出与自己真实情况极为不符,甚至相反的生活态度,产生了盲目攀比的现象,喜欢购买高档服饰、手机、电脑等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消费品。个别贫困生甚至为求得心理短暂的宽慰,沉溺入网络等虚拟游戏之中不能自拔,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加剧贫困程度。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贫困生的产生也和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密切相关。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由于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2011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达4%”,[4]也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政府必须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支付力度,应严格落实《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努力实现4%的目标,逐步提高中央和省级财政支付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确保教育的全民性、公益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切实保障教育经费的来源,[5]努力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2.建立社会资助体系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政府可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投资,对捐赠企业实行税收减免、荣誉表彰等措施,形成良好的社会助学机制。教育部进一步完善奖贷助减免政策,提高助学金额,使贫困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安心学习,不再为学费、生活费而发愁;各级政府将高校贫困生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免除其学费、住宿费,为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并提高贫困生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和银行沟通,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学校贷款、商业贷款相结合的多元贷款模式,提高贫困生贷款的比例和贷款金额,达到“应贷尽贷”;银行和学校联合起来,完善个人信用机制,增加社会约束机制,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确保贷款机制可持续发展,实现贫困生扶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3.学校全方位实施救助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事关学校和社会和谐稳定,学校作为贫困生救助的具体实施者,应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工作的领导。首先,学校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贫困生管理体系,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对助学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建立贫困生认定档案,改变贫困生由辅导员一人认定的单一模式,建立由学生和辅导员共同认定的互动机制,实行贫困生提出申请、班级学生(尤其是同宿舍的学生)附议、辅导员和学生支部审批的多元认定制度。实施动态跟踪考核机制,利用现代网络系统,调取学生在校园食堂、超市等处的消费记录,尤其是学生平均每餐的生活标准,分析学生的消费层次和贫困程度,把真正的贫困生认定出来。再次学校要走出校园,积极主动的和社会知名企业和个人联系,让他们设立各种奖学金、助学金等制度;最后推动企业将“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前移,学校应该仿照过去“定向生”、“委培生”的经验,通过签订就业协议,由用人单位负责贫困生上学的学费,该生毕业后必须到该用人单位服务一定期限,解决贫困生的困难。

4.提高家庭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针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措施,仅能为贫困生提供最低的生活学习保障。只有让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尽快脱贫致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第一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家庭培养大学生往往比别的家庭付出更多,可以对经济困难的家庭给予一定的奖励,发挥其“晕轮效应”,对其它家庭是一种激励,确保“读书改变命运”。第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的贫困生家庭出门打工或城市家庭实行“二次就业”,改变保守的思维习惯,增加贫困生家庭收入。

5.提高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

贫困生问题的解决除了在经济层面解决意外,更重要是是解决心理、精神贫困,加强心理、精神扶贫至关重要。一是要鼓励贫困生勇敢面对困难,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人生观,正确看待目前的困难,敢于面对困难,要正视贫困,把贫困看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不是灾难。二是树立积极主动地人生态度,消除“等靠要”思想,学会感恩,正确对待集体和他人,学会与人相处,主动回报社会;三是加强能力训练,提高适应社会的专业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知识和智力优势,主动寻求和自己专业、未来发展相结合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家教、社会兼职等多种方式摆脱经济困境。

[1] 原春琳.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大学生“应助尽助”.中国青年报2010-8-13.

[2] 王宁宁.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现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4.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7-30(13)

[4] 温家宝.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11-03-16(2).

[5] 易善武.和谐社会视野下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1):21-24.

A Three-dimensional Study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Problems

YI Shan-wu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2, Henan, China)

Problem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result of many resultants to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The study should cover macro-aspects such as state, society, and education system, medium-aspects such as the school and family, and microaspects such as students’ individual psychology and quality. Therefore, such problems should be solved by effective measures in terms of the state, society, school, and the individual as well,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the change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weak position, and fi nally realizing the education fairness.

G64

A

1673-9272(2012)-02-0063-03

2011-11-21

易善武(1976-),男,河南光山县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公平政策研究。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贫困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