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的学习创设有效课堂
——《中国小说欣赏》教学方法初探

2012-01-29 02:11张爱林
中学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引趣小说学生

张爱林

新课程改革中的选修课程最能体现改革的气息。我们选修的《中国小说欣赏》,颇受同学们的欢迎,小说对学生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学生对小说欣赏却呈现这样几个特点:有爱好想去读,但苦于没有时间;有爱好想去读,但又有畏难情绪;喜欢听老师讲述小说情节胜于自己阅读原著;喜欢影视作品胜于文字作品;喜欢阅读当下畅销的校园青春小说,对经典小说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阂,这些对老师教学来说则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因此,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必须创设有效课堂。

一、找到切入点表现学生的潜在才能

小说情节头绪繁多,人物纷至沓来,加上风格迥异,流派众多,难免令人惶恐,似乎无从入手。在小说教学中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就等于掌握了进入小说人物世界的密码。例如《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讲叙的是宝钗、黛玉两人之间一段坦诚的对话,两人心心相印、情同姐妹。而学生对宝黛二人的关系的理解是,二人就是一对情敌,黛玉经常借机对宝钗冷嘲热讽,宝钗也是心怀鬼胎经常暗中使坏,二人不可能成为好姐妹。对于学生的这种认识,我并没有立即加以否定。而是顺应他的思维,引导他们阅读文本,如何把握其精神要义和欣赏门路。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吸引学生关注人物的内心冲突和心理错位,在人物龃龉和融合中找到切入点,从而找到通往人物秘密世界的绝佳心理路程,把学生的思维牢牢定位在描写宝、黛二人关系的片断,由此引导他们创设了一个出色的切入点:“宝钗真的对黛玉好吗?”找到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佳切入点后,就可以使文章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达到和谐统一。最后形成了研究成果:薛宝钗能时时宽容大度,处处关心体贴,语语设身处地,真诚能释猜嫌。而林黛玉对宝钗的态度变化由感激——道歉——倾述——高兴,最后坦率真诚心迹不言而喻。所以怎样使学生在小说阅读中表现潜在的才能,体会到小说精神魅力,不仅靠教材,也要靠教师的引导。

二、鼓励再创造促成学生的思维成果

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再创造,才能给小说阅读带来快乐。小说教学要牢牢地占据“再创造”这一制高点。在小说鉴赏和评价中,任何机械图解和主观臆测,都有损于小说主题的多义性和人物形象的广泛性。由于阅读知识背景不同和经验层次不一,读者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既说明小说特别是传世名著有百读不厌的特性外,也预示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解读误差在所难免,那么小说教学中无法要求刻板划一的标准答案,应尽量驰骋学生想象能力和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意识,这样才能极大调动他们的兴趣,丰富和完善他们的再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借助文本内容创设一个属于自己的想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的思绪可远可近、可繁可简、可粗可细。然后,学生再将自己的想象和文本内容融合,创造一个想象中的新文本。

《中国小说欣赏》中的选文《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可以给学生创设以下三个问题:“给五节选文各加一个小标题”,“婆婆对小团圆媳妇是虚情假意,还是真心?各有什么依据?”“到底是谁杀死了小团圆媳妇?”第一问是针对小说文体特点设置的;后两问答案不是唯一的。同学们可以根据小说的人物描写和具体情节得出不同的结论。就在同学们的讨论研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会逐渐明确。等到这些结论出来以后,结论本身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因为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同学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已经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课堂应该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高效课堂。

当然在创设课堂问题过程中,我所做的仅仅是指导工作,如帮助学生选题,指导学生把研究分为三大块:主题研究、文本研究、纵横比较研究。根据这三大块,就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分组把选题合在一处,建立选题库。如主题研究:①《三言》的主题是什么?②《儒林外史》的社会意义何在?③某某细节或某某人物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文本研究:①《官场现形记》中某某故事的结构有何特色?②作家与时代背景简介。③讽刺手法的运用及评析。④文中特殊句子的含义分析。纵横比较研究:①《儒林外史》与《官场现形记》人物的比较。②中国古典文学讽刺手法的比较。

论题确定后,关键就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在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组织观点时,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激发了他们再创造的欲望,促成他们的思维成果。

三、突破疑难点激发学生的乐趣体验

小说既有通俗平易的一面,也有其深奥玄妙的一面,因此在小说教学中也会形成一个又一个疑难点,如何解开其中谜团,道破里面机关,这将成为小说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要准确弄清其症结所在,遵循作者创作意图和行文固有脉络,理清文章层次和线索,找到小说佳妙之所在。疑难点突破了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

我们原先已经讲授了必修3中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必修5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等小说,学生对欣赏小说的一般技巧早有了大体的认识,也做了一定的训练,而缺乏的是对高考《考试说明》中所提到的《红楼梦》《家》《子夜》等三部小说应掌握的内容与欣赏的特殊要求的认识。所以我们专门挑选了《中国小说欣赏》这一模块中涉及到这三部小说的课文进行讲授。在讲授中,我们突出了这三部小说的趣味与魅力,以吸引学生小说欣赏的乐趣。我突出了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与概述,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概述的要领。讲《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疑》,我们不仅分析了林黛玉与薛宝钗冰清玉洁的内心,而且还引进了“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的情节;讲《家·祖孙之间》,我们提出“为什么祖父把觉慧唤来,让他站了许久,并不对他说一句话,便叫他出去,而他刚出去,祖父又叫他回来”等问题,让学生在突破疑难中体会祖孙之间为啥会有那样尖锐的冲突;我们讲《子夜·吴老太爷进城》,补充了课文前后的情节——坐上汽车过程、吴老太爷昏倒在客厅等,分析探讨吴老太爷为啥昏倒,让学生意识《子夜》是多么地好看,从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与热情。

四、把握着重点积累学生的感性经验

小说都具有终极价值指向,可以关乎审美,可以关乎教育,可以关乎游戏等等,也就是说小说要表现一种意念,一份思想,或是一种心情,虽有隐显之别,高下之差,雅俗之距,但肯定一个创作初衷萦绕作者心间。因此小说教学中就不能避开作者的着重点,即作品终极价值所在。高尔基说 “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鉴赏小说更应探测到精神层面的是非曲直,丑美善恶,这样着重点在各个小说中是各不相同的。这涉及到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内容的处理。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中有一篇《儒林外史·匡超人》选文,我们不研究《儒林外史》的结构、人物和描写等方面的成就,集中探讨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讽刺艺术。设置一个问题“举例说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使用了哪些手法?”出于同样的考虑,我们对选修课文《家·祖孙之间》设置的问题是“怎样看待巴金和我国的家族制度”;对选修课文《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设置的拓展引申的问题是“从《呼兰河传》并结合鲁迅的作品探讨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对选修课文《夜·吴老太爷进城》设置的问题是“茅盾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心理描写”;对选修课文《骆驼祥子·高妈》设置的问题是“举例说明老舍小说‘京味’语言的特点”等等。把握重点体现出高中语文选修课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专题课的区别,不贪多求全,不求深刻、繁琐,集中一点,抓住重点,结合实例给同学们获得某个问题的感性认识,积累同学们小说鉴赏的感性经验。

猜你喜欢
引趣小说学生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赶不走的学生
数学课堂引趣策略初探
试析激情“引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引趣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写话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