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足三里封闭治疗反射性膈肌痉挛20例临床观察

2012-01-23 06:16孙海棠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16期
关键词:中枢性利多卡因痉挛

孙海棠

河南孟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孟州 454750

现代医学一般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呃逆,中枢性多由颅内病变引起,周围性多由精神紧张、饮食不当或感受风寒而诱发。周围性呃逆又称为反射性膈肌痉挛。临床上反射性膈肌痉挛较多见,治疗方法临床报道较多,疗效不一。我院近年来采用利多卡因足三里封闭治疗反射性膈肌痉挛2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6~78岁,平均56岁,中老年偏多。发病时间2~40h;进食过快3例,食生冷食物1例,胸外、腹部消化道手术后6例,肺部感染合并心衰4例,消化道疾病2例,肿瘤1例,不明原因3例。

1.2 方法

1.2.1 定位: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1.2.2 封闭方法:5mL注射器抽取1%利多卡因5mL,用7号针头垂直刺入足三里穴1.5~2cm,经强刺激病人感到酸胀,回抽无血后,注2.5mL,同法再于另一侧足三里穴。无效时6~8h后,可重复1次。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治疗后呃逆完全停止;有效:治疗后呃逆发作次数减少超过50%;无效:治疗后呃逆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1]。

2 结果

治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

3 讨论

膈肌痉挛在临床上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2],周围性痉挛也称为反射性膈肌痉挛,它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所引起的膈肌异常收缩运动造成的。膈肌的神经支配来自于膈神经第6~12对肋间神经和腹腔神经丛的分支,膈神经主要由颈3~5神经根组成左右神经各支支配其同侧的膈肌,均由传入及传出神经纤维组成,信息传入后通过反射将冲动传出使膈肌痉挛而产生呃逆。实验证明刺激迷走神经或其他脑神经的传入纤维可引起膈神经的短暂兴奋。腹肌局部膈神经或迷走神经受刺激可发生呃逆,呃逆时两侧的膈肌痉挛的程度不一定完全相等,这种神经反射在一定程度上受中枢神经的影响,胃部疾病、肺部疾患、胸腹部手术后、神经周围癌肿等均可以刺激迷走神经和膈神经,而引起膈肌的痉挛;健康者进食或饮水过快或过多使胃骤然扩张、大笑饮酒或姿位改变时,肋间肌所承受的压力骤然改变都可导致膈肌痉挛。这些因素引起膈肌的痉挛叫反射性痉挛。我们在积极控制原发疾病的同时,采用利多卡因足三里封闭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尤其是能够扭转胃肠道的逆向蠕动、恢复正常的生理性蠕动,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可促进中枢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质细胞的工作能力,恢复正常的规律。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和抑制双相作用,且可无先驱的兴奋,血药浓度较低时,出现镇痛和嗜睡、痛阈提高;近年来研究表明利多卡因能调节植物神经,反馈性影响中枢神经,使隔神经由兴奋转为抑制或直接抑制膈神经[3]。通过20例临床观察,我们认为使用利多卡因行足三里封闭治疗反射性膈肌痉挛方法简单、不良反应小,且操作方便、花费低、疗效好,是治疗反射性膈肌痉挛有效方法之一。

[1]王春杨,邵国兴,杨力军,等 .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康复治疗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 509.

[2]吕杰民,宋红伟,李世学 .利多卡因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28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5):134-135.

[3]李雪松,张继红,宋来军,等 .利多卡因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6,30(8):595.

猜你喜欢
中枢性利多卡因痉挛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利多卡因通过miR-146b-5p调控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利多卡因抑制ERK信号通路激活降低甲状腺癌细胞TPC-1的增殖能力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基于模糊理论的利多卡因凝胶在老年患者导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国产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治疗中枢性性早熟的临床疗效评价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