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012-01-28 17:33李文一卡莱梅州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计划部广东梅州5759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0000武昌工业学院语言文学系湖北武汉0068广东广州50000
淄博师专论丛 2012年3期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

董 鹏,李文一,郭 璞,邓 镇(.卡莱(梅州)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计划部,广东 梅州 5759;.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0000;. 武昌工业学院语言文学系,湖北 武汉 0068;.南方都市报记者部,广东 广州 50000)

引言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并以情感为基础,渗透着文化、经济等因素[1,2]。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物理很简纯,人际关系很复杂”。根据心理学家测定,一个人除了睡眠的8个小时之外,其余时间的70%要花在人际间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沟通上。美国语言学家保尔·兰金等认为,一般的沟通中,9%以书面写作形式进行,16%以阅读形式进行,其余75%则分别用以听取别人和自己说话的交谈方式沟通[3]。可见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着人际交往。那么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培养个人的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最为重要。据美国卡耐基工业大学对10,000人的个案记录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门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人际交往在个人生活与成长中的重要性。北京市曾经对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做了3次较大规模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人际交往不良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占40%以上,已经超过了择业的压力和学业的压力[4]。2008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针对28所高等院校的747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59%的受调查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5]。这些人障碍的形成,主要是由交往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的经历、地位、需要、动机、交往双方的个性特点等差异造成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以下将逐一对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大学中,都面对着一次自我价值的重新确立和新生独立人格的觉醒,面对着一种文化的割裂和心理上的断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一个探索人生、认知社会、掌握专业知识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其人际交往质量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的好坏通常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高低的综合指标。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虽然有强烈的交往需求,也认识到了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策略、对他人认知错误和在交往过程中面临种种心理障碍等原因,而使人际关系处在紧张状态,甚至引发了种种心理问题,导致交往困难或不顺利。据笔者分析,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完善

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是全面的教育。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尽管已经改革了几次,实际的学校教育却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素质教育,家庭教育也以此为导向。第一是学校层面,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抑制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成长。学校过去在教育上往往是偏重智力素质,忽视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心理的沟通疏导。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使当代大学生缺乏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感到茫然。第二是由于不少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又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而给他们造成了过重的心理包袱。父母对子女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是学业成绩,他们常常忽视对子女全面素质的重视与培养,人际交往教育也往往受到忽略。有些家长甚至还以影响学习为由过分限制子女的社交活动,更有些家长给孩子灌输了一些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交往方式。这些都给子女在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带来困扰。第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间的交往会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孩子的交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关系”模型里面,在这种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因为心理学强调一个孩子的社会性行为或者人际关系模型来自于家庭,早年和父母亲之间形成的关系是这种模型的雏形。当进入大学开始学习生活后,实际上是其早年与父母关系的重复,会无意识地把对母亲、父亲的态度投注到身边的朋友、老师身上。第四,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在对待孩子时重“养”而轻“教”,把“教”的责任归附于学校。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又往往把“教”的内容与方式单一化、功利化和机械化,学校只对学生的书本知识负责,只对家长的“升学任务”负责,而忽视了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责任——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二)认知的偏差

由于大学期间对自己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认识,所以很容易导致过分的自我接纳或自我拒绝,从而影响与他人的交往。在人际交往中,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人际交往认知即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个人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评价。过高评价自己会导致目空一切,不屑与人交往;过低评价自己会引起自卑,羞于与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阻碍其今后的人际交往,降低其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形成恶性循环,又使别人对他形成不良的看法,更加远离和回避他。对自我调适的困惑则主要表现为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以及与陌生人相处的不协调。大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强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难免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如果归因不当,挫折的消极影响就会成为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在现实中,有的大学生把他们交往的失败归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进行自我设障,以致产生自卑心理。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开始了主动性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全面接触社会,不能了解他人的整体面貌,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出现由于认知的偏差而产生交往障碍,如晕轮效应、刻板效应、角色固着等。另外,由于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并且各自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不尽相同,这就造成大学生们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带来人际交往中的困惑、摩擦和冲突。因此,对双方交往的目的、内容、方法也要正确认知,否则交往最终也会被中止。

