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助教”作文综合实践课题

2012-04-01 09:35曹秀娟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课本课题作文

曹秀娟

训练作文——应用作文,两种不同的课型,学生写作时的心态是不同的。让学生以“用作文”的心态来写作文,就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应用作文的快乐,感受到会写作文是生活的一项本领;而不是完成作业任务,也不是获得考试分数的“无用”活动。“家长——助教”作文综合实践,就是老师开发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写邀请信,请家长来班级给同学上课,家长上课时学生记写上课的内容后向家长汇报学习结果——作文,并写感谢信感谢家长的辛苦劳动与关爱之情——感谢信。同时把家长上课的图片、幻灯片及学生自己的习作等结果汇集一起展出,写展览设计书——说明自己的展览布局设想,写讲解说明书,介绍展出的内容……如此的应用作文系列活动,能考验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的本领。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一系列的作文,写作能力与生活交往能力、组织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在活动中得到同步发展

一、缘何开展作文综合实践课题

专家说,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会写作,就失去了一项生活的本领。专家、老师、家长都深谙写作的重要性,也因此在不同层次上倾注了各自所能及的心力。

课本编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希望通过课文示范引导学生学会写作。老师也在遵循课本的基础上孜孜不倦地走着写作教学之路;家长就更是心急火燎,总是走在老师、教材前面,让孩子进入培训班进行专项训练。如此尽力与用心,可是我们实际的情形怎么样呢?大部分的学生提起作文就头大,宁可多读40分钟的书,也不愿写4分钟的文。专家、老师、家长都进入了 “生产队” 勤种薄收的耕作时代。

为什么我们付出巨大的心力耕耘而收获却如此微薄呢?原因可能很多,我想“训练”一定是一个致命的因素。作文本来是在生活中“用”的,可是,我们却一脚蹬开了“用”的目的,双手抱回了“练”的形式。作文本来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通过写作可以解决很多生活实际问题,却由于长期进行的作文训练,使得写作从大生活中的应用窄化到小课堂里的练习,成为一项可以通过假想来完成的活动。作文进入“训练”的怪圈,就从生活中剥离出来,它的作用就只剩下完成作业、获取分数这一功能。

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发表,是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才情,是想告诉别人:我有特别的思路,和你有不同的观点。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让自己与更多的人交流。如此说来,读者是一个“群”,是不同的脸孔。可是,写作成为训练后,发表难见天日,读者也就从众多窄化为只有教师一人。不同的文章、不同时间的心历在记录时,心中始终只是教师这一个读者的影子,感情怎么能真实而发?只装着老师这个读者而写作,能指望写出多少真情实感?

心有所感,而后有下笔写作,这是写作与生活、写作与心理的默契。写作的自发行为,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可是,把写作当做一种技能训练后,就是课本要求写什么,老师要求写什么,写作活动就变成了“他主”的过程。写作与生活、写作与心理就有所隔阂,就不是一件自然的事。

想改变广种薄收的写作教学现状,变“练写”为“用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让作文来自生活,用于生活,还写作的原本意义。

所以,我们开展作文综合实践课题的用意就在于把作文从课堂、书本的训练,送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生成作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应用作文,让真实的生活情境改变学生写作的心境,真实、真切地感受到作文的实在意义,感受作文诞生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那份温暖、亲切。把作文的阅读者从老师转移到写作主体写作之初想让看的那些读者身上,通过有阅读对象的写作过程,还作文本应有的温情、热度,让语言变为自己由衷的言说,心口一致,自然表白,一词一句都是自己的心声;是说给特定的人看的、听的,在写作过程的想象中获得诉说的快乐,表白的乐趣,在想象对方的感受中获得表达的满足。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情境中的情感抒发选择更为文雅、更为缜密的言说方式,更自如更有力地表达出来,在获得赞扬中使写作成为学生乐于采用的内心表白方式。

二、为何想到“家长——助教”综合实践课题

为何想到“家长——助教”综合实践课题呢?这是受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的启发。书中给我们展示了一群家长与孩子,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学习氛围,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快乐学习场景。这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鲜的教学方式。为把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生活紧密结合,把作文与生活实际需求相结合,我们也采用这样的实践教学课题模式,设计一系列的应用写作程序。从已经历的半年学习过程看,“家长——助教”作文综合实践课题,在教学中已获得了下面几点良好效果。

