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应走向理性的回归

2012-04-01 09:35赵坤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八股文共性文体

赵坤

中学作文教学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作文教学的改革如雨后春笋正在蓬勃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在挖掘学生的潜力、尊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在实际的操作和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一味地求“新”,课堂“作秀”让人啼笑皆非。一节作文课下来学生不知学什么,该怎么学了;教师也不知作文课该怎么教了,导致“四不像”作文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作文教学在“探索”和“改进”的路上应走向理性的回归。

写作内容、文体特点、写作思路等是一堂作文课教师不应忽视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遵循写作规律找到一定的写作方法;并不是像有的教师那样,除了课堂教学的“热闹”外,一节课教学根本没有实际内容,导致学生作文出现了新的“八股调”。

一、“八股文”的来源及理论总结

最初的“八股文”是指中国明、清封建皇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这四个段落中,又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这是一种形式固定僵化、内容空泛、束缚人的思想的写作样式。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延安作过一次题为“反对党八股”的演讲,文中历数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其内容也是批判当时的“报纸、杂志、书籍上的文字及党和政府机关的文件”“在语言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能容忍的混乱状况”,如生造词语、文理不通、空话连篇、缺乏条理等,这些也是属于恶劣文风的内容。

叶圣陶先生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谈到八股文时也这样指出:

八股文……总之,要你像模像样说一番话,实际上可不要你说一句自己的真切的话。换句话说,就是要你像模像样说一番空话,说得好,就可以考上,取得功名利禄。从前统治者利用八股文来笼络人,用心的坏处在此,八股精神的要不得也在此。现在不写八股文了,可是有“党八股”,有“洋八股”,这并非指八股文的体裁而言,而是指八股精神而言。凡是空话连篇,不联系实际,不解决问题,虽然不是八股文而继承着八股精神的,就管它叫“八股”。……从前的文章家看不起八股文和“谀墓之文”,就是不赞成说空话说假话,这是很值得赞许的。

即便是在高呼个性和自由的80年代以后的中学生中也有不少人甭管写什么文章,开头总是“夕阳迈着方步从西山上落下,天空惆怅着金色的晚霞,阳光在地上睡觉……”之类的,这难道不算是一种“八股文”?

写作学家仲维刚在《写作知识与实践》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现在,虽然像“东风阵阵凯歌传,祖国大地红烂漫”一类的开场白和结束语不见了,但是用各式各样的套话总起来装璜文章的现象依然存在。不管写什么样的文章,喜好罗列保险的字眼,以求稳妥。例如:开头往往先要戴上这样的帽子:“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的鼓舞下,在××的推动下,在××的亲切关怀下,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结尾常常穿上这样的靴子:“青年朋友们,我们决心……,我们一定……”;在行文之中,又好用“大家一致认识到”,“同志们深深体会到”等弥合、勾连上下文。这种语言写起来是顺手,用起来也方便,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内容,是毫无实际意义的俗套子、老套子。

由此可见,新的“八股调”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要想杜绝这类文风的出现,就得从学生的写作训练抓起,让他们掌握写作文体等相关的基础知识,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写得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所以,忽视写作的文体等相关知识的教学都是失误的。

二、文体是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文体特点是写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在教学指导与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写什么文体的文章,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教师心里必须清楚,否则,一节课“热闹”过后就要求学生去作文,学生写出的文章就难免“四不像”。任何一种文体之所以是该文体而不是别的文体,就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规则。只不过在实际的写作实践中,有的人是潜意识地遵循,有的人是有意识地遵循。但不论怎样,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这条规律,所以才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章。现在的话题作文命题形式所产生的“四不像”作文为什么遭到人们的强烈抨击,就是因为它不符合任何一种文体的基本规则和基本模式。

其次,文体特点具有相对的稳固性和稳定性,对写作有着比较强烈的制约作用。文体特点不仅制约着文章写作中对材料的选择,而且制约着写作的运思方式和文章的结构模式;不仅制约着文章语言的运用,而且制约着文面和行款格式。特别是应用文体的写作,这种制约表现得更为突出而明显。任何一种应用文都有自己特定而相当稳固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结构模式。特别是独特的行款格式,最能直接地表现其文体的特点。作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虽然不如公文那样鲜明突出,但同样也有自己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与规则,要不然就不会有这样的文体分别了。

王强模、袁昌文主编的《文体写作教程》中这样说:“几乎每一种实用文体样式,都有一定的格式,不能违反,不能自出心裁,否则读者就不承认,文章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之所以有这种固定格式,一方面是传统的因袭,另一方面则是约定俗成。不照顾历史状况,突然变成一种新的定法,就‘四不像;不按照人们的习惯要求表达,人们就觉得不是那种‘味儿。”由此可见,文体的特点其实是人们对文章写作的应用和表达规律的科学总结与归纳,是不能违背的,谁违背了就不能顺利地达到写作交际的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文体特点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更应该是文章写作的一种方法。有许多初学写作的人老是纳闷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其实也就是对文体写作方法的呼唤,也就是对文体写作规则的呼唤。我们确实不应该再把提到文体与文体特点看做是一种消极的约束力。

