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睛络脉颜色与疾病性质关系的理论探讨

2012-01-28 16:36周鸿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热病络脉脉络

翟 坤 周鸿飞



白睛络脉颜色与疾病性质关系的理论探讨

翟 坤1周鸿飞2

(1 辽宁中医药大学第2005级七年制本硕连读研究生,沈阳 110032;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阳 110032)

白睛脉络颜色的诊断是彭静山教授首创的观眼识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彭老指出白睛脉络颜色变化对疾病的性质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白睛脉络的色诊基础为脏腑器官病变时对经络气血的运行产生了影响。

白睛;络脉;观眼识证;颜色

观眼识证,属于中医望诊的一种,是由我院彭静山教授根据中医五轮学说、五轮八廓学说,研究脏腑、经络与眼的关系,结合大量临床观察病例而确立的一种诊断方法[1]。其包括观察白睛脉络的位置、形态及颜色三个部分,其中络脉颜色与病性的关系理论基础早在内经时期已有提及。《灵枢·五色》指出:“五脏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1 白睛络脉有无常色

《黄帝内经》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所谓四时之变不外乎阴阳消长与寒热温凉,白睛络脉应四时之变则为常色。另《素问》中论述凡五脏之常色首先当以“缟裹”一般,即似以白丝绢裹于色外,具有含蓄、隐而不露的特点,以此为据,观察白睛络脉时也应注意观察是否其色隐隐,富有润泽。白睛络脉颜色之润泽有如脉之神,脉贵有神,色亦如此。

2 白睛络脉颜色的分类

《灵枢·经脉》篇曰:“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红;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可见络脉颜色与疾病性质有密切关系。彭静山教授依据临床的观察以及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整理,将络脉的颜色总结为如下八种:络脉鲜红为新发病,属于实热,病势正在发展;络脉紫红为邪热炽盛;络脉深红主热病而病势较重;络脉红中带黑主热病入里;络脉红中带黄,标志胃气渐复,为病势减轻;络脉颜色淡黄为疾病将愈;络脉颜色浅淡为气血不足,属于虚证或寒证;络脉暗灰,属于陈旧性病灶,或疾病早已痊愈,只是在白睛上留下的永久性痕迹,永不消失。

2.1 络脉鲜红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中记载:“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脉络鲜红是因疾病初起,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

2.2 络脉深红 络脉深红者为赤脉之至,《审视瑶函》中曾论述:“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故络脉深红主热病,此时病势较重,应引起重视。

2.3 络脉紫红 彭老认为络脉紫红为邪热炽盛,此乃邪热入血,动血耗血之征。温病理论对望色中紫色的探讨分为紫而有泽,此乃血分热毒极盛,紫而晦干,为肝肾阴竭,乃热盛阴亏之征,紫而瘀暗,乃内有瘀血之征。

2.4 络脉红中带黑 《素问》云:“生于肾,如以缟裹紫。”其中之“紫”实际上也是黑中透红之象。彭老认为,白睛络脉红中带黑为热病入里。温病理论言,色黑为热病后期深入下焦而肾阴耗竭的征象。张介宾言:“赤本火色,而兼黑不泽者,水克火也,故死。”所以红中带黑为热病入里,病势危重。

2.5 络脉红中带黄与颜色淡黄 王肯堂《肯堂医论》中提及:“四色之中,又须常带黄润之色乃佳,脾气无不在也。”脾气盛则病势趋于好转,故络脉红中带黄或颜色淡黄皆为疾病将愈。

2.6 络脉颜色浅淡 颜色浅淡是概括的看上述的各个颜色的性质。《医门补要·五色诊》中论述:“淡黑色者寒水。淡白色者失血。淡黄色者虚病。”可知浅淡乃气血不足征象,病性属虚属寒。又如《黄帝内经》有云:“其赤色轻浅,不如鸡冠,此有病也,其病最轻,故以汤液,十日得已。”可见络脉颜色浅淡者病势较轻。

3 结语

《素问·移精变气论》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是故“色诊”乃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家学说均对色诊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望色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望面部及皮部之色,二是络脉之色,如《素问·移精变气论》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并以“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即强调色脉,只要能够坚持探求,最终会掌握诊病的要领。同时指出:“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并且在治疗的时候也要无失色脉,才能“用之不惑,治之大则。”《素问·五脏生成》篇也谓:“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而眼睛白睛络脉属于孙络,为络脉之细小者,是全身唯一暴露于外,可直接用肉眼观察的络脉。由此可知络脉颜色的辨别具有重要意义,其为疾病性质诊断提供了更直观的依据,并且对眼针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彭静山.眼针疗法[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1:39-40.

2012-02-15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7.011

1672-2779(2012)-07-0020-01

(本文校对:王治华)

猜你喜欢
热病络脉脉络
黄帝内经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考古发掘摹画出的古蜀文化脉络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
结肠络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