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作文创新的困境

2012-04-01 09:35夏云陶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新课标作文语文

夏云陶

2010年,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了。一条主线(人文精神),二个重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就是新课改精神。

相对来说,语文是一门较为稳定的课程,所以一代代教师下来,可能都在沿袭着较为固定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作为语文老师应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在新课标的引导下, 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在作文的发展之路上健康地迈进。

那么,我们现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我们又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些什么措施呢?

一、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需要

笔者近来听到两个家长在聊小学作文的情况。其一说,小学老师让学生回家观察一种小动物,然后写一篇作文。家长的第一感受是“家里没有小动物”,实际上多数动物,在城市生活环境中是不允许家养的,它可能会干扰小区的生活环境。这位家长在绞尽脑汁的情况下买了几条金鱼,让孩子观察。笔者估计,当时很多学生面对这样的作文要求,可能都会想到“昆虫”“鱼”“鸟”等有限的动物。这样的作文一开始就难以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甚至是带着烦恼开始的。这位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写下了自己比较满意的作文,结果却是被老师批评了一顿,批评的原因是“写作内容太简单”。该学生很伤心。其实就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仔细地介绍下来,应该是挺不错的了。那么那些优秀的作文又是怎样的呢?老师表扬的作文有丰富的资料、华丽的词汇、特殊的人生感悟。那位家长并不是语文教师,但他也感叹:“我认为我的孩子已经很认真了,他这年龄就应该写这样的作文,将一样观察到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难道不是一个小学生应该表现出来的最正常的写作水平吗?”笔者也不禁慨叹:这位老师有没有想过那些优秀作文的真实性?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学生作文怎么都是一个要求?在这媒体丰富、网络发达的社会环境下,要找点资料,拼凑点有感悟的文句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用这样千篇一律的方式完成作文,实在是令人感到可悲!儿童表现童真被认为有错,学生的天性被弃置不顾,学生的自由个性被束缚,长此下去,教师也会工作得非常沉重;各阶段的教师可能不知道自己还能在习作上帮学生些什么,而在机械地重复着大同小异的工作。这样看来,也难怪语文教学老是成为众矢之的了。

再想想我们现在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评价学生作文水平、甚至是语文能力的时候,往往没有一个正确的或者说较为明确的标准,一不小心就会拿眼前的学生和已经做了多年语文老师的自己比较而火冒三丈;却没有想一下高中时的自己和眼前的学生相比怎样,说不准还远远不如这位学生。作为一个理智的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一想,学生在这样的身心阶段应该表现出一种怎样的学习状态;如若违背了这一观念,教师的行为很可能会成为拔苗助长,也很可能造成学生成长阶段不可弥补的缺失。所以只有让学生在一定的基础上,写出符合本身阶段性特征的作文,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保障,并在作文中逐渐发展。

二、忽视不同文体教学环节的衔接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初中的九年“作文”进行了分段分层。第一学段(1~2年级)叫“写话”,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叫“习作”,要求学生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交际,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读书笔记、常见的应用文。第四学段(7~9年级)叫“写作”,要求学生会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高中阶段的作文要求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由此可见,小学到初中,学生作文的要求实际上是有较为明确的循序渐进的指向的。相对来说,高中和初中的接轨与区别,在很多教师心目中是缺乏明确的定位的。由上面“新课标”的情况来看,到初中毕业的时候,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各种表达方式,尤其在记叙、描写等方面有了较好的基础。初中可使学生达到“简单的说明和议论”的程度,而高中阶段对于理性、逻辑思维的要求明显地增强了,所以相对于初中生而言,高中的学生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更好的议论”。但是,在很多教师心目中,却认作了是“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该写议论文”。实际上,每个学生在表达习惯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这正如人与人之间的兴趣爱好会有很大差别一样。当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写着风格一致的文体时,是很难展现个性自由的。当实现“新课标”的理想落空时,就是学生的创造力受到抑制了。

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仔细研读“新课标”,千万不要再延续这种“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语文反正怎么改革都是一样的教法”这种态度了。任何一样事物,我们要去创造它是很难的,要推翻它是轻而易举的;任何一样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价值,作为身在一线的教师,更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努力探究,使“新课标”的精神能够具体地结合我们的工作。教师在自己难以把握学生的身心特征的情况下,至少可以以“新课标”为依据,做好有针对性的引导工作。

三、用模式化教学扼杀学生的创作灵性

一篇议论文在考卷上首尾段落要短,中间段落要长,这样就符合“凤头、猪肚、豹尾”的特征了;文章最好是五到七段,这样结构就比较匀称了,不至于犯“三段论”的毛病。作文的开头最好写一些比喻句、排比句,或者用一个故事导入;中间最好让那些表现分论点的句子单独成段,或放在核心段落的开头、结尾处;结尾要与开头呼应,也尽量营造出强烈的语势。如果写散文,可以试试写小标题,多一些画面描写,多一些修辞手法,在写文化历史散文的时候最好多引用点古诗文,增强文章的文学意味……

对于这些作文指导,高中阶段的学生可谓耳熟能详。

但是,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是教师,多数人的理由也只不过是“为了迎合阅卷老师的需要,让他觉得文章亮点多一点”,然后学生就可以得到一些分数。仔细推敲,说不准这些精美作文里的很多句子还是病句,很多独立成段的所谓观点与上下文可能根本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散文中那些浮华的话往往更是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那些所谓的引用时常给人可有可无的感觉,有时甚至会给人强烈的无病呻吟的感受。这样的作文多的是套话,多的是兜圈子,文中常常没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这种模式化的教学从小学里就已经初显端倪了。到了高中阶段,就会慢慢地变得根深蒂固。在模式化教学的压制下,学生逐渐形成了“语文作业理科化”的意识,教学在越改革越功利化的考试压力下越来越显示出“语文教学理科化”的发展趋势。作文成了“拼凑出来的产品”,其中体现出的最明显的可悲之处是什么呢?应该是想象力的缺乏。个性自由是产生想象力的基础,没有个性自由的作文自然很难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想象力从哪里来?应该是从生活里来,只有学习,没有生活体会,或者说将学习看作了整个的生活,那样的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想象力通过什么来表现?通过作文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出体现。比如语言,比如结构,比如体式,比如思想感情……

教师要做的只是“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搞进一步创造”,“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当然,创造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反人类、反社会进步、反科学的任何发明创造都应该制止。创造过程是新价值诞生的过程。创造活动一定要在正确价值的指导下展开,否则会走向困境。

仔细反思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对对象研究的重要性”;我们就会体会到,有许多东西是不能教,不需要教的。分清该教的与不该教的,这是作文教学势在必行的工作,我们既要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又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护学生,教育学生。这条路是艰辛的,但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收获累累硕果!

猜你喜欢
新课标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