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兵塘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探讨

2012-04-07 17:04汪坤岗
关键词:屯田合肥工业大学魏书

汪 清, 汪坤岗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9)

斛兵塘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探讨

汪 清, 汪坤岗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9)

合肥工业大学南校区的斛兵塘传统观点认为是曹操当年大军南下时用来“清点人马”的土坑,但经过考证应是三国时期曹魏军屯所留下的水利遗址,从而还原了历史真相,丰富和深化了斛兵塘的文化内涵,也为合肥工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斛兵塘;三国;军屯;曹操

在合肥工业大学南校区内有一处得天独厚的风景区叫斛兵塘,在斛兵塘的西北角合肥市人民政府在2002年8月设立了一块石碑,碑文中指出斛兵塘是合肥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并指出斛兵塘:“又称站塘、量兵塘。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天下,亲率大军南下,攻打孙权,途中在合肥安营扎寨。曹军号称八十万,但无准数。为清点人马,曹操令人在此挖一大土坑,命士兵排队走进去站满,如此反复计算出人数。当曹操率军南下后,此坑废置,渐成一水塘,后人据此称斛兵塘。”乍一看碑文,使人浮想联翩,穿越到了一千八百年前的汉末三国时代,并对合肥工业大学油然而生出了历史深邃感。给合肥工业大学增加了几分神秘、几分传奇。这段文字似乎指出了斛兵塘形成的时间、用途,并涉及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曹操。

一、碑文之中有许多讹误和牵强附会的地方

从碑文记载的“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天下,亲率大军南下,曹军号称八十万……”等文字看,斛兵塘开挖的准确时间似乎应是赤壁之战开战前,据《资治通鉴》卷65汉纪57载: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月,曹操自江陵将顺江而下……遗(孙)权书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但是曹操这次大军南下的路线并未经合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九月,公到新野……公进军江陵……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刘)备……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资治通鉴》卷65汉纪57载:献帝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南击刘表”曹操大军未到,荆州牧刘表已病死。依附刘表的刘备只好南撤,“备将其众去,过襄阳,比到当阳……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其后曹操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曹操大败“时操军兼以饥役,死者太半。”因此之故,斛兵塘开挖的时间未必是献帝建安十三年。

又据碑文记载,斛兵塘的用途是为了“清点人马”,而主持这事的就是人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1](《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的曹操。但稍加思考,显然不符合逻辑。曹氏满门锦绣,直到现在曹冲称象的故事仍然几乎是家喻户晓,乃父曹操如此精明的一个人物,怎会用这样笨的办法来“清点人马”呢?不知碑文的撰写者所据为何?窃以为问题在于这个“斛”字的理解上,碑文上说斛兵塘“又称站塘、量兵塘。”撰写者将“斛”当作动词来解释,等同于“量”。但是“斛”在古汉语中是名词,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斛曰“古量器名,也是容器单位。十斗为一斛”。

二、斛兵塘是曹操当年屯田的水利工程遗迹

综上所述,碑文之中有许多讹误和牵强附会的地方。尽管如此,碑文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正确有益的信息,首先碑文中指出斛兵塘形成的时间虽不中,但亦不远;其次斛兵塘确实和曹操有紧密的关系。笔者认为斛兵塘出现的时间虽然未必是献帝建安十三年,但也就在此后不久。《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为(刘)备攻合肥……(曹操)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十四年春三月,(曹操)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资治通鉴》卷66汉纪58记载基本相同,并特别强调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到了合肥并在合肥及其邻近的地区进行屯田。这给我们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其一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三足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曹操被迫收缩战线,其东线就收缩到合肥一带,与孙权形成了长期对峙。其二由于对峙局面的形成,必须在前线长期驻扎军队,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等问题,军队实行屯田,进行农业生产,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其三要进行农业生产,就必须兴建水利工程,所以曹操一方面利用已有的水利设施,另一方面根据需要还建设了新的水利工程,合肥工业大学南校区的斛兵塘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所兴建,当为屯田而且为军屯的水利工程遗址。历史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赤壁之战后,曹魏与孙权之间出现了长期的对峙拉锯战,《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赤壁之战后曹操多次亲征孙吴,除了上述建安十四年曹操亲至合肥外,还有如下记载:“(建安)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建安十九年)秋,公征孙权”。“(建安二十一年)冬十月,治兵,遂征孙权”。“(建安)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江西郝溪”。曹操亲征,应是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其他较小规模的军事摩擦应当非常频仍。由于长期对峙,进行的是持久战,为了免去军粮长途运输之苦,军队实行屯田,就地解决军粮问题。如果不这样做,从别地运粮至前线,费时费力,弊病很多。《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载邓艾就曾指出了从别地运粮的巨大弊病,“时欲广田蓄榖,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以为‘……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