(三)过分强调自我价值

心理学家丁瓒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目前,“90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在审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最好将其放到家庭、社会的大环境中考虑。第一,从家庭环境方面来说,“90后”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集全家之力培养一个孩子。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缺乏兄弟姐妹的竞争,缺乏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意识,很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优势,逐步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加之,生理成熟程度的提前和心理发展与人格自立滞后造成的矛盾冲突,即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对自己的各种需要和行为进行独立的选择和思考,希望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但经验不足、好冲动、善幻想等心理特征不能满足其生理发展的需要,且与现实的社会生活难以相辅相成。这样,过高的心理需求和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之间时时产生冲突,形成冲突心理矛盾。作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本身的一些问题,比如娇惯、自私、争强好胜、依赖性强、耐挫力差等,很容易迁移到与人交往中来,这些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虚荣心强,过分炫耀自己,对人缺乏真诚,交往耍手段,嫉妒、猜疑、偏激、固执等,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还有的学生来自于缺少温暖的家庭或者单亲家庭,本身已经形成了自我封闭趋向,并对他人缺少关爱和信任,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就会比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显得孤僻,或是有反叛的心理。这种情况同样不利于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总希望别人和周围环境顺着自己,而自己不善于理解和帮助他人并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在沟通出现障碍时第一反应往往就是逃避。第二,从社会环境方面来说,由于“90后”家庭和社会的优越条件,使得他们在学习之余能发掘自身潜力,培养众多的爱好和特长,使得“90后”反叛意识强烈、特立独行,在衣着、行为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同时,却不懂得欣赏他人和自我牺牲。个性张扬带来的后果不是积极的融于集体、善结朋友,却是消极的我行我素。习惯于站在自我的立场处理问题,忽略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当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那些不能及时调整自己、适应能力较差或者交往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也容易遇到人际交往上的困惑。

(四)交往面狭窄,缺少经验和交谈技巧

第一,大学交往以寝室为中心,在寝室这种小的交往圈子里面生活,且满足于这种状态,不愿主动去接纳开拓外界的精彩生活[6]。交往的狭隘性使很多大学生在校园内跟其他非同寝室之间的同学的关系变得疏远起来,交往面也越来越狭窄。加之,教育部下发了不再对大学生校外租房行为进行禁止的文件后,大学生情侣们终于过上了一种名正言顺的生活。大学生一旦有了异性朋友,与同性朋友的交往则明显减少,他们在过自己的小日子的同时,却远离了校园的集体生活,不可避免地疏远了与其他同学的关系。第二,缺乏语言技巧,不能很好地表示拒绝,不会说“不”,致使事情不能很好地解决。有时候说话欠思量,结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有的学生过于重视别人给他的第一印象,或只重视他人的外表,总想通过他人的外表来认识这个人,不去看他人具有的内在优点,不注意根据环境和对象的变化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和礼节,这对人际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三,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往往是理论上的教育而缺乏实践的平台。当今高校或因为不重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践性的重要性,或因为场地有限,或因为本身和社会上一些企业、机构的联系少,很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五)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90后”,他们成长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电话、短信等自然而然成为了他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学习到生活,从内在个体心理到外在人际交往,“90后”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是深远的,很多学生都认为“无法想象没有网络的生活”。从大学生人际交往来看,网络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如可以快捷获取各种有益的知识、方便地与亲朋好友联系等。同时,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其具有弱监控性。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虚假的信息,阴暗心理在网络中也可以随意释放。这些大范围传播的不良信息使得辨别能力不强、自控力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从而导致了现实人际道德失范。况且,他们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和准则知之较少。也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无法克服害羞的心理,所以沉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与同学接触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间接人际交流的增加进一步削弱了青少年交际技能的训练。人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不能永远在网络中生活,所以,必须重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在从精神形式的思维层面向实用性思维层面转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大大地减少了社会个体对他人的需求和援助,这种生活态度主流的转变也在影响着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的形成。从人的价值观角度看,过去那种“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依然是中国社会所弘扬和提倡的,但市场经济体制下激烈地竞争加剧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难度。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淡漠,产生了人际交往的壁垒。再加上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升学竞争和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压力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淡化了合作和交流,导致自我和自私思想普遍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的深层次交往逐渐减少,横向交往幅度加大,情感和友谊的因素在弱化,功利的、经济的因素在增强,人际间无利害关系温情共处的状态逐渐被无情的竞争所代替。财富在人们观念中的地位被提高了。这种价值观对人际交往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观,如瞧不起穷同学,穷学生本身也自卑,往往就会形成“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之间往来多,穷学生之间往来多”的现象。

二、构建大学生健康人际关系的路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缓解或消除这些问题,从而使大学生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完善自己的大学生活。具体如下几点:

