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思考
——以四川省财经类高职院校为例

2012-01-29 05:46游秋琳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财经类相关者校企

游秋琳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财经类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思考
——以四川省财经类高职院校为例

游秋琳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结合当前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本文提出了构建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理论思考,在调研基础上,对四川省财经类高职院校牢牢把握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财经类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

财经类高职校企合作现状

相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来说,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更难持久,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难度更大,主要体现在:(1)学校找不准“引企入校,办校进厂”的切入点;(2)学校希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但因为专业限制的原因,真正深度参与的企业并不多;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所面向的均为“岗位点”,不像工科类专业通常面向的是“岗位群”,每个“实习点”接受学生的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更多的单位参与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校企合作实施的难度;(3)有些行业企业校企合作深入难度比较大,比如银行,必须是省一级机构才有权力接受实习生或者招聘人才,支行等基层机构无任何用人权力;(4)企业出于效率、成本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考虑,接受学生实习存在一定困难,在一定程度也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鉴于以上原因,目前校企合作主要局限于毕业生供求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等方面,合作内容还属于人力资源方面浅层次的初级阶段以及刚刚开始的深化阶段,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双方的教学链、利益链未能有效连接。

财经类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抓住发展机遇,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和空间

教育部最近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指明了发展方向。财经类高职院校应立足本地,紧跟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瞄准大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四川省财经类高职院校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在成渝经济区域规划以及天府新区建设中,为企业经营管理、产品升级、项目投资以及商务咨询等提供服务。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一枢纽”,指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三中心”,指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四基地”,指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这些规划为四川省财经类高职院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各个学校要以本校特色专业为基础,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紧紧抓住加快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着力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机遇,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拓展校企合作空间。

(二)关注利益相关者,找到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突破口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一个组织获得长期生存和繁荣的最好途径是考虑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满足他们的需求。从广义上划分,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因此,关注利益相关者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突破口,应找到相关利益的共同点,优化整体结构,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最终将共同的教学链、利益链有效地连接起来,努力实现双赢或多赢。

政府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指导意见》强调:省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统筹,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行职责,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协作和优质资源共享。政府的主导作用表明,在社会需求导向原则下,办学目标应服务于政府目标。政府应对校企合作予以规范、引导和监督;规划合作方向,搭建合作平台,监督合作落实,评价合作成效;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快《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和《校企合作法》的出台,适当进行政策倾斜,如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取得实质效果的企业制定贷款、投资、减免税收、退税等优惠政策,学生带薪实习,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补偿等等。当然,高职院校不仅要获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财政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提高自身的贡献率。

行业方面职业教育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是与行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行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和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促使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国家赋予了行业更多的职业教育指导权限。学校要通过实施“参与制”,鼓励学有所长、业有所精的教师到各类行业协会锻炼、任职,进行高位嫁接和高端交流;学校要尽可能争取行业支持,通过行业引导,拉动一批企业,带来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乘数效应。

企业方面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企业只有直接参与职业教育,与学校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共同研发课程,将企业实践条件提供给学校,才能培养出为自身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提高现有员工的工作能力。当然,国家应当允许和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获得利润。如企业委托高职院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开发费用,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等。企业也可以组织优秀人才定期到校任教,同时,利用高职院校师资优势对其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优先从学校获得优秀毕业生、优先获得科技成果转让权等,在长期合作中扩大企业及品牌宣传。

学校方面学校要强化市场意识,在为企业服务中,构建校企合作的基础。学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找准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准确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保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对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际上,学校主动为企业服务,作为一种反馈,企业也会主动与学校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只有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才能充分、有效地整合行业企业的各种资源,完善教育教学条件,推动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创新;只有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才能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情况,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设置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促进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财经类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

四川省内主体专业是财经大类的高职院校约占全省高职的60%以上。四川省财经类高职院校要实现深层次校企合作目标,就必须结合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目标,牢牢把握四川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紧盯财经行业动态,主动贴近行业企业需求,积极搭建平台,力促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四川财经职业教育联盟的组建

2011年6月,由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牵头、经四川省财政厅批准成立了四川财经职业教育联盟。四川省内有关政府机构、科研部门、4个省级财经类行业协会、42家校企合作单位、9所省内职业院校,以联盟身份联合开展校企合作,拓展合作企业,深化合作方式,增进互信,争取双赢。

联盟制定了《四川财经职业教育联盟章程》,明确联盟成员的义务与责任,在深刻理解学习《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四川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我国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联盟成员以联合办学、产教合作、订单培养、职业培训、师资交流、学生成才立交桥为纽带,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满足四川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财经人才的需求,实现“政、行、校、企”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并定期召开联盟成员会议,研究解决合作中的具体问题。

(二)建立多元化校企文化融合机制,强化职业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不同的组织形态和文化特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的先决条件,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发展方向。财经类高职院校应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校企合作的深入也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目前,四川省共有207家世界500强企业,有10家本土企业已进入了全国500强行列。为突出行业特色,学校要引入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职业习惯、职业岗位情感与职业道德,将企业文化、生产情境直接嵌入校园,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隐形力量,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提前融入企业氛围,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和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通过四川财经职业教育联盟搭建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平台,开展学生在校园就能感受企业文化熏陶的活动,如设立“企业文化走廊”、“优秀校友风采展”、“企业专家进校园”等,以身边的事例为学生说法,为其实现角色转换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共同育人的财经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利益机制

四川财经职业教育联盟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联盟除了落实中央、地方关于鼓励利益相关者在校企合作中所应享受的优惠政策外,还出台相应产业规划、就业优惠、激励政策等相关措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优良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促进利益相关者与学校紧密合作。财经职教联盟履行合作章程,统筹利益相关者资源,“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通过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继续教育和师资场所、技术开发成果优先转让、资源共享、输送人才等,实现财经职教联盟为行业企业服务;政府与行业企业参加论证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等,校企双方可实现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学生就业等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四)建立校企合作以人为本评价机制

对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评价有“软”指标,包括培养人才的质量、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以及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也有“硬”指标,如财经职教联盟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项目合作情况,包括学校为企业提供了多少设备、项目、技术及师资、提供了多少优秀毕业生以及多少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机会;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多少实习实训或就业机会、为教师提供了多少实践机会、开展校企合作以来企业产值及利润如何等。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才能检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成效。应该说,这个评价机制是从关注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将共同利益纳入校企合作的视野,通过校企合作信息反馈系统这个平台为校企合作共赢或多赢确定最佳的结合点。同时,还可以对财经职教联盟的指导思想、条件、制度、参与度、内容、形式、管理水平、工学结合效果以及合作特色等方面进行分项分类综合分析评价检查,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统计和分析,查找问题根源,寻求解决办法,促进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展,构建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美)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温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兰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研究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永莲,陈斌,杨小燕,邓玲.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与培养[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book=4,ebook=13

G718

A

1672-5727(2012)02-0004-02

游秋琳(1964—),女,四川成都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财经类相关者校企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融合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