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培养”若干问题研究*

2012-01-29 05:46朱方来张亚琛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订单式高职企业

邱 浩 朱方来 张亚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55)

关于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培养”若干问题研究*

邱 浩 朱方来 张亚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55)

通过“订单式培养”的实践体会,本文深入研究了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订单式培养”的途径,分析了“订单式培养”的几个实施环节和敏感问题,旨在进一步提高“订单式培养”的质量,夯实“订单式培养”的内涵。

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实施

“订单式培养”是指教学部门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受招生计划和高考录取原则的控制,高职高专院校“订单式培养”一般是企业在二年级学生中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学员,学生完成校企双方议定的学业内容,毕业后由企业正式录用。“订单式培养”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

我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在2006级学生第五学期与深圳航盛移动视讯有限公司进行“订单式培养”,成立了以该企业名称命名的班级。该班级共43人,培训3个月,课程全部来自企业,授课教师全部来自企业。班级学员全部顶岗实习,学生综合素质受到企业好评,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订单式培养”班级运作过程中,也克服了较多的困难,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受到很大的启发。笔者拟从实际出发,针对市场经济中人才需求变化迅速的新形势,提出“短平快”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对几个关键环节进行分析,针对项目运作中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改进性建议。

“订单式培养”几个关键环节的探索与分析

(一)“订单式培养”企业的选择

实施“订单式培养”在坚持满足企业需要、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订单式培养”企业是合作成功的关键。以前这种培养方式适合有较大规模的企业,而对于规模中等或较小的企业而言,不太适合运用“订单式培养”方式。

我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选择的合作企业是一家中型企业——深圳航盛移动视讯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自公司成立以来,与我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一直保持着联系,并成为专业的实习基地。2009年上半年,公司业务量激增,急需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企业与我院联系后,双方商定,2009年下半年,在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内选拔学生,开设“航盛班”。

大规模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业务量发展比较均衡,人才需求和来源也相对稳定。因此,新专业与此类企业擦出“火花”比较困难。目前,深圳市不少中小型企业发展迅猛,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比较迫切。与此类企业加强沟通,有利于新形势下“订单式培养”的促成,更加贴合双方利益的需求。

(二)“订单式培养”时间的选择

深圳市不少中小企业的业务呈现这样一种特点:任务急,订单大,非周期性。这就给企业的“订单式培养”选择出了难题。如果在二年级学生中进行“订单式培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校方进行教学内容的修改,当来年订单减少时,必然会对下一届学生的“订单式培养”产生消极影响,企业投入损失势必较大。

鉴于此,深圳航盛移动视讯有限公司与我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开展了“短平快”的“订单式培养”合作。即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在三年级学生的第一学期初选拔学生,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订单式培养”,学期末即进入公司实习。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三年级学生第一学期末也是要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这样的时间安排,仅仅4个月的时间,既满足了企业订单的需求,对“航盛班”的学生进行了公司专业技能培训,又使专业教学计划保持了最大限度的稳定,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三)教学组织的创新

“订单式培养”打破了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课程设置以及任课教师都要有一个较大的改变。

教学时间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教学计划已经预置,更改教学计划难度较大,因此,无法单列教学计划,这就意味着“订单式培养”必须放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外进行。与企业商讨之后,“航盛班”培训时间放在周末进行。

教师安排 “订单式培养”教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提高“订单式培养”的质量,关键也在教师。由于是初次合作,为了满足企业实际需要,本次“订单式培养”的教师全部来自企业。鉴于企业正常的作息制度,企业教师也不适合脱产教学,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此次“订单式培养”必须放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外进行。同时,为了增强本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更贴合企业实际,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激励教师参加本次培养全过程。这样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也是高职高专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学内容 “订单式培养”的教学内容必须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同时注重“宽”能力培养。“航盛班”的教学内容经过企业与汽电专业的讨论,决定以企业为主,教学内容突出三大能力和一个素质的训练,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中,基本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人处事和待人接物的能力;专业能力包括交流与合作能力、公关与社交能力、管理与协调能力等,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勇于创业的精神;职业能力包括GPS安装技巧、系统平台运用、生产质量检测、商务谈判技巧、招投标文件和合同等文书写作、商务礼仪等;综合素质包括人文、政策、法规、职业修养、行为准则、团队合作、诚实守信以及心理承受等。

教学测评 “订单式培养”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测评也是一个新问题。校企联合办班的学生管理与考核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同负责。教学测评分为评教和评学两个方面。评教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为期4个月的培训结束后,由学生负责给每个企业教师打分,对其授课内容、态度和水平给予综合评价。参加培训的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与负责“航盛班”的企业领导沟通,对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内容进行商讨和改进,为进一步合作做好准备。评学主要是学生质量评价,评价有一个综合指标,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打分,内容包括纪律教育、专业教育、岗位规程、职业道德教育及企业规章制度教育等。“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并非高枕无忧,培训结束后,质量评价达不到校企双方规定标准的学生将被淘汰。

