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及策略探究

2012-03-22 06:09浙江省宁波鄞州区姜山中学315191黄爱萍
地理教学 2012年21期
关键词:课题探究思维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姜山中学 ( 315191 ) 黄爱萍

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及策略探究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姜山中学 ( 315191 ) 黄爱萍

一、高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一种高效高质量的学习,是小组成员发挥集体智慧,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知识探究氛围;设计的问题具有更多的互动性和层次性,多结合实际,注重知识的生成。如结合“澳大利亚”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笔者先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设计了如下合作探究的主题,让各小组先开展组内合作学习,然后在课堂上汇报,达到全班共同学习的目的。

通过以上的分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度,生生互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和评价。

二、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常见的低效行为

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热情洋溢的笑脸,这是教师梦寐以求的课堂教学情境。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并考虑该方式是否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能否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换句话说,教师应当避免形式化的、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地理课堂教学更为有效。那么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有哪些行为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重形式轻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体现课改理念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渐渐被广大师生接受,但是个别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一碰到问题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根本不去考虑该教学内容有没有讨论的价值,有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有些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缺乏挑战性、开放性和梯度性,课堂上出现了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合作而合作的怪现象,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基础知识上因讨论而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不仅影响了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本堂课探究“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上有何特点?”时,笔者发现学生的反应比较冷谈,没有合作学习的热情。课后反思其原因,是因为这两个问题难度上不具备挑战性,学生独立思考即可回答,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

(二)重分组轻分工

课堂上经常会有教师精心分组后一声令下,顿时讨论声音充满整个课堂,每个人都在说话,搞不清谁在发言,谁在记录,谁在听。当教师要小组成员发表讨论结果时,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即便有学生发言,发表的是个人见解而非小组讨论结果。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组内分工不到位,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团队观念缺乏。

(三)重表象轻管理

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沉醉于“热闹”的讨论场面,既没参与到学生讨论活动中去,也没在学生思维碰撞时予以适当的点拨引导。有些教师看重讨论结果,忽视讨论过程;有些看重学生活动表象,忽视教师管理。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无序状态,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完成,课堂效率大为下降。

(四)重结果轻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往往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梯度性,容易产生思维碰撞,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此时科学合理的评价能起到促成学生知识生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积极作用。但是,一些教师只重视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忽视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重视对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进行评价,忽视对生成性问题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

三、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一)精心选择合作课题

合作学习并不是对解决所有地理问题都有积极作用,采取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某项学习任务需要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或者多人合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课题,并将之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使每个小组的研究任务清晰明确,合作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流于形式。问题的设计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梯度性。如本堂课第二和第三个主题的探究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与同伴交流辩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所以教师应该设计具有梯度性的合作课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如通过对第一个课题的探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征。第二个课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刚刚所学到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判断和分析,锻炼其知识迁移能力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第三个课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种具有梯度性的合作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锻炼其思维深度,提高课堂效率。

(二)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合作学习小组绝不是任意几个同学的简单组合,一个优秀的合作小组应该具有“协调、融洽、互补、合作”的品质。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每组由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成员间可以实现互补,合作才能水到渠成,这样的分组学习才有更好的效果。组与组之间总体水平应相当,才能实现组间的互动竞争。组员人数以4~6人为宜,如果是课堂内合作学习,在目前传统教室布置形势下,座位相邻的前后4~6个人合作讨论比较方便,亲和力较强。如果是地理实验或野外调查实践等,因分工任务不同,人数可适当增加。

小组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每位学生都应该被指定担任一种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观察员和操作员等,角色应轮流担任,经过长期的合作、摸索、磨合,形成一个优秀的团队。本堂课,笔者采取了4~6人合作小组,并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学习记录表。

(三)贴近学生精心管理

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在各小组之间走动,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并做到以下几个关注:①关注各小组有否明确的分工,小组成员有否独立思考,有否都参与了讨论,参与状态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小组成员有否专注倾听其他组员的见解,各成员之间有否互助合作意识。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大胆尝试实践;鼓励学生学习倾听别人的见解,接纳不同的看法,帮助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②关注学生对课题的探究过程。当学生思考探究某一问题遇到困惑时,教师应适当加以点拨引导。③关注低效或无效的学习行为。有些学生在活动中会讨论一些与课题无关的内容,甚至出现闲聊的情况。野外实践活动中,也会出现与探究课题无关的行为。对此,教师应加以制止和引导。④关注学习进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度是否与预设的教学进度相吻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本堂课笔者发现学生完成第一个课题的探究比预设时间要少,因此提前引导学生进入对第二个课题的讨论。相比前者,后者“澳大利亚哪个区域羊多”的讨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组与组之间的看法有很大的分歧,讨论非常激烈。笔者延长了该课题的学习时间,以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分析表达能力的锻炼。

(四)及时反馈多元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诊断教学效果、予以学生知识、激发学生兴趣、调整教学行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好的教学评价是多元化的,既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又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既重视对教师预先设计问题的评价,又重视对生成性问题的评价;既重视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也不忽视对组内个体的评价。

本堂课笔者让学生先进行“自评”和“组内互评”,然后进行“小组互评”,最后教师评价。教师在对各小组和学生做出评价时,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努力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不断总结,使这种学习方式更成熟更完美。

猜你喜欢
课题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