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语文教师的“称职”参数

2012-01-29 02:11郭家海
中学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移情课例语文课程

郭家海

王荣生先生在 《“语文学科知识”概论》(《语文学习》2011年第11期)中提出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的标准:

(1)能正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

(2)能妥善把握所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教学参考书;

(3)知道有过哪些语文教学专家,能从语文教学专家的成功课例中获取行事的准则;

(4)知道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杂志,能利用正规的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

这个“标准”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严格地说,其实当前没有多少语文教师能完全达到。如“妥善把握所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如何算是“妥善”?当然是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能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裁取,不机械,这就是很有高度的要求;再如,“能从语文教学专家的成功课例中获取行事的准则”,如何 “获取”?语文教学专家的成功课例都有一定的背景,甚至有着很大的特殊性,不是说“获取”就能“获取”的,除此之外,要“获取”还得认真研读,反复揣摩,决不是随便翻翻一目十行就能“获取”的。当然,这个“标准”也有一定的弹性,或者说是模糊性,如对课程标准怎样算是“正确理解”?课程标准里也有不少很是模糊的甚至是似是而非的东西。再如 “知道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杂志”,怎样叫“知道”?知道有这几个杂志又怎么样?主要要利用其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可是这“资源”不等于“资料”,怎么用是门学问。

我们组里的教师就这份“标准”进行了如下的讨论。

一、“语文知识”是捍卫语文教师专业尊严的基础

郭家海:王荣生老师指出,“语文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刻不容缓”。不久前我还听一个中学校长说,语文课谁都能上,没有什么。我相信,持有这种论调的“领导”不少。参照这种轻视语文专业的观点,我们会更好地体会到王老师这句话的分量。为什么我们会被轻视?除了学科特点外,我们缺少专业性、科学性,进而缺少教学的实效性应该是主要原因。要有实效性,科学性、专业性应是第一位。

赵欣:教师学科知识是教师知识素养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只有掌握深厚、广博的学科知识,才能轻松驾驭书本知识,才能洞察本专业的发展动态,迅速地接受和掌握最新信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得心应手,准确无误地讲授知识。这也是教师专业素质高低的标志。

江跃:知识的本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永远无法穷尽对知识的认识,故而当前不论是对哪类知识的界定都属于一种相对静止的规定。上世纪末的语文大讨论,正是以往死记硬背,不求更新的知识观所造成的。随之而来的新课改似乎又有点矫枉过正,强调知识的弱化教学,致使人文性的风潮湮没了工具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育学界开始慢慢认识到这种举措的不足之处,王老师这个研究成果或许是对十多年以来的新课改成果一个较好的反思和回应。

二、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知识运用

赵欣:对于“学生心理研究”,我了解的还不够,我也知道研究学生的心理很重要。我曾经一直认为年级越低的学生,越喜欢表现自己,在课堂上越能积极举手发言;年级越高,越是缺少这种激情。但在四年前的某一次课堂实践中,我才发现高中生也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我把竞争机制引到高中语文课堂上。从此,我的学生也会非常积极地表现,我的语文课不再沉闷,我至少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做一个幸福教师。由此,也更让我确定语文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郭家海:确实是这样。师范院校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是真正的皮毛,而教育实践中常常又无法顾及关注学生心理。其实,基于学生心理的教学应该是教学中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例如当前的写作教学之所以陷入泥潭,主要原因是教学的不切实际,这“实际”就是某一学段、某一类型甚至某一个学生的写作认识、兴趣、基本能力状态。初一、高一就让他写中考、高考题,这种违背基本心理学常识的教学、命题都是使语文教学越来越糟的重要因素。就是在毕业班,也不是只做中考试卷、高考试卷。丁瑛老师自学了大量的中学生心理学知识,请从一个点谈谈你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吧。

丁瑛:我从一个词谈谈心理学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上的运用,这个词是王老师提到的“移情”。移情在心理学上的意思是:求助者把对自己身边重要人物(通常是父母,但也可以是兄弟姐妹、配偶等)的情感和态度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有正移情和负移情之分。正移情就是求助者对心理咨询师产生好感或依赖感。负移情就是厌恶感。移情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的意思是:(1)改变人的情趣,如:好的文艺作品可以移情。(2)审美活动中审美者把主观感情移入客观事物;文艺创作活动中创作者把主观感情注入客观对象而创造出艺术形象。(3)转移爱情的对象,如:移情别恋。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移情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把握:(1)语文教师尽量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正移情,有好感,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有负移情情况出现最好转换角度、推心置腹,消除不良影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主观的感情移入作品中的人、物、事上,能与作者或主人公产生共鸣,真正读进书,爱读书。(3)语文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注入自己的作文中,与自己笔下的人物共悲喜,与自己构思的情节共跌宕。(4)从语文教师的方面来看,那肯定要对学生正移情,尽量把好的、正向的、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学生身上,接受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自己在阅读的时候要用真心去读,读出自己的东西,专家的评论只是对我们的补充。自己在写作的时候首先打破八股文的套路,把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注入平时的写作中,以我手写我心。