三、“斛兵”即屯田士兵的一种简称

屯田在我国古代起源很早,据研究西汉文帝时已存在徙民于边陲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现象。三国时期,屯田被普遍地推广,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曹魏政权。东汉末年自黄巾起义后,战乱不息,由于连年战争,社会生产严重破坏,出现了粮食危机,人民大量流亡甚至死亡,时人曹操在《蒿里行》中就发出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样悲凉的哀叹。当时兴起的各军阀割据势力也都面临着粮食危机,有粮则存,无粮则亡。军阀因缺粮“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1](《魏书·吕布传附陈登传》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所以很多军阀为了生存,实行屯田。曹操是屯田的模范,特别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许下大规模地实行屯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粮食问题,使曹操得以脱颖而出,统一了北方。王仲荦先生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许多重要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算曹操的在内地推行屯田政策了。”[2]37

曹魏的屯田可分为两种类型:军屯和民屯。军屯就是士兵屯田,屯田兵平时进行农业生产,遇有战事,就上前线作战。正如《三国志·吴志·陆凯传》所云“春惟知耕,秋惟收稻,江渚有事,责其死效。”屯田的士兵当时被称为“屯兵”、“田兵”、“田卒”、“佃兵”,也有单称为“兵”或“士”的,通过对“斛兵塘”的考察,看来屯田的士兵也可以称为“斛兵”了。汉末三国时期粮食都是用容器去衡量,当时使用的基本量器就是升和斛等,也是容器单位。如曹操曾经颁布租调制度,《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九年九月条载曹操《令》下裴松之注引《魏书》曰:“……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建安九年曹操实行的租调制规定,不论田亩产量,每亩征收四升粮食的定额实物田租,所以升是三国时期曹魏法定的容器单位。同样,斛也是当时法定的容器单位,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兴平元年条下就有“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的记载。为什么屯田兵被称为“斛兵”呢?这是因为他们的劳动成果用“斛”来计算,用“斛”来盛装,所以就叫“斛兵”。正像他们由于在田间劳动就被称为“田兵”;由于佃种国家土地就被称为“佃兵”一样,产生了借代意义。

四、斛兵塘代表了当时先进的农业水利的陂塘技术

斛兵塘西高东低,平时蓄水,需时开启闸门,水顺势流淌,既利用了自然的恩赐,又最大程度地节省了人力。斛兵塘代表了东汉末魏晋时期一项先进的农业水利技术——陂塘技术,是农业生产技术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其发源地应在合肥所在的淮河中游一带,其发源的时间最晚可追溯到战国,史载东汉明帝时,王景为庐江太守,修复“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3](《循吏·王景传》)说明早在战国时期已见陂塘化的端倪。东汉末魏晋时期农田灌溉的陂塘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由中原地区向南方的转移。水利陂塘化技术,“较之昔日北方流行的渠灌法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因为渠灌法,只是对既有的江、河水量的利用,如果江河水少,就会严重地影响农田的灌溉,而陂塘化以后,既有防洪的功能,又有蓄水的效用,可以利用江河水盛之时蓄水以备旱灾。且启闭由人,大小任意,视农田需要而定,不若渠灌之被动。因此,当时的陂塘……较之单纯依赖自然水源的利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也大大提高了对自然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人工控制水利的能力,对农业的发展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4]35

斛兵塘是曹魏屯田的水利遗址,了解曹魏屯田意义重大:首先,有当时的现实意义,屯田使遭受战乱之苦而流亡的人民得以安定下来,广大的农民在曹魏政权的庇护下,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环境,得以进行相对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促进了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巩固。军屯的实施,军队就地自己生产粮食,既避免了运输军粮费时费力的弊病;又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其次,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武装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自己动手,进行大生产运动,如开发南泥湾等,就是受当年曹操屯田的启发。后来在新疆等边疆地区设立生产建设兵团,也是一脉相承的做法。其三,斛兵塘体现了当年曹魏筚路蓝缕,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历史。当年以曹操为代表的曹魏高层,能审时度势,正确地认清形势,采取了适当可行的办法,实行屯田,反映了一种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1]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范 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高 敏.魏晋南北朝经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Survey of Hubing Pond and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WANG Qing, WANG Kun-gang
(School of Marxism,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Hubing Pond is in the South Campus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It is proved that the Hubing Pond is not the pit used by Tsao Tsao to check all the troops when the army went down south of that year,but rather the ruins of water conservancy remained by the military land store of the Kingdom of Wei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On this basis,the truth of history is sought out,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ubing Pond deepened and enriched,and the Campus Culture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trengthened.

Hubing Pond;Three Kingdoms;military land store;Tsao Tsao

K878

A

1008-3634(2012)04-0085-03

2012-05-01

2012合肥工业大学政治政府研究中心课题

汪 清(1963-),男,桐城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刘 翠)

猜你喜欢
屯田合肥工业大学魏书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一类分数阶非线性时滞系统的稳定性与镇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念战友
《魏书》和《宋书》“比”字句南北差异研究
《魏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要启事
《魏书·广平王元怀传》补疑
《魏书》中的表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