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策略

2012-01-29 01:57彭敬周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中山陵陵墓帝王

彭敬周

(徐州市丰县孙楼初级中学,江苏 徐州 2217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7~9年级的阅读目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要想达成这一目标,离开了对文本的透彻解读是无法办到的。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文本阅读的透彻与否也就决定了教学的成败。老师们也深知这个道理,于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运用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效地解读文本。经过诸多实践,笔者亲身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它所直观呈现的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角,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常常事半功倍。

一、拓展知识,为解读文本夯实基础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常常会感到困难。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文中所写的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于不熟悉文中所写的时代、不熟悉文中所叙述的事件、不熟悉文中所刻画人物的经历等,学生对文中所写的内容、所抒的情感、所反映的主题等常常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了。而多媒体的运用,则可以较为轻松、方便地通过语言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直观地讲述口头语言很难描述的内容,将“只可意会”变成“易于言传”,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为学生读懂文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也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指向迅速地得到集合,让学生在大脑高速运转的情形下进行高效阅读,使得阅读更为轻松、快速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执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歌时,学生不熟悉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很难体会作者对周总理难以割舍的情怀,对于作者反复地呼告不能认同。根据这一情况,笔者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用图片和录像资源,形象地再现了周总理的伟大生平和首都人民冒着凛冽寒风,伫立在十里长街挥泪送别总理的动人场面。这一生活场景再现立即引起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为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当周总理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的情感立即得到触动,周总理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主题也得到深刻体现。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周总理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对于当时人们内心的悲痛也感同身受,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来阅读诗歌,那他们对诗歌表现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的把握就比较准确了。

又如,学习长征单元时,学生与长征的距离很遥远,虽然有各类体裁的文章可以帮助了解那段艰苦岁月中红军顽强自信的精神,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始终不高。所以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些动人的片段,如《我的长征》中飞夺泸定桥、抢占高地的片段等。多媒体将图像和声音有机地结合,细腻地刻画了那段艰苦岁月中红军的坚韧品质,深深感染了学生,他们从心底里对红军产生了敬意,对课文也多了一份亲切感。

二、新旧联系,让理解透彻深刻

在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与学生已有知识有一定距离的难点问题,或过于复杂,或过于抽象,这使得学生总找不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学起来异常困难。只要突破了这一难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变得顺风顺水。但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的讲解,恐怕会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就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形象、直观地展示相关图片、知识,唤起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他们跨越思维的障碍,化难为易,进而突破难点,深刻理解新的知识,促进知识内化,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巍巍中山陵》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人们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如果光是从中山陵建造的规模及钟山的巍峨入手分析,去解读中山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那只能是浅尝辄止,形式一下罢了。因为学生最终理解的人们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敬仰、爱戴之情,可能只是取用了过去已有的结论——别人就是这么说的。而对于文本而言,则欠缺了深层次的挖掘。如果要让学生真正从本质上体会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我们只要让学生将原有的所认识的帝王陵墓和文中战士的中山陵进行一番比较即可。但问题是学生恐怕无法及时提取这一知识点,于是笔者尝试提供了关于古代帝王陵墓和中山陵的两组图片,以及帝王陵墓的相关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对图片、资料所展示的中山陵和古代帝王陵墓进行比较。比较一:过去只有皇帝的坟墓才能叫陵,而孙中山去世时不是皇帝,但他的坟墓却被称为了陵,这是为什么?比较二:一般的帝王陵墓都是帝王自己在生前建造的,而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去世后由他人所修建的,这是为什么?比较三:一般帝王的陵墓都是向下发展,建造在地下的,而中山陵则是向上构筑,建造在高高的山上的,这又是为什么?通过这一组问题,学生比较出了中山陵与一般帝王陵墓的不同,明白了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人们为了景仰他而自发修建的。如此一来,学生对于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和他在人们心中重要地位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印象深刻。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了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学生还是不能真正掌握。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甚至有抵触情绪。相对而言,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则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架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化难为易,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人文交融,使感悟水到渠成

文本解读的另一大要点,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去感悟文本所揭露的人生哲理、主题思想等。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明白事理,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多媒体的使用在这方面也具有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它可以创设恰当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使教学生动灵活,层层扩散,步步深入。

《背影》是一篇感情真挚、感人泪下、表现深沉父爱的好文章,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尤其是它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是极好的模仿对象。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利用“拓展”这一环节,对本文进行仿写,来促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作品,感悟人生:利用多媒体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在《父爱》的歌声中,重新走进文本的精彩片段,感受父子情深。在此基础上,播放剪辑影视作品中关于父亲“爱子”“爱家”的感人画面,来加深对父爱深刻内涵的理解,去学习《背影》那新颖独特的艺术手法。通过以上步骤,学生不但对课文内容、手法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且激发了其“我要说”“我要写”情感上的“愤悱”。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仿写练习。从习作质量来看,本次仿写练习,无论从语言、感情、写作手法的运用上进步都很大。可见,在多媒体的参与下,学生已经将文本和自己的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真正地用心去感悟文本,感悟自己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阅读教学中,多媒体就是一个有力的武器。虽然也有人认为,多媒体的使用,容易让学生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其呈现出的鲜艳的色彩、美妙的音乐等而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但它的有效运用则可以激发兴趣,补充知识,引导思考,营造情境,使学生能够轻松、透彻地解读文本,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虽然制作课件的过程被老师笑称为黎明前的“漫漫黑夜”,但正是这些黑夜让我们理解了每一课的内涵,化繁为简,从抽象到具体,把它转化成朴素的生活语言、图片,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得心应手,才使学生有了意有未尽的感觉。

当然,多媒体再好,也不能滥用,也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不能忘记要在时间分配上做到“舍长取短”,在内容取材上力求“去粗取精”,在主体位置上摆正“以生为本”,在细节处理上注意“因时而用”。

猜你喜欢
中山陵陵墓帝王
走,去抓帝王蟹
遗产旅游动机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试论中山陵建筑的东西方文化因素
她与帝王为邻
帝王蝶的疯狂迁徙
古代陵墓中的防盗机关
风雨90载中山陵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