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中相关的概念和问题

2012-02-27 09:12张凯
艺术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美术鉴赏概念问题

张凯

摘要:美术鉴赏作为复杂的审美活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对其提出相应要求。学生需要理解美术鉴赏相关的概念和问题,把握其内涵。本文以聚类比较的方法,阐述美术鉴赏中相关概念和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美术鉴赏;概念;问题

1美术鉴赏相关概念

1.1美术语言、美术形象和艺术意蕴

所谓美术语言,是美术创作中画家进行艺术表现、艺术传达的符号系统,包括形体、明暗、色彩、结构、空间、材质、肌理等基本构成因素及将造型元素有机结合的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基本原理。美术语言承载着美术作品的美术形象和内在意蕴。所谓美术形象,是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具体,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作品中由此个别、具体、完整的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整体的艺术形象。美术形象有具体性、概括性、情感性、思想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美术形象是美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美术存在的生命、灵魂和血肉。[1]所谓艺术意蕴,是通过艺术作品整体的艺术形象显示出的一种内在丰富的含义或意味,灌注于作品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精神,使作品具有不朽艺术魅力。艺术意蕴常常有多义性、模糊性、朦胧性,体现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鉴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2]

1.2再现性、表现性与象征性

美术作品的再现性是指画家以美术的形式(美术的媒介、语言,美术形象的方式、美术作品的载体,美术创作的实践方式)客观真实地再现人类社会现象与本质的各个方面。美术作品再现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本质的概括,不是哲学、科学的抽象,而是艺术的抽象,往往给人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直观呈现,自然地唤起人的艺术想象与联想,内在地概括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美术作品的表现性是指在美术创作和鉴赏中,能视觉感知的美术形象本身的外在形态及美术家动作行为和情绪状态的表层痕迹,具有感性特征。在创作中与画家浅层心理状态和动作行为直接相关,表达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和评价、愿望和情感;在鉴赏中则直接刺激鉴赏者的视觉感官,影响鉴赏者的情绪和知觉感受,往往唤起人的轻松、沉闷、压抑、释放等不同感受。美术作品的象征性是指人通过视觉艺术形象所传达的或者领悟到的形象自身以外的深层含义。它具有理性特征,与人的深层心理活动相关,往往通过联想与理想、愿望、爱憎、崇拜、信仰等深层精神活动相联系。象征性是美术形象或者美术作品的隐形内涵,与表现性相对应。

1.3节奏、韵律与旋律

节奏,源于音乐术语,在美术作品中是指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产生的运动感,包括形的大与小、流畅与顿挫、疏于密;色的纯与灰、浓与淡、深与浅;空间的扩展与停顿、通透与遮挡;表面肌理的光滑和粗糙、硬与软等视觉感受的对比和变化。韵律,源于诗词术语,在美术作品中是指美术的构成元素重复而产生单元的相似性或间距的规律性,以及节奏的合逻辑性,使一系列大体上并不连贯的感受规律化。旋律,源于音乐术语,在美术作品中一是指形和色在对比变化节奏上排列和有形色含义的连续,彼此形成明确的联系,并形成美学意义上的整体;另是指通过系统的艺术构思而形成若干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即美术作品的主旋律。

1.4表象、具象与抽象

与哲学概念不同,美术作品的表象是艺术图形或造型所显现出的客观事物的表征印象,是保持在美术家记忆中客观事物的形象。以表象为基础,进一步加工组成的形象系统,对客观事物具有超前反应,从而构成美术形象的典型性。在美术创作中,由于画家情绪和行为原因,会在作品表面留下情感、情绪和动作状态的痕迹,形成作品的表象差异,带有强烈表现性特征。与哲学概念不同,美术作品的具象是艺术图形或造型与客观世界中已经具有概念定义的客观形象的相似性,即可读和可辨认性。具象是既丰富多彩又高度凝缩的形象。从心理学讲,画家创作过程就是具象运动过程。除完全不具备可辨认性的抽象造型,其它造型都有具象成分。具象不是抽象思维的起点,而是抽象思维作用下,选取、综合表象的结果。与哲学概念不同,美术作品的抽象一是指艺术图形或造型与客观世界中已经具有了概念定义的物质形象的非相似性,即非可读和非辨认性;另是指艺术家运用理性思维方法,对无序视觉形象进行归纳、概括和整理,使其变得有序和个性清晰的过程。

1.5潜意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潜意识是潜藏在一般意识下的一股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一种与理性相对存在的本能,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动力。在美术创作和鉴赏中潜意识表现为一种艺术潜像,在无意识联想作用下,人的大脑中形成不很清晰的潜在图形、图像或场景,构成了画家和鉴赏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性心理活动环节,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感性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直接感觉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由于感情因素与认识层次的制约,以及环境因素与判断性的再影响,感性思维在应对事物发生及对事物认识上存在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在美术创作和鉴赏中,画者和鉴赏者对所创造的视觉形象进行感性思考,从而引发情感、情绪和动作等感性行为的结果,但两者感性思考的方式和内容不同。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們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美术形象的形式构成严密的造型逻辑性特征,仅靠浅层心理的感性活动无法顺利完成视觉造型和再创造的逻辑过程。在美术创作和鉴赏中,画家和鉴赏者对客观自然存在形式进行归纳和概括、抽象和加工,是美术作品内在造型形式构成的逻辑要求。画家在美术形象创作中离不开对作品整体形式构成和作品预期效果估计的理性思考,而鉴赏者对不断创新的美术作品的理性思考则是理性思维的归宿。造型的理性思维往往与作品的象征性意味相联系。

2美术鉴赏相关问题

2.1浅层心理与深层心理

浅层心理是在美术创作和鉴赏中,与视觉、情绪、动作行为相关的心理活动。画家在作品上留下的可以看出情绪和行为状态的痕迹(造型的随意性和轮廓的扩散效果、笔触的谨慎或豪放、色彩的习惯和随意性应用等可以直观的情绪表象)都属于浅层心理活动结果。深层心理是在美术创作和鉴赏中,与知觉以后和判断、联想、参悟、信仰等相关的心理活动。画家对作品整体表达意图的把握、造型逻辑关系构成的安排(不管作者构图过程中这种把握和安排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属于深层心理活动结果。

2.2文化差异与历史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东西方各具独特造型艺术理念,并且据此选择各自的造型材料和工具,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在美术鉴赏中,对作品文化背景的了解是真正解读其形式和风格的钥匙。不同文化的不同艺术理念,是人类智慧模式高端的对应和互补。世界文化的多样和差异,成就人类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和光辉灿烂。

造型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演变具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和差异,这与整个人类对自然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人类对客观和主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人们对艺术形式的认识也不断发展。艺术形式的演变和发展与人类认识自然的规律有所不同,不具有低级向高级过渡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61164.htm.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7.

[3]贾濯非,周立名.美术鉴赏[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4]张道一.美术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叶经文.美术鉴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美术鉴赏概念问题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