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高职光伏专业建设研究*

2012-01-29 05:46王永张渊刘浩程超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发电校企实训

王永张渊刘浩程超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长三角地区高职光伏专业建设研究*

王永张渊刘浩程超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高职层次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建设主要从光伏人才的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训及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应明确光伏专业高技能型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构建“新四块”课程体系,与企业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建立“基础训练、仿真训练、实践训练”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并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

长三角地区;高职;光伏专业建设;校企合作

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替代方式,近十年在我国发展十分迅猛。2002年,国家计委启动“西部省区无电乡通电计划”,该项目大大刺激了光伏工业,国内建起了几条太阳电池组件生产线,2003~2005年,由于欧洲光伏市场主要是德国市场的拉动,中国的光伏生产能力迅速增长。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和“十一五”规划及“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逐渐兴起,江苏省内涌现了无锡尚德、南京中电光伏和常州天合等一大批优秀的光伏企业,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发展,硅材料——光伏电池及组件——光伏系统的光伏发电产业链正在形成。

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光伏人才的数量、层次及综合素质落后于产业发展需要的问题凸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人才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导致产业快速增长带来的人才需求与目前人才数量较少的状况不相适应;(2)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专业人才相当缺乏,据调查,光伏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占企业人数的一半以上;(3)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需要创新,以有助于校企资源互补、师资共享,知识技能紧跟产业发展,培养企业相关岗位急需的人才;(4)产业急需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涉及光学、机械、电子及材料等多个学科,同时要求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

目前,江苏和江西是光伏产业较集中的省份,当地个别高职院校开设了光伏相关专业,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尚德学院和江西新余高等专科学校太阳能科学与工程系均开设了光伏电池相关专业,但远远满足不了当地产业经济的需求。笔者拟结合我院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建设,从光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训及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论述。

人才培养方向及培养方案

采用深入企业、会议交流、电话调研及网络调研等形式,对“长三角”地区特别是苏南光伏企业进行调研,明确了适合高职层次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的岗位设置情况。主要岗位有:光伏电池片制造、光伏电池组件制造、设备操作及维护、光伏系统设计及施工、光伏产品技术服务及营销等。

根据上述岗位需求情况以及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同时,为使专业方向的设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确定了我院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的,在光伏领域从事光伏电池制造及测试、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及施工、产品销售及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太阳能光伏行业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光伏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多晶硅薄膜电池的制造及测试、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及施工、光伏系统的维护和维修以及光伏产品营销和产品技术服务等工作。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面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依据学院“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主体模式,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构建了包括“职业素质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个性拓展课程”的“新四块”课程体系,“职业素质课程”主要提供学生发展的文化基础和通用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敬业等基本素质;“岗位能力课程”面向学生的第一岗位,以实际应用为主,与就业岗位相对应;“专业知识课程”面向学生的第二岗位,以工作领域必需的知识为主线,有助于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岗位迁移;“个性拓展课程”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体现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兴趣。

校企深度合作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具备复合知识结构的,能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具有较高层次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必须向纵深化发展,在师资、课程、实训基地、培训、科研等方面全面合作。为了提高专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能力,我院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积极同中电光伏等企业加强联系,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了校企深度合作平台。

混编师资队伍的建设 校企双方互派技术人员和教师组建 “混编师资团队”,共同承担学历教育和员工培训,通过专兼职教师的融合互补,形成专任教师实践能力持续提升的机制,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企业指派专业技术骨干承担部分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课程以及在企业实训基地内进行的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学校授课教师参与合作企业生产实际锻炼,积累企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光伏组件的制造、光伏系统的设计及施工等方面课程的需求。校内实训基地力求达到实训生产模拟训练的要求,同时,又可让学生从原理上理解所学知识。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建立,探索“厂中校”校外实训模式,顶岗实训的教学工作由企业技术工程师承担。校外实训基地要覆盖光伏专业主要岗位,并制定完整的校外实训规范方法,对校外实训给予保障。同时,建立综合评价系统,以保障在“厂中校”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学服务和技术服务的质量真正落到实处。

课程及资源库建设 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的课程主要依据企业岗位的知识需求开设,广泛征求了多个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核心岗位课程借鉴了员工岗位能力培训课程成熟的开发经验,嵌入企业培训的内容和实施方法,紧贴岗位需求,融入了企业培训的要素,使其能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在课程的基础上,建设了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型网络教学资源库,以加强网络教学课件、网络虚拟实训、虚拟实验、工程实践录像片、网络自测题库等方面的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专业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

实践教学创新

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构建了“基础训练、仿真训练、实践训练”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基础训练主要通过电工基础、光伏技术概论、光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仿真训练主要通过光伏发电系统课程设计、PV组件制造实训、光伏发电系统工程设计等课程,以集中实训或课程设计的形式进行,课程内容仿真实际工作情境,使学生得到类似于工作岗位的技能和岗位能力训练;实践训练主要通过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得到实际能力训练。

仿真训练的课程设计环节采用基本知识技能学习、学生分组设计、实践实现等方法,基本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占用课程设计时间较少,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课程设计必备的基础知识、设计的一般原则流程及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操作方法等。学生分组设计是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使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自身创造性的过程。实践实现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物理实现,检验自己的设计,在此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并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仿真训练的实训环节采用工作情境教学、模拟实训等形式。工作情境教学就是利用校内的实训工厂,将工厂的生产实际环境引入教学中,采取以实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一般实训项目模拟企业实际的生产工序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就是工厂的员工并要实际动手生产,教师则充当企业工程师的角色,担任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使学生在专业实习和实训中得到更好的锻炼,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模拟实训综合运用多媒体与模拟仿真方案,结合现有实验实训条件,建立贴近工厂生产实际的模拟实训系统,以避免采用昂贵设备,使教学与科技发展同步,解决学生实训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竞争力。

培训及技术服务

高职院校除了进行学历教育以外,开展各类培训及技术服务也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在建设过程中,要努力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依托目前的校企合作及区域优势,充分利用自身优质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对光伏企业员工的高技能、新技术培训,同时,面向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要努力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进行合作。要利用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教学资源和教师的专业特长,与企业合作建立光伏发电技术研发平台,联合企业共同申报和建设工程技术中心,开展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工作。

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建设要注重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根据实际岗位情况设置课程,满足学生第一岗位及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要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师资条件、实训基地、课程和资源库等方面得到加强;“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无缝对接”;培训及技术服务工作的开展,要进一步拓展高职教育教学的服务功能,提高专业综合实力。

[1]沈建忠,郑兴国.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重点内容分析[J].职教通讯,2006,(11).

[2]沈建忠,郑兴国.对加快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6).

[3]廖卫兵,罗双根.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太阳能光伏专业建设[J].新余高专学报,2008,13(3).

[4]秦学礼,杨儒亮,严志嘉.论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5]岑仲迪,奚李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9,25(3).

G712

A

1672-5727(2012)02-0031-02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重点课题《面向长三角地区光伏产业的高职人才培养的探索》(课题编号:2010A-JY004)

王永(1975—),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发电校企实训
“发电”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柠檬亦能发电?
含风光发电的互联电力系统自动发电控制论述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