三、口语交际知识落实困难重重

赵欣:我国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极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在高中阶段,高考指挥棒的重压致使课程结构单调,课程内容趋于功利,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因此,学生的交际能力不强是不争的事实。看到我们的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听话抓不住要点;说话语不成句,话不成篇,杂乱无绪;在交流讲述中,缺乏自信,声音低小;尤其在课堂答问时更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越是“听”不清,“说”不好,越没有勇气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面对这种状况,我也很苦恼,也曾想过上口语交际课,但是在课程安排与教学时间的压力下,我只能望而却步,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事。尽管新教材将口语交际的内容单独排出来了,但我在处理时,多数情况是应付了事,将口语交际的知识勾画一下,讲一下就行了。口语交际的教学未能落到实处,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没有真正得到培养和锻炼。因此,对于高中口语交际该何去何从,我很困惑。

郭家海: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困惑,主要是由于当前的高考“指挥棒”不指挥口语交际。我们在2005—2008期间承担了全国中语会的一个课题,其中有两个子课题做了口语交际研究,做得很扎实,当然也很痛苦。但是,最后的成果还是无法再运用完善、推广。目前我们的弥补措施是开设两个校本课程,一是在高一开设“演讲课”,二是在高二开设“辩论课”,有过程性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其中涉及到不少基础性口语交际知识。

四、语文课程资源知识反思

王伯美:语文课程资源知识,一直是为我所忽视的,尤其是对优秀语文教师及成功课例的熟悉以及对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和语文教学研究主要杂志的了解这两个方面。回顾自己的教学,更多的是闭门造车。我前所未有地感觉到自己所了解的优秀语文老师及其课例是相当有限的,对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和语文教学研究主要杂志的了解更是有限的。眼高才能手高,优秀语文老师的引领往往会让我们有豁然开朗之感。借此,我回顾了那些曾经在某个时刻影响了我的优秀的语文老师。李洁老师曾经在三中上了两节示范课,一节课是理清文章的文脉,另外一节课是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她几乎是手把手带着学生去理清文章的文脉,去读懂诗歌本身,关注影响文章思路的每一个词汇,从每一细节引导学生关注答题路径。这两节课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散文阅读以及诗歌鉴赏方面的教学。蔡明老师,也曾经在一个暑假在三中给常州市的部分同学上了一个星期的作文课。虽然是暑期授课,但是蔡老师总是在上课前将同学们所写的作文逐一认真批改,在课堂上与同学们逐一讨论修改。他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认真与严谨,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曾在南通中学听唐江澎老师上了《不自由,毋宁死》一课,为他的激情所深深感染。在课后还去读了唐老师的其它文章,为他一路走来的努力所折服。但是,自己对优秀语文教师及其课例的了解终究是有限的。更多的时候,我仅仅是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层面和已有的教学实践层面来进行教学活动。且不说不去关注优秀语文老师的课例,即使是其他语文老师的课例也很少去关注。所以,自己往往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很难取得突破。同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即使自己有过一些关注,也仅仅停留于读过的层面,而从未落实到实践的层面。对于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和语文教学研究主要杂志的了解,我仅仅停留在读教育硕士时所做的笔记层面。几乎没有系统地读过任何一本教学研究杂志,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语文学科知识的储备方面,自己任重而道远。

郭家海:从上面所说中可见王老师是个很好学的老师。王荣生先生所说的“课程资源”其实就是语文教师不断进修的源泉,这源泉必须是活水,这活水到底能起什么作用,不要用这种想法去思考,它的作用是综合性的。有些教师整天只是做题目,批题目,年年如此,成了真正的井底之蛙,其实是在误人子弟。有些教师也会订一两本教学期刊,但是,他们从来不看理论文章,只看有哪些“实用”的小技巧,如议论文开头“八法”什么的,这样使用教学资源的方法也是不可取的。年轻人要成长,一定要有研究意识,在两个方面予以重视:重视将课程资源运用到实践中,重视实践的反思总结。

猜你喜欢
移情课例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主体的突围
——论移情行为中两种现象的区分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课例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