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

2012-01-28 13:52何建华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利益道德

何建华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 杭州 311121)

50年前,雷锋这位普通的战士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一种不朽的道德精神——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从狭义上讲,雷锋精神是对雷锋的言行和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概括和总结;就广义而言,雷锋精神已经升华为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崇高品质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为人们所敬仰和追求的精神文化。半个世纪以来,雷锋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成为中国人抹不去的集体记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雷锋精神过时了吗?雷锋精神还有没有生命力?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发扬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是否可能及何以可能?探讨并厘清这些问题,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市场经济是否需要雷锋精神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还要不要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时常争论的一个话题。在不少人看来,雷锋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计报酬,而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多多赚钱,强调功利,二者难以统一起来,所以雷锋精神在实践中很难学习和践行。实际上,市场经济既需要功利性、竞争性价值,也需要具有利他主义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和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竞争性价值虽然不同,但两者共同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

诚然,市场经济时代是一个功利性很强的时代。功利性价值观念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功利性价值观念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虽然也存在,但不可能成为被多数人接受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是一种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而支配商品交换的是等价交换原则,这就要求商品生产者在经济活动中必须计较经济利益。因此,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观念是物质利益观念,包括成本和核算观念、利润观念、效益观念,等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效率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追求利润就谈不上市场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合理正当的物质利益追求。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功利性价值观念逐渐显现出来,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重要的价值观念。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依托、为动力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质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其成功就是由于在肯定人们追求利益的内在发展动机的基础上,对社会各主体利益分配格局进行了有序的渐进调整,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和成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实践表明,以利益为驱动的确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推动、加快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

市场经济既需要功利性、竞争性价值,也需要具有规范性价值和超越性价值的雷锋精神。这是因为,第一,经济只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个方面。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经济活动无疑是基础,但经济发展目的是为了使人的幸福与人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无论物质财富多么丰饶充实,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奇妙,精神总有其物质所不可替代的独立人格。人类精神状态并不简单地依附于物质财富的高度发达,腰缠万贯的富翁依然会有精神无所依托的虚无感。市场经济既需要功利性、竞争性价值,也需要包括雷锋精神在内的精神文化。第二,任何社会都需要雷锋精神,这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市场经济社会也不例外。霍尔巴赫明确指出:“为了使自己幸福,就必须为自己的幸福所需要的别人的幸福而工作;它将向他证明,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费希特也认为:“人注定是过社会生活的;他应该过社会生活;如果他与世隔绝,离群索居,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完善的人,而且会自相矛盾。”古往今来,人们都是在社会中彼此满足自己的需要,并由此而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因而,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显然有许多共同的社会需要,如友谊、爱情、幸福、和平、安定等,而要满足这些社会需要,人不能离群索居,必须与他人交往,必须过社会生活,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其中道德规范是最普遍的、最广泛的、渗透性最强的社会规范。第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需要道德精神支撑。市场经济有其固有的优越性和合理性,但它自身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和政治法律一样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现代市场经济越发展,其对社会,包括道德在内的其他社会要素的依赖就越高。市场有自己的道德需求,如对经济效率的要求、对交易公平的要求、对普遍信用的要求等,需要有“道德之维”来约束、维系和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一种道德经济。

市场经济意识同雷锋精神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在总体上是同向的,成为市场经济时代共同的伦理基础。倡导雷锋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总的目的是一致的。不仅如此,雷锋精神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钉子”精神;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集体主义精神;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既体现着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精神,又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精神,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市场经济讲究效益,但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价值,不仅仅以金钱多少来衡量,还要看重精神的东西,在市场经济社会也必须两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市场经济讲竞争,这是市场发展的手段。事实上,雷锋同志也讲竞争。他事事争第一,向先进看齐,争做好事,争做四有新人。尽管这两种竞争的内涵有不同,却是可以互融的;而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搞市场经济仍然离不开勤俭节约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正是我们所崇尚的道德理想,是人类文明境界最高最美的体现,也是发展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完美境界,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文化之源。

