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分析

2012-04-09 13:15吴坚
关键词:流动大学大学生

吴坚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分析

吴坚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高等教育兼具社会化功能和社会选择功能。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和转型,高等教育的社会选择功能日渐重要。与此同时,市场转型、社会结构定形和竞争规则的公开透明,使得高等教育的等门槛效应和作为社会竞争的符号作用在上升,而农村学生透过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功能在减弱,城市社会的精英循环和地位再生产趋势在不断加强。高等教育推进农村大学生实现向上流动的功能弱化,间接也造成了高等教育社会化功能的衰退,从而使得大学问题日渐增多和复杂。

高等教育 社会流动 关系分析

一、引 言

建设平等和开放的现代社会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目标,合理的社会流动是形成开放和平等社会的重要前提。通常来说,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社会流动作为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不仅可以加强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的活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各社会集团之间的联系,消除可能存在的隔阂,促进社会成员目标方面的一致,从而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进作用。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成员重要的社会流动机制,不仅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合格的社会成员的使命,而且是推动个体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力量。在布迪厄看来,“在地位文化这个流动世界里,个人的文化资本存量只是部分地由他们的儿时经历和家庭背景所决定”。①[法]布迪厄:《区隔:一种趣味判断的社会学批判》,第200-203页,哈佛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这表明,出身于社会较低阶层的学生要想实现向上流动,通过高等教育来缩小与上层阶级正统文化的差距是首选路径。因此,教育水平对个体的社会流动影响很大,②姜燕:《教育水平与社会流动——透过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看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对社会流动的影响》,载《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教育程度越高,实现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越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制度设置、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并不必然呈现出一致的、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而是因时、因地和因人而异。

总之,自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有关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一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出现了社会流动的“下流化”,③[日]三浦展:《下流社会》,第5页,陆求实,等译,文汇出版社2007年版。这些人不仅不能够成为家庭的中流砥柱,而且心甘情愿将自己归入下流社会行列;另一种观点则坚持高等教育可以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向上流动,随着市场制度不断确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概率越来越高。④宛甜尹:《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实证研究》,载《青年研究》2005年第12期。随着中国大学扩招使得社会成员具有大学学历的人数越来越多,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不是单向度的关系,而是多层次的多向度关系。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和拥有大学学历是社会成员进入劳动力市场和获得优质工作岗位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缺乏高等教育学历经历和不具备大学学历的劳动者基本上被优质工作岗位所排斥,尤其是缺少进入体制内工作的机会;另一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大学学历的社会成员有可能实现向上社会流动,也有可能出现向下社会流动,还有可能处于不流动的状态。这表明,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先决条件,是社会成员进入优质工作岗位门槛的前提,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会出现社会地位循环和地位再生产两种结果。

二、高等教育与“等门槛效应”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呈现稳步发展的基本态势,高等教育的制度设置和运行水平逐渐走上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并且伴随着高等学校扩张、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逐渐稳定,规范的和科学的知识体系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的主要内容。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社会成员的基本认可。人力资本包括健康资本存量、知识资本存量和技能资本存量三部分,分别通过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或“干中学”及职业选择、医疗保健、孩子的抚养等等方式获得。其中,高等教育和在职培训在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须的高级人才和特殊技能,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使人们适应由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的变化。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回报也越高,劳动力市场的回报会鼓励人们去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通常就业于有稳定收入的发展型的企事业单位,并且由于其具备足够的人力资本存量,易接受和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易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失业的可能性较小;而人力资本存量小的人则相反。

可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速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水平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实质性功能已经大大下降。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表述逐渐消亡,利用高等教育获得稳定和高薪职业的可能性在下降,而通过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不断提高。这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使得大学生的符号性功能放大,而实质性功能降低;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大学生实现社会流动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蚁族”群体和大学生群体的“下流化”更加折射出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作用的弱化。

(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使得大学生的符号性功能放大,而实质性功能降低

1999年高等教育的扩招正式拉开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帷幕,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得以进入大学深造,这虽然提高了人口素质,解决了高中毕业生读大学难的问题,但却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和收入水平不高等社会问题。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学生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新近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大学生比重越来越高,这对人口的社会流动和社会阶层的变迁造成了重要影响。一个显著的事实就是大学生作为一种身份的符号性功能在增强,而附带的流动和与众不同的实质性功能在降低,从而极大地改变了精英教育阶段时大学生身份所附加的各种资源和利益。

