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状窦前1/3侵袭性脑膜瘤手术切除1例

2012-01-29 07:31樊连国海龙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3期
关键词:脑膜瘤硬膜颅骨

樊连国 海龙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8岁,左额部肿物1年,伴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入院前出现口角、面部抽搐。查体: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肿瘤位于左额部,明显隆起,如寿星,质硬,固定,四肢无麻木,肌力、肌张力正常,强握反射及摸索动作,眼底镜:视盘水肿。头颅正侧位片:左侧额骨见圆形低密度区,大小8.0 cm×8.0 cm,边缘光整;侧位片前额部内外板变薄,边缘模糊,附近软组织呈弧形向前突出,内有条状密度增高影。头颅MRI:左额骨见不规则团块状长T1WⅠ长T2WⅠ信号,T2FLAIR高信号,边界较清晰锐利,内部见小片状低信号,外缘隆起,向内压迫左额叶,局部中线结构略右移。病灶与额叶间界限模糊,左额叶变形并可见长T1WⅠ长T2WⅠ局限性脑组织水肿。手术过程:左额冠状皮瓣,过中线4 cm,翻开皮瓣,颞肌瓣翻向颅底,围绕肿瘤钻孔,环行咬开,扩大,涂骨蜡,额窦开放,黏膜电凝,骨蜡封闭。见肿瘤,质脆、鱼肉状,左额骨侵蚀穿透,颅内外沟通,硬膜破坏。结扎脑膜中动脉,肿瘤外1 cm剪开硬膜,显微镜下分离肿瘤,大脑前动脉分支供血,电凝。以矢状窦为蒂,轻轻翻动肿瘤,直到肿瘤完全翻出,矢状窦前1/3完全栓塞,并侵至右侧,结扎、离断矢状窦,连同受侵的大脑镰一并切除。彻底止血,人工脑膜修补硬膜,逐层缝合。二期颅骨成形。术后病理回报:瘤内含有丰富的血管、血窦,血管外壁及间质中的蛛网膜上皮细胞呈条索状排列,胶原纤维少,血管内皮细胞多,血管周围可见类似血管内皮的多角形细胞。病理诊断:血管型脑膜瘤。随访5年无复发。

2 讨论

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3%~19%,来源于蛛网膜绒毛细胞,与硬脑膜关系密切,常见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蝶骨嵴及嗅沟;其次是中颅凹、鞍结节、桥小脑角、小脑幕及斜坡等部位。肿瘤多为良性,生长缓慢,有完整包膜[1]。

侵袭性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侵袭性主要是指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浸润、破坏与取代。5% ~20%的良性脑膜瘤全切除后仍然复发,其侵袭性生长被认为是复发的主要因素。侵袭性脑膜瘤是指向邻近的硬脑膜、静脉窦、脑组织、颅骨及其他组织浸润生长的良性肿瘤。该病例符合侵袭性脑膜瘤特征,以头痛、抽搐、局部肿块等局部结构侵蚀性症状为常见临床症状、体征,由肿瘤侵蚀硬膜、脑皮层、颅骨引起[2]。脑膜尾征,无白环征或黑环征,瘤周水肿,侵犯静脉窦,肿瘤不规则性生长。治疗成功关键:(1)术前充分备血,术中减少出血,骨蜡封堵板障,结扎颅内外供血血管。(2)显微镜下操作,手术显微镜下分离肿瘤,使操作更细致,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脑组织及重要神经血管。(3)对受肿瘤侵蚀的组织包括硬脑膜及颅骨一并切除,以防术后复发。矢状窦前1/3闭塞可切除,肿瘤位于中后1/3者,如造影证实矢状窦已闭塞者,可连同肿瘤切除;如矢状窦尚通畅,可以切除一侧矢状窦壁后修补,也可用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吻合替代。残存在矢状窦壁上的肿瘤可盐水冲洗降温下电灼。(4)按照Simpson标准,争取Ⅰ级切除[3]。

虽然大多数脑膜瘤属于良性,但由于手术存在一定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所以应慎重选择手术适应证,对于大脑凸面、嗅沟、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和一些天幕、颅后凹脑膜瘤,力争全切肿瘤;而对于蝶骨嵴内1/3脑膜瘤、斜坡脑膜瘤、扁平脑膜瘤、海绵窦内脑膜瘤,有时为减少损伤不行肿瘤全切[4]。

[1]牛树江,常成岳,刘玉光.侵袭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7):685 -688.

[2]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95-597.

[3]赵继宗.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5-402.

[4]史玉泉,刘承基.神经外科手术图解[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4-109.

猜你喜欢
脑膜瘤硬膜颅骨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如何治疗脑膜瘤?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颅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非典型性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More gum disease today than 2,000 years ago
探讨外伤性颅骨缺损行颅骨修补术14例的护理体会
腰-硬膜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可行性及优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