概言之,发展市场经济绝不会排斥雷锋精神,相反,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雷锋精神;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改善,雷锋精神也将日益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党风和社会风气尚未根本好转的情况下,人们更是在心里热切地呼唤和渴盼雷锋精神。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雷锋精神所蕴涵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所强调的道德责任和道德良知,所体现的公民道德所应当具备的价值观、公德观、人生观、职业道德精神和人格理想信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要求从个人道德行动扩展为社会公德行动,从个人美德修养范畴扩展到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共道德建设,正成为现时代的社会伦理精神。

二、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雷锋精神作为一种积累和沉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民族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所崇尚的社会价值取向。因此,雷锋精神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值得人们广泛学习并践行。必须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实践雷锋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平。

第一,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是全面践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重要举措。雷锋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坚定政治立场,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工作上甘当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爱岗敬业精神,学习中忘我努力、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生活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及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情操等,究其实质可以概括为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这表明,雷锋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实质上都是紧密相关的。由于雷锋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具体生动,已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亲和力,因此,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对于理解与把握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践行公民道德要求和规范体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对当前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引导作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利益主体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基础特点,客观上要求全民道德要体现出多层次结构:既要有包括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两大部分在内的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要求,又要有以“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具体内容的基本道德规范;既要鼓励人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遵循职业道德,又要倡导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的崇高道德精神。雷锋精神中既包含着人民大众普遍的道德要求,又体现着先进的道德价值观,既具有规范性,又具有超越性,是一个多层次道德价值体系。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倡导雷锋精神,有利于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其规范性价值和超越性价值引导人们过有道德的生活,进而推动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三,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对加强新时期伦理文化建设,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有重要价值。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巨大的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需要独特的社会政治条件,同时也需要包括伦理精神在内的文化道德资源和伦理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不断丰富。然而,应当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经济社会现代转型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现代转型的过程。随着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格局深刻调整,以及全球化因素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不断多样化,传统社会文化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价值重新整合和发展成为时代要求。与社会转型相一致,现阶段正是我国道德价值及其规范体系发生大变革的时期,也是社会精神生活整合程度比较低、道德文化现象大量结构性失调,人们普遍感到道德选择的困惑的阶段。如何建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人面临的重大课题。雷锋精神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资源。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就是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着眼于提高民族精神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来进行文化建设,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第四,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对新时期加强道德建设,摆脱现实的道德困境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讲,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应当定位在道德建设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模式”。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发展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十分严重的问题,付出了很多代价,其中就包括道德的代价。从80年代的官倒,90年代的“假酒事件”,到前些年的“毒奶粉事件”、“黑砖窑事件”,再到去年的“小悦悦事件”。中国在变强大,人民在变富裕,但是人们对社会的不安全感却有所上升,道德滑坡的议论日趋常态化。当前,普通老百姓怨气比较大。面对生活的不易和不可预知的未来,一些老百姓选择了为自己争取更大利益,而不顾及甚至不惜损害他人权益。尤为严重的是,整个社会弥漫着互不信任的社会心理。在经济领域,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不信任;在政治领域,公众对官员和政策效力不信任;在法律领域,公众对司法不信任。最后这些不信任扩展为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一个冷漠、自私、贪婪的社会决不是好社会。倡导雷锋精神,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所应当具备的价值观、公德观、人生观、职业道德精神和人格理想信念,这对于全面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