恢复高考以后,在单位制社会占统治地位时期,再加上国家对应届大学生实行工作分配制度,因此,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可以获得稳定的和有较好福利的工作,从而可以极大地帮助农村子弟从低社会地位向高社会地位流动,并且可以改变个人的生活轨迹。大多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大学生,通过个人后天努力考上大学并获得较好的职业,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他们的社会阶层,并且只需要依靠自己努力就可以继续向上发展和流动。因此,对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来说,高等教育是一种上升的阶梯,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可以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从总体主义社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大学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日益增加的大学生涌入劳动力市场,从而形成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种选择机制也就意味着有部分大学生可以找到较好的工作,有部分大学生可能找不到好工作,还有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在知识体系和学科专业相近的条件下,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弱于城市大学生,从而造成农村大学生通过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在降低。

(二)高等教育成为大学生实现社会流动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使得大学学历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面对蜂拥而至的大学生求职者,对其学历和求职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显然那些具有大学学历但自身素质不高、个人能力不强、家庭出身较差的求职者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更加谈不上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取胜。

总之,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在社会流动方面的功能正在弱化,大学学历成为大学生实现向上流动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随着大学扩招比例越来越高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一方面,上大学的门槛在不断下降,这就造成市场上供应的大学生数量较大,而大学文凭的含金量在下降,用人单位通过大学学历鉴别学生能力的作用在下降;另一方面,大量从农村社会进入城市大学求学的学生,期望通过读大学改变自己的身份和提升自我的社会地位,在与同样具有大学学历的城市大学生同台竞争的时候,其竞争力不断减弱,进而造成了不能就业或就业不足,从而进入城市的边缘地带和非核心部门就业。这就造成了从农村底层出来的大学生经过了大学教育之后大多数会重新进入城市的中下阶层,社会流动和地位晋升的意义不大。

(三)以“蚁族”群体为代表的大学生“下流化”趋势更加折射出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作用的弱化

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边缘地带聚集的以“蚁族”群体为代表的大学生“下流化”趋势更加折射出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作用的弱化。作为“蚁族”群体具有三个显著特点:①廉思:《“蚁族”群体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载《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期。一是大学毕业,年龄主要集中在22-30岁之间,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为主;二是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大多数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为主;三是呈现出聚居的生活状态,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现实居住空间中逐渐趋于分散,在虚拟空间中呈现出集聚的态势。

可见,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大量农村大学生并没有进入城市的中产阶级及以上社会阶层,而是步入了城市社会的底层,虽然相对农村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在城市社会成为新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社群,这种社会流动的“下流化”趋势更加深刻体现了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作用的无助感和无力感。

三、高等教育与精英循环、地位再生产

中国向市场体制的转型,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市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权力的干扰作用显得十分重要。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选择机制,在市场转型过程中,从计划经济时代重视政治忠诚向市场经济时代个人能力和政治忠诚并重转变。因此,高等教育的社会选择功能不可避免的受到优势社会阶层和国家权力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选择功能是指教育(主要指学校的)系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核、评估和分类,并把他们分配到不同的教育层次和类型中,进而输送到不同的社会岗位上去的活动。通过高等教育的社会选择功能,不同类型的学生进入不同的组织和单位就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生存。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的社会选择一般按照被选人员的能力、素质、专业、技能等指标客观公正进行,但是受到各种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高等教育的社会选择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走向。

(一)高等教育与精英循环

所谓精英循环是指“在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主要获益者将是那些转型之初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但就高等教育的社会选择功能来看,是指那些具有较强个人能力的大学生通过高等教育和个人努力可以流向较高的社会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实现了精英循环,帮助出身底层的社会人群通过后天努力进入到社会的中上层,从而改善社会的结构和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通过个人后天努力而发展成为社会精英阶层的个体在不同程度上证明了高等教育推动社会成员的向上流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社会成员实现向上流动这一结果并不仅仅跟高等教育有关,而且还跟市场化程度、政治体制、社会发展阶段等等密切相关。在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社会里面,由于社会地位是世袭的,只在小圈子里面流动,出生社会底层的民众后天再努力学习也无法实现向上流动的目标。而在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里面,社会地位的流动是畅通,社会精英是循环的,社会成员可以通过个人后天的努力获得较好的工作单位和较高的收入水平,从而从低社会地位流入高社会地位。

