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白内障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调查与评价

2012-01-24 06:47
中国药业 2012年12期
关键词:注射用预防性围术

潘 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药剂科,广西 柳州 545001)

我院白内障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调查与评价

潘 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药剂科,广西 柳州 545001)

目的调查医院眼科白内障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至2011年白内障手术患者300例,对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用药时间、给药时机、切口愈合情况及用药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围术期全身或局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全身用药共139例,包括应用注射用头孢唑林钠25例,占17.99%;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51例,占36.69%;注射用头孢呋辛钠53例,占38.13%;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10例,占7.19%。其中,术前2 h以上给药者8例,占5.76%,仅术前0.5~2 h给药1次者 31例,占22.30%;术前给药 1次,术后给药时间不低于24 h者67例,占48.20%;术后给药 24~48 h者21例,占15.11%;术后给药时间不低于48 h者12例,占8.63%。术后用药时间最长为6 d,平均为2.4 d。结论眼科抗菌药物应用在药物选择、用药指征等方面把握准确。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术前给药时间不当、术后应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等。应加强抗菌药物干预,并强化医师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化意识。

白内障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抗菌药物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约为2%,临床主要表现为术后疼痛加剧、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浑浊水肿、前房积脓、玻璃体积脓等[1]。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于预防术后感染和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我院眼科白内障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笔者随机抽查眼科病区2010年至2011年,白内障手术患者出院病历共300份,对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并进行合理性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查我院眼科病区2010年至2011年,白内障手术患者出院病历共300份。

设计白内障患者围术期用药情况表,包括病区、住院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入院和出院时间、诊断、过敏史、实验室检查、经治医师、主管医师;手术情况,如手术日期、名称、时间、切口类型、愈合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用药目的、术前给药时间、术后停药时间、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用药途径、给药次数、起止时间等。查阅病历,逐一记录表格中的内容,并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相关文献,制订评价标准,评价用药合理性。

参照《指导原则》和《通知》及卫生部抗菌药物检测网的评价标准,制订我院合理用药评价标准(表1),评价用药合理性。

表1 白内障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300例患者中,男178例,女122例;年龄48~86岁,平均66.38岁;全部为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术后抗感染治疗效果良好。

2.2 全身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

300例患者中,全身性应用抗菌药物139例(46.33%),给药方式均为静脉滴注。抗菌药物种类包括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4种,无联合用药情况。详见表2。

表2 围术期全身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

2.3 给药时间和疗程

全身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和疗程,详见表3。

2.4 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情况

300例患者在术前和术后均局部应用了抗菌药物,术中均未局部用药,详见表4。

3 讨论

3.1 围术期全身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预防用药指征:白内障手术为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理论上不需预防性应用全身作用的抗菌药物。但如果手术涉及重要脏器、植入了人工晶体、某些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时,方符合全身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条件。眼内炎是白内障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细菌主要来自患者自身眼睑和结膜,因此,术前术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十分必要。本次调查中,有139例患者具有明确的全身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表3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和疗程

表4 围术期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情况

抗菌药物选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应视预防感染目的而定,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应依据手术野或可能污染的细菌种类选择。理想的围术期抗菌药物,应具有高效杀菌、抗菌谱广、高度的组织渗透力、有效浓度时间长、不良反应少及价格适中等特点[2]。白内障手术为异物植入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应选用针对金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且易透过血眼屏障的第1代、第2代头孢菌素。另外,氟喹诺酮类在我国临床应用普遍,细菌耐药率高,《通知》指出,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为此,我院结合医院用药情况,确定了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注射用头孢呋辛钠3种抗菌药物,作为眼科白内障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并规定克林霉素作为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者的替代预防用药。从表2可见,我院白内障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比较合理。

给药时间和疗程:根据《指导原则》,对于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 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 h,或失血量大于1 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手术时间较短(小于2 h)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1次即可。由表3可见,我院白内障手术术前大于2 h给药者8例(5.76%),超过了最佳的用药时间,属于不合理用药;仅术前 0.5~2 h给药 1次者 31例(22.30%),术前0.5~2 h给药 1次,术后 24 h以内给药者 67例(48.20%),二者合计占70.50%;术前0.5~2 h给药1次,术后给药时间大于24 h,但不低于48 h者21例(15.11%);术前0.5~2 h给药1次,术后给药时间大于48 h者12例(8.63%),其中最长者6 d,平均应用抗菌药物时间为2.4 d。由此表明,我院眼科在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方面基本合理,但仍有29.50%的病例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表现为术前给药时间不合理和术后用药时间过长。

3.2 围术期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有资料表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和沙雷菌在老年人结膜囊中有较高的检出率[3],是老年性白内障手术后引起眼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术前2~3 d开始应用抗菌药滴眼液,目的是清除结膜囊的菌群[4]。调查发现,300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均局部应用了抗菌药滴眼剂,其中术前2~3 d开始应用抗菌药滴眼液有168例,术前1 d或当天开始用药的132例。停药时间均小于5 d,围术期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较为合理。

本次调查显示,我院眼科白内障手术围术期用药情况基本合理,在药物选择、用药指征等方面把握准确。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术前给药时间不当、术后应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等方面。因此,要发挥医院职能部门的作用,针对各科室的实际情况,制订抗菌药物用药比例,并与年终考核和经济利益挂钩,督促科室严格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定期抽查各科室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使用情况;感染管理科强化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教育[5],强化医师围术期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提高医疗质量。

[1]阎洪禄,于秀敏.老年眼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26.

[2]冯文媛,冯 兵.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9):52 -53.

[3]蒋国胜.眼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2009,31(1):36-38.

[4]何守志.晶状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150.

[5]冷 萍,曹 玉,丁海燕.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实施干预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99-201.

R969.3;R978

A

1006-4931(2012)12-0074-03

潘力(1973-),男,硕士研究生,主管药师,执业药师,研究方向为药物分析及药事管理,(电子信箱)hhyyyjk@163.com。

2012-02-28)

猜你喜欢
注射用预防性围术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白内障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观察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现代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与注射用美洛西林钠在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对比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