(一)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主要环境。而社会中总会存在一些不良因素,或多或少地会影响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如果学校和家庭加以正确引导,那么他们就会对社会的这些因素有一个健康的认识,从而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人际观念。从学校层面来说:首先,学校要从幼儿园开始培养交往能力,继续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从一味的知识灌输转移到注重其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要引导他们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自觉地将学会交往确定为人生重要发展主题;引导学生加强对自我的了解,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学会从纵横比较中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教师应向学生阐明人际交往对其身心发展的作用,帮助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消除模糊和错误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从家庭层面来说,首先,应培养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意识。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主动与对方进行交流、探讨,以增进彼此的亲切感和了解程度。其次,处在大学期间的大学生,他们大数人都是“成年人”,都各有自己的想法,只有通过相互交流,才能相互了解,才能真正和谐相处。最后,要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多理解父母的感受与用心,或通过亲子教育拓展训练,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只有双方一起努力,创立一个和谐、民主、理解、友爱的家庭氛围,才能使其感受到人与人交往的乐趣与重要性。

(二)学习人际交往知识

知识的掌握可以促进个体能力的提高,人际交往知识学习是进行人与人交往的前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并且要进行沟通训练。第一,开设人际交往的相关课程,进行情商教育。情商是指有敏锐的观察力,能解读他人情绪反应,懂得与人协作,用多种方法圆满地解决自我和人际间矛盾的能力。“90后”的大学生,接受的智商教育比较多,但情商教育却一直比较欠缺。因此大学教育,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也急需情商教育,这样才能让“假性成熟”成为真正的成熟。因此,应教育他们与人交往要坦诚相见,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用一句体谅的话,或一个微笑,会给人带去温暖和信心,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第二,社交礼仪的学习。礼貌是让人尊重他人,而礼仪则是教人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尊重。可惜的是,当代大学生大多有尊重他人的意识,但欠缺表达尊重的技巧。只有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才能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并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学习个人礼仪的规范,包括饮食起居、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等,校园礼仪规范,包括尊敬师长、参加社团活动、学生会管理等,以及购物、进餐等公共场所礼仪规范。第三,应向大学生系统地介绍和传授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确影响人际交往的各种因素,明确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等多种认知偏差。通过讲解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疏导错误认知,矫正不良行为,排解消极情绪,学会趋利避害,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场合了解和评价他人。从而解除人际交往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扰或问题,消除心理“症结”,建立和谐的交往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

(三)学习交往技巧

态度、知识和技巧决定着人际关系的好坏,而技巧是最关键的。要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把握交往的广度、深度、频率以及运用语言的分寸。因此,大学生在具备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认知方式的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交往技能和技巧。因此交往中,第一,西方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艾根根据其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7]:一个人同陌生人相遇时,按照SOLER(Sit,Open,Lean,Eyes,Relax)模式表现自己,可以明显地增加对方对自己的接纳性。S表示坐或站要面对对方,O表示姿势要自然放开,L表示身体微微前倾,E表示目光接触,R表示放松,做到有理、有利、有节。第二,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清楚、准确、简练、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以免造成误解,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学会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并给对方很好的印象。在语言的运用上,恰当准确而不失幽默,灵活地控制说话的速度和声调。语言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工具,交谈不是人际交往的目的,而是手段。善于交谈,不在于多么能说会道,而在于通过表达最大限度地达到人际交往的目的。第三,“说”离不开“听”,倾听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有效倾听,耐心、虚心、会心,这既能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又获得了有效信息,从别人那儿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当然倾听并不是被动地接收,在听的同时直接进行言语和非言语沟通(肢体语言和眼神沟通),达到缩短心理距离并进行有效交流信息和增进感情目的。第四,要注意礼貌,平等待人,将心比心,主动交往,尊重别人的隐私权。在真诚待人、互惠互利等交往原则的前提下,主动优化自身个性、增强人际魅力,提高心理素质、开放自我。培养亲和力,亲和力是一种让人感觉到亲切温和的吸引力。恰当地修饰容貌、着装以及仪态,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风度,要让人觉得你非常友善,很好相处。古语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以诚待诚,以诚取信,诚信地对待学习和做事,在别人面前信守承诺,“言必行,行必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真诚通常被认为是人际关系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品质。第五,宽容大度,降低期望。容纳对方的缺点,尊重文化差异,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论语》云“宽则得众”。因为性格脾气、习惯爱好、认识水平不同,如果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就可以避免很多冲突。第六,有仁爱之心。对那些学习、家境有困难的同学要伸出援助之手,不要袖手旁观,更不能幸灾乐祸。当同学有心里话和你交流,或是和其他人产生矛盾向你倾诉时,应该正确引导,帮助排忧解难,切忌到处宣扬,更不可添油加醋,挑拨离间。给同学雪中送炭的帮助会使同学心存感激,可以加深同学之间的友情。第七,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所谓成熟,就是在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和立场的同时也尊重和了解对方的意见和态度。了解对方的知识经验,分析对方的心理需要,谈对方擅长的内容、感兴趣的话题,关注对方的感受,以使交谈从内容到形式更适合双方的交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要改变观念,策略的具体运用,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过于程式化。掌握交往技巧与他人交往既要遵循一定的交往心理规律,又要讲究交往艺术性,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才可以提高交往的效果。