学生管理 对“航盛班”学员的管理执行企业管理制度,学生上课累计迟到3次或无故旷课 2次,取消“航盛班”学员资格。有了这样的严格规定,学生比较珍惜这样的培训和实习、就业机会,几乎没有学生因为纪律问题而被清除出 “航盛班”。

“订单式培养”中几个敏感问题

实际上很多国家都有类似 “订单式培养”的模式,像德国的“双元制”、北美的CB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这些成熟的高级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都各有其特点。笔者所涉及的“订单式培养”在理论上尚不及上述国家成熟,在实践中也还有许多环节有待完善。就本项目运作的过程看,笔者认为,应提高认识,处理好以下几个敏感问题。

(一)全人教育与岗位技能培养的关系问题

按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说法,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应只为学生提供谋生技能,而是要学生好好研究学问,在各方面完善自己,他提倡的“全人教育”理念,为我国多数高校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这就需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定位问题,需要进一步理清高职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对目前企业用人机制和学生就业现状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只是迎合某些企业的需要而改变课程设置,并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必然缺少后劲。所以,应处理好培养学生技能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

“航盛班”应该说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其一,“航盛班”并没有改变学校教学计划,原教学计划中技能和素质的双重培养继续得以体现。其二,“航盛班”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企业实际案例的讲授,更多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岗位技能培养与适应岗位群的关系问题

就高职教育的目的而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为了传授知识,而知识应当付诸实践,即学以致用。在“订单式培养”中,企业往往注重现岗即用,与学校教育目标产生矛盾。现岗即用的培养方法会导致人才能力单一,学生离开对口企业和岗位就很难生存,这种培养方式只照顾了企业的眼前效益,对学生的发展和企业发展后劲都是不利的。如果高校只是针对某一企业的具体岗位培养人才,学生走出校门恐怕只能进入这个企业从事某一岗位的工作。现在的企业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一个企业毕竟由多工种、多岗位组成,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又要注重企业岗位群,以适应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

“航盛班”的课程设置较好地体现了“宽”能力的培养,内容涵盖了技术、商务、市场和礼仪等各个方面。学生培训结束后,可根据各自的特长,从容选择感兴趣的岗位,同时,也可根据企业需要做一名“多面手”,即使“跳槽”去了其他相关公司,也能适应现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三)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问题

“航盛班”的学员在选拔入班的时候,就与企业签订了协议:学员培训结束经考核通过,必须在航盛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习,实习结束后,公司优先与表现良好的学生签订劳动合同。

经过3个月的实习后,留在航盛公司继续工作的学生只占实习生总数的三分之一,除了公司主动提出与其解约的个别学生外,其余学生都是主动离开的。企业和学校的“订单式培养”投入产出比较低,直接影响了后续合作的开展。经过调研,学生离开的原因是认为企业沉淀不够,对自己的发展不利。

笔者认为,问题还是主要出在学生方面。初出茅庐,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对自己定位不清晰,自身期望值过高,导致眼高手低而不适应企业的氛围。

但是,对于刚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是否应找出一些方法或制定出政策以应对上述问题呢?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员工尤其是新入职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对于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员工只有认同了企业文化,才会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传统意义上的“订单式培养”,是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为特定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在学生工作中,可以通过与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企业选拔、培养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从而降低企业员工尤其是新员工的离职率,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航盛公司是一个新成立不久的公司,特别是近几年业务发展迅猛,精力更是主要集中在公司效益的提高上,因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和提炼。对新入职的大学生而言,来到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除了正常工作以外,公司应该在生活、福利、额外培训、工会活动等方面增加大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加速大学生心智的成熟,使其认同企业的文化和使命,增加荣誉感和自豪感。

我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创新性地与深圳航盛移动视讯有限公司进行的短期的“订单式培养”合作,在没有改变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学院在教学、师资、学生管理诸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建立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院逐步从普遍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学历,轻能力的“闭门造车”式育人框架中解脱出来,与企业及市场需求挂钩,进一步调动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开展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尽管“订单式培养”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人才需求变化较快的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在今后的实施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但只要不断总结经验,剖析出现的新问题,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就一定能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雷玉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运作程序及其实现条件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3):73-77.

[2]曹光辉.完善订单式培养 拓展产学研途径[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

[3]张涛,谢璐.“订单式”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张利,耿晔.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G712

A

1672-5727(2012)02-0027-02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学士制度与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课题批准号:BIA090053)资助

邱浩(1976—),男,江苏扬州人,博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电器产品的开发和故障诊断、电动汽车技术及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

猜你喜欢
订单式高职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订单式”培养绩效评价的构建及改进研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