(二)高等教育与地位再生产

精英再生产理论认为,市场改革最主要的受益者并不是那些在旧体制中的被剥夺者,而是那些旧体制中的政治精英。通俗来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也即那些通过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都是先赋性因素较好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因为家庭出身、父母地位、社会关系等因素而可以在社会流动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和占据较好的社会位置。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社会成员都不是孤立的社会存在,而是嵌入在出身家庭、社会阶层和城乡类型中,一个出身在城市上流社会家庭的个体与一个出身在农村底层社会家庭的个体,即使具有同等的教育地位和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的获得上也必定存在差异。在现代工业社会,随着现代化和技术的发展,虽然自致性因素,比如个体的努力、教育程度等因素对个体的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的影响明显,但父代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父亲的职业地位对子代的职业获得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布迪厄看来,个人的初次积累和获得是在家庭中进行的,个人初次获得的文化资本与他所在家庭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密切相关,通过在家庭里面的“潜移默化”,出生于上层阶级的后代往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本,对主流社会的文化习俗、行为习惯、社交礼仪、气质风度、艺术趣味等在家庭中自幼就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从而在日后的学业竞争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家庭给予的帮助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呈现着不同的形式。明示性、易于领会的帮助(建议、解释等)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而增加。出身上流阶层的子女能够兼得含糊性和明示性的两种帮助;中等阶层的子女得到的主要是直接帮助,比如学业的指导;普通阶层的子女,除了个别例外,得不到其中的任何一种,而这两者都是能够直接给学业带来效益和给职业发展带来帮助的。

因此,高等教育作为帮助社会成员进行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而不是唯一机制,并不预示着教育程度越高,就一定会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家庭、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社会选择功能呈现出明显的地位再生产趋势,城市大学生或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在社会流动过程中往往处于有利地位,而农村大学生或家庭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在社会流动过程中往往处于不利位置,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弱势社会群体的边缘化。

四、结 论

实现社会流动和教育选择的协调运行与良性互动,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高等教育兼具社会化功能和社会选择功能,只有发挥好这两种功能,才能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教育与社会的和谐。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和转型,高等教育的社会选择功能日渐重要。与此同时,市场转型、社会结构定形和竞争规则的公开透明,使得高等教育的等门槛效应和作为社会竞争的符号作用在上升,而农村学生透过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功能在减弱,城市社会的精英循环和地位再生产趋势在不断加强。高等教育推进农村大学生实现向上流动的功能弱化,间接也造成了高等教育社会化功能的衰退,从而使得大学问题日渐增多和复杂。

正因为高等教育和社会流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我们的高考制度也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方面,看似平等的考试制度之下有着深层次的区域差异。近年来,很多的学者、媒体人士和政府官员纷纷指出我国高校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的差距不是地理划分的结果,而主要是行政划分所致,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不是体现在东西部之间,而是反映在不同的行政区之间以及行政区内主要城市和其他地方之间。但另一方面,不能否认的现实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条件下形成的招生考试政策带有明显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并人为地设置地区性分数壁垒,从而导致教育资源匮乏的广大农村与边远省份的孩子无法和大城市及东部发达地区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从高等教育本身来说,所谓高等学校的定位其实是在推崇城市文化和城市主义。而这种城市文化和城市主义更加青睐和偏爱具有城市生活经历和经验的城市人口,间接造成来自非城市的学生很难顺利地进入大学生这个角色;学生群体在专业的选择上主体性不够。许多学生根据就业前景而不是兴趣进行专业的选择,甚至出现了“择校不择专业”和“唯大城市论”。在与城市学生竞争过程中,由于先天的劣势和后天的不足,很多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成为城市的“蚁族”和社会流动‘下流化’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责任编辑:王建平】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By WU Jian)

Higher education has the functions of both socialization and social selection.With the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the function of social sel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Meanwhile,market transformation,social structure form,and the open and transparent competition rules make threshold effects and the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as a symbol of social competition become more important.The function for rural students to achieve upward mobility through higher education is falling off.The trend of elite circulation and status reproduction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The weakening function for rural students'upward mobility through higher education indirectly caused the decline of social func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making the university issues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and complex.

higher education;social mobility;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吴坚(1966—),男,海南万宁人,工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2-04-12

G640

A

1000-5455(2012)04-0028-04

猜你喜欢
流动大学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流动的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