(四)充分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培训的课堂上,学习的是方法与技巧,而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没有实践,学习再多的理论和技巧也只能是屠龙之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强人际交往的勇气和信心,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水平。因此,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经常与人交往能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同时,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彼此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并且,也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一个人也都有值得去交往的地方。所以,首先要从心理上去接纳别人,调整好自己的思想认识。大胆地走出寝室,拓宽交际面,见到认识的人都要主动打招呼。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如何交往,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积极交往的心理,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团队理念。在活动中加强沟通交流,使学生把思想感情从孤独的小圈子中脱离出来,投入到广泛的高尚的活动中去。每次活动结束后,都应该有交流、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在交往中,别人对自己提出交往的不足之处,要认真总结。从中获得更丰富、更有效、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

(五)学校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而且对大学生毕业后,乃至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会感到被人理解、被人接受,感到安全、温暖、有价值。从而心情会更加舒畅,性格会更加开朗,兴趣爱好会更加广泛,智慧会更加活跃,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当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归因训练和指导,帮助纠正归因偏差,促使建立积极合理的归因模式。从而使大学生减少人际冲突,获得更好的发展。首先,注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其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学会自我调试,做事前理智思考。注意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指导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用理性和智慧去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再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理解也逐渐形成和完善。而现在社会上一些拜金思想、急功急利的风气,必然会对大学生造成一定影响。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与引导,让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六)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及时消除心理障碍

第一,当代的大学生因为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的不适应或是心理障碍,严重的甚至会演变成心理疾病。这一现象引起了高校的广泛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心理咨询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挖掘大学生心理智能等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通过咨询的多种形式,特别是人际交往的团体咨询、团体培训、电话咨询、音乐调适等形式,对人际交往有困扰的学生或是在交往中遇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和咨询,改善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交往活动的顺利进行。咨询者指导当事大学生正视自己面临的心理障碍,不抵制、不反抗、不回避,也不压抑它,接受个人头脑中的各种想法和观念。但又必须树立个人与自然事物相协调的交往态度,努力去控制那些可以控制的事物,而不去控制那些自己根本不能控制的事物。第二,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应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或小组辅导,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使学生掌握一些积极的心理调适方法;应定期开展心理讲座或组织心理学专家或心理咨询工作者举办咨询报告,提高大学生在理论上的认识高度;要加认清自己在社交中存在的问题或心理障碍,寻求适当的心理调适或解决的办法。另外,在小组中可以让大家自由结对、互帮互助,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束语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的时期,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和接纳,以获得归属感,消除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否顺利、健康,不仅直接影响其相互交往的效果,而且还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际交往有三个要素:自己的情感需求,他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的行为准则。当这三个方面能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时,人际沟通障碍便会消失。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从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华自我,守住生命的热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与广度。”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人际交往能力是人才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提高又会带动和促进其他素质的提高。大学生要想在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变快、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社会环境中立足,并有所贡献,就应努力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交往的主动权。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提升就业竞争力,或职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平等相待,学会合作协助、友好竞争,学会心理互换与相容等。自觉地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心理障碍、社会知觉和归因障碍、经济障碍、文化背景障碍和交往观念障碍等因素的影响,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三个重要的度——情、理、法的冲突,自觉抵制庸俗的人际交往关系,从而不断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任何一个人不是一出生就是“万人迷”;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一出生就是一只“过街老鼠”。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一颗真诚、宽容、自信、热情的心,再差的人际关系也都一定可以改善,朋友也一定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韩宇平,李尚可,曹震.工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调查[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 李双.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困扰相关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4).

[3] 吉红,王志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6,(6).

[4] 王庆环,李丹.大学校园“人际交往”现状调查[N].光明日报,2008-01-18.

[5] 肖隆平.大学生交际障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N].羊城晚报,2008-06-17.

[6] 王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破解与和谐构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6).

[7] 李殿录.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心理小测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