第五,倡导雷锋精神有利于改善当前道德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幸福人生。加强道德建设是人生幸福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许多人都认为是幸福。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基础,满足自己的需要,追求个人的幸福是人的天然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对于什么是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但都在寻找人生的幸福。那么如何去获得人的幸福?许多思想家认为,要获得幸福的生活,必须仰赖于支撑它的精神支柱,仰赖于道德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这是由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但是,人与人的欲望和追求各不相同,有理性的人只有运用自己的理智自觉克制自己超越客观可能性的欲望和需求,才能调整个人与他人、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即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尽管人们对于什么是幸福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道德选择无疑是实现人生幸福的基本前提和途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讲道德、无视信用、破坏信用的现象比比皆是。近年来,中国发生了众多涉及道德的事件,如“小悦悦事件”、“扶摔倒老人”、“学术腐败”、“天价药费”、“医生收红包”、“有毒食品”、“包二奶”、“公权私用”等。这些事件涉及了职业道德、商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品德等道德的众多领域,引起了思想界和民众对当代中国道德状况的反思。一系列屡屡突破道德底线的荒唐事件,让人们在愤懑的沉重中不禁慨叹:时下的中国社会究竟怎么了?中国人的幸福在哪里?在一个缺乏诚信、社会不公、道德败坏的社会里,人们很难有幸福感。只有加强道德建设,营造一个相互关怀、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危困相扶、守望相助的良好的道德环境,人们才能享有幸福的人生。

总之,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倡导雷锋精神对我们这个社会尤其是道德文化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雷锋精神彰显了一种非功利性价值,体现了人们对美德的一种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可以唤起人们真诚向善的意愿。在物质丰裕的年代,人们更渴望雷锋精神。耐人寻味的是,最新一波“雷锋热”几乎完全不是由官方主流舆论引导出来的,而是一批无名无姓的“80后”青年自发地掀动起来的。在他们极富创意的艺术加工下,时隔几十年后,雷锋摇身一变,成为活跃于视频网站上颇受欢迎的明星——年轻人亲切地称之为“雷锋侠”。人们向雷锋致以赞美,实际上是向雷锋精神发出强烈的召唤。因而,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的现代社会里,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对于引导人们的道德价值观,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转变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发展,有重要价值。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发扬雷锋精神

50年过去了,如今的中国经济总量排名第二,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人民生活富裕,物质条件丰富,正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另一方面,各种价值观多元碰撞,各种利益诉求交织,各种利益博奕错综复杂,幸福与焦虑并存,成为中国老百姓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弘扬雷锋精神,以引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来提升民众的幸福感。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呢?我们以为,应以认同为着眼点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该以认同为着眼点倡导雷锋精神,抛弃形式主义的学雷锋活动和学雷锋宣传。雷锋精神作为社会所倡导的道德文化只有为人们所认同才能发挥其引导及规范作用。当前,一些地方学雷锋活动流于形式。曾经在一个敬老院,“一天迎接十几拨学雷锋的”,但很快又寂寞如常。“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焦躁中,有时学雷锋甚至要安装摄像头。这样的学雷锋活动不能为人们所认同。应该看到,随着社会急剧转型,尤其是社会道德严重滑坡、拜金主义价值观念横行,雷锋形象再度成为许多人的精神渴求。这为倡导雷锋精神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要使社会所倡导的雷锋精神为人们所接受,必须使雷锋精神符合人性的要求,必须扎根于人们的道德需要,必须有现实的合理的根据,必须与社会环境相容,必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们的道德行为提供指导。同时,学雷锋不只是“做好事”。雷锋精神的意义在于,在平凡与伟大、个人与社会、生活与理想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对社会对他人有着一颗友善、宽容的心,“螺丝钉”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爱情怀、职业意识,这都是雷锋精神的重要内容。这些精神,有着跨时代性、跨区域性和跨阶层性,是雷锋精神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第二,发挥公众人物和官员在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中的示范作用。常言道:“言教不如身教”。具体真实的道德形象的示范作用,是社会所倡导的道德理想获得现实的力量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的活动中,公众人物和官员的道德形象是决定活动成效的高相关因素。如果公众人物和官员的道德形象不佳,效果适得其反。就目前我国的道德状况分析,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形象是最有影响力的。这一群体的道德形象对整个社会道德的示范引导,无论从“正向效应”还是从“负向效应”看,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要使学雷锋活动确有实效,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以便起到道德形象的示范引导作用。公众人物和官员最应该学雷锋,更应该是雷锋精神的实践者。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身体力行雷锋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只有当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学习雷锋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切实关心并解决民生问题,用自身的行动倡导雷锋精神,人民才会积极效仿,推己及人,乐于助人,关注身边人的苦难并进行帮助,进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三,健全社会利益机制,以利益为手段进行价值导向。雷锋精神所体现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利他主义精神,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扬雷锋精神必须与健全社会利益机制相结合。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道德深深根植于人类社会经济关系之中。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既决定了道德的产生、变化与发展,又决定道德主体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和选择。归根到底,是利益的需要,才使道德价值成为行为主体的需要。因而,道德导向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导向;离开主体自身利益的道德导向,永远不能为主体所认同。当然,这里所谓的“利益”,不仅限于物质利益,而且包括精神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等。以利益为手段进行社会道德导向,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健全利益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运用利益鼓励等手段,使道德高尚者的利益得到进一步扩展和提升。这是一种肯定性的激励机制,起着扬善的功能;二是通过健全利益约束机制,运用惩罚等手段使那些不道德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利益受到损失。这是一种否定性的警限机制,起到抑恶的功能。人们的道德观念都是在一定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道德冲突和精神困惑,说到底是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调整所引起的。因此,通过健全利益机制进行价值导向,是完全必要而又行之有效的。