(一)学生深感作文是有用的

我们原先的作文总是课本要求写什么就引导学生写什么,课本说要学会怎么写,老师就想着法子教学生怎么写。写出来的作文做什么用呢?当然是交给老师批改,否则就是没有完成作业。题目虽然出得很客观,与学生的生活也联系得很紧,如校园里的春天,学生写出来的都是什么样的作文呢,全是脱离实际的假想式、公式化作文。都已到高年级了,大家还是“春姑娘穿着美丽的衣裳来到大地上,地上的草绿了、花红了,水笑了、柳柔了……”等一些抽象的语言,不着生活边际,没有描写身边的特有内容的语言。这种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实际是不联系学生心理的,这样的作文谁都知道没有什么用,唯一的用就是被称为“练笔”。在练中消失了写作的乐趣,增加了写作的苦恼。

我们把作文改为综合实践课后,作文一词几乎要在学生的口中消失,我们的作文变成了具体的针对性术语。比如:某同学的父亲要来给大家上一节课了,老师有个担心,家长不是正式的老师,上课语言可能不是很流利,有时讲解会让一些同学听不明白,如果同学们在课堂上议论或是说话,那就真对不起家长了。他是从自己的工作时间里挤出一点宝贵的时间来奉献给大家的。如果大家作出的事情让老师担心,那是多丢人的事啊。如此,大家看要不要请家长来上特别的课呢?(学生当然高呼“要”)那我们事先可要有协议啊,我们先订一个师生协议吧,这样白纸黑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誓言,老师也就可以放心去请了。于是,作文就成了写协议书。这可是真实的应用啊,学生不会觉得是做秀了,真情蕴含其中。家长上完课,老师说:刚才这位家长课上得这么好,给大家许多书本中没有而生活中又能用得着的知识,真该谢谢他呀!再说,要讲一节这么好的课一定费了他不少的备课时间,那么辛苦,大家是不是要表示表示啊?写一封感谢信吧,送给他,让他觉得我们班的同学懂礼貌、讲礼仪,是很有教养的好学生。于是,作文又变成写感谢信了。这些可都是真正的应用,读者对象是清晰的,不是老师而是具体的同学的父亲。应用作文写起来就没有交作业的感觉,而完全是生活的必需。

(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写作热情

开展“家长——助教”活动,最兴奋的就是学生,他们一来觉得家长上课很新鲜,二来家长上的内容都是富有生活味的,是生活的原型再现,不同于课本的生活创造再现,课本内容来自生活也高于生活,甚至指导生活。家长们讲的内容都与他们从事的职业有关,这是书本和老师身上难以挖掘出来的。所以,课堂内容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多开一扇生活之窗,看到在这个年龄难以看到的生活风景,这时的学生是多么的快乐啊。这种难得的场面让他们记录下来,不需要老师强求,主动记录并与别人分享,回家给亲人汇报成为他们的自愿自乐行为。作文不再头大,写出的内容也不止是给老师看啊。

(三)提高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

通过请几位家长来上课后,发现这些家长的孩子在班级里变化很明显,他们变得更自信、更活泼了,只要老师或同学一提起那课堂,或是课堂里的某些内容,他们脸上立刻会有一种无比自豪的神情。同学们也更尊重他们。这是家长为孩子提高了他在群体中的地位,为孩子获得了一份骄傲,也是为孩子学习及与同学交往获得了可贵的自信心。

(四)亲密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家长进课堂前,有许多事是通过孩子与他沟通的,这改变了许多父母只有吃饭时才有时间和孩子讲几句话的不良家庭教育状况,而且,许多家长却是利用这一时间教育孩子,弄得孩子食欲不佳,使孩子与大人之间产生隔阂。而课题中为一件具体事情而进行的交流,有内容、有目的,还有计划,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在共同商讨上课的过程中,能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上课之后,孩子又频繁地把同学的赞赏和老师的评价反馈给家长。借此平台,家长关心的日常学习,使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更加密切起来。

在生活中,善于写作的人,一定是积蕴颇丰、才思敏捷的人;善于写作的人也必是让人歆羡、受人景仰的人。如此美好的事,为什么生活中就没有多少人去享受啊?我想,没有尝到“用作文”的甜头,是一个极大的原因。我们还等什么?

猜你喜欢
课本课题作文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