虽然也不能否认文体特点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任何一种文体特点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这种可塑性和变化性也是很有限的,不可能变化得面目全非,变得不像其本来的文体,而仍然应该具备其所属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要求。一个作者写作时只有具备强烈的文体意识,只有严格按照某一种文体的基本要求进行写作,才会写出具有鲜明文体感的文章作品来。

虽然说“文无定法”,但这说的是定体则无,大体则有。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嘛!不能因没有定法而全盘否定“有法”和“大体”。张士廉著《文章写作要略》中有这样的论述:

议论文写作也同样是“体有万殊”,“文无定法”,没有固定不变的写作程式,但也并非是毫无规律可循。“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南齐书·张融传》)。《文心雕龙·通变》中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文章的体裁是有一定的,文章的变化是无穷的——周振甫译)议论文写作也是这里所说的,既有“常体”,而又是“变文之数无方”。学写作,要先求“常”,后求“变”,不识“常体”,就无从“变文”。

这里所说的“常体”“常”就是上述所说的“大体”“规矩”。“学写作,要先求‘常,后求‘变,不识‘常体,就无从‘变文”。其实这就是揭示了作文学习必须遵循文体性规律,按照文体的基本要求来进行写作训练。

三、文体“共性”与“个性”;“有法”与“无法”

现在的教师一听到谈“共性”,就害怕起来,谈到“共性”仿佛就没有了“个性”,以为强调“个性”就是抹杀了“共性”,以为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其实,个性与共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言之,没有世界的,就没有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也就越是民族的。这说的就是个性与共性之间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注重文体与文体特点的教学与方法指导,学生们所写的作文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没有因此而导致学生的作文产生人们观念中所谓的千人一面的结果。

金代批评家王若虚说“定体则无,大体则有”,说明了共性与个性、文体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之间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没有任何规矩的自由同没有任何自由的规矩一样,都是十分荒唐的,令人不可思议的。

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席慕蓉有一首名为《诗的成因》的诗这样写道:

整个上午我都用在/努力调整步伐好进入行列/却并没有人察觉我的加入//整个下午我又要为/寻找原来的自己而走出人群/也没有人在意我的背叛//为了争得那些终必要丢弃的/我付出了/整整的一日啊整整的一生//日落之后 我才开始/不断地回想/回想在所有溪流旁的/淡淡的阳光和/淡淡的花香

这诗里所述的虽然是名为学习写诗的过程:进入行列——走出人群——丢弃、自由创作,实则也是反映出了学习写作文章的一般过程:由学习规则,然后再超越规则,最后再自由地进行创作实践这三步构成的。说明了文体规则是初学写作必须经过的途径,说明了文体性是文章写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之一。只有先遵循这样的规则,才有可能学会写作,然后才能自由地创作。

某先生看了一位学生的作文说:“好,有进步,这才像作文。”过些时候,看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说:“太棒了,已经不像是在写作文了。”有学生问:“老师,‘像作文好,还是‘不像作文好?”先生道:“有的人原来写文章,东拉西扯,词不达意,颠三倒四,杂乱无章。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渐渐摸到了门儿,有了章法,上了轨道,所以说它‘像作文了。就是说,它符合了作文的规范。有的人文章越写越成熟,看上去就和常见的作文不一样:没有常规的套路,不沿袭惯用的话语;或为时而作,或为事而作;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事理的巧思顿悟;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有章法却不死守定法。这时说它‘不像作文,是说它对学校作文规范的超越。从‘不像作文到‘像作文,是进步,再从‘像作文到‘不像作文又是一种飞跃。”

为文当有法,然而并无定法,优秀的作文就在“有法”与“无法”、“像”与“不像”之间。规则有序的钟摆声和紊乱无序的噪声都不是音乐,优美悦耳的旋律总是存在于有序与无序的和谐配置之中。其实真正的写作高手,不是不守规矩,而是对文章写作规矩的领会与运用掌握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达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表面上不守规矩,实际上是规矩已经成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成为了潜意识的东西,已经为之所用,不再成为对他们写作行为的约束。所以,即便是任意挥洒,却也无不合规矩。所谓的“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便是这个道理。看来,“共性”与“个性”、“有法”与“无法”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是学习作文的两个不同而又密切联系的阶段,把它们对立起来,谬之甚也。

总而言之,文体是文章内容和形式的一种审美规范,是文章艺术特征和外在形式的体现;文体特点的制约作用又贯穿写作的全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不能不考虑文体特征,要做到“胸中有文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有文体感的文章。待他们掌握了文章写作的“大体”之后,才会随意挥洒,写出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变体”、“变文”来。所以,作文教学的改革一味求“新”,“新”到课堂只是热闹,这是违背教学规律和改革初衷的。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改进走向理性的回归之路应该值得我们思考。

猜你喜欢
八股文共性文体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共性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猴年贺岁
明清之际顾炎武八股文观新探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八股文进高中教材引热议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