第四,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和环境。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离不开一定的道德环境。良好的道德环境有利于人们对雷锋精神进行积极认同,并能产生道德向善效应;不良的道德环境则不利于人们进行积极的道德认同,使人们的良好道德素质及其表现受到限制、压抑和扭曲。同时,人们对雷锋精神的认同和选择,离不开社会道德评价和社会舆论。在道德实践中,通过道德评价对人的行为作出善恶道德判断,并把这种道德判断反馈给行为本人,借助社会舆论的赞许或谴责,调动人的荣辱感和道德良心,培养人们知善知恶的能力和从善去恶的态度,使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符合道德的要求,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基本机制。在现阶段,由于道德价值观上的新旧交替和多重道德标准,社会在调节和控制人们的道德行为方面显得迟滞和无力,表现在道德评价和舆论导向方面也常常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不能使人们对道德赞许或遣责获得有效的信息和共同感受,从而弱化了道德认同。必须大力加强道德监督机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工具,宣扬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宣扬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抨击见死不求、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各种不道德行为,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使道德评价成为扬善抑恶的“道德法庭”,成为对社会成员强有力的道德监督,并通过对行为的道德判断反复传递善恶观念的信息,促使社会成员形成道德价值上的共识,唤起人们道德参与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五,完善体制,健全法制,用制度完善保障雷锋精神。倡导雷锋精神是建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这项综合的社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靠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作为个体,人的道德理性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各种新旧伦理观念相互冲突、善恶是非界限非常模糊的社会转型时期;同时,人的道德意志也是有限的,往往难以克制自私欲望的膨胀,或抵御不道德所获的诱惑。这就需要社会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一系列明确的社会规范,告诉人们什么是应当做的和什么是不应当做的,协助个体确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强化个体的道德意志。尤其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道德不再象传统社会那样依赖个人的修养,而是人们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相互制衡的制度环境中通过博弈而养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并不是人为设计和创造的,而是人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互动和博弈中形成的。只有努力创造适当的社会氛围和制度条件,大力建立和健全法制,并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对个人正当的自利行为加以支持和保护,对不正当的逐利行为给以彻底否定和严厉打击,道德宣传和道德教化才能真正收到成效,雷锋精神才能真正得到发扬和广大。

因而,在学雷锋活动中,我们必须注意其限度和边界。在社会转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道德问题层出不穷,从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危机,到日益恶化的环境危机,乃至几乎失控的腐败现象,都在警示现实社会面临的道德风险。我们不能期望通过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来解决中国当前的所有道德问题。同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必须注意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必须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必须不断探索符合当代中国人道德需要的解读与传播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雷锋精神在现时代继续生根发芽,才能强化社会成员对雷锋精神的认同,使雷锋精神真正得到发扬和广大。

[注释]

①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89页。

②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页。

③亚里士多德:《尼可马科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利益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利益与西瓜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