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横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324例

2012-04-10 07:56杜中勤苑启芳丁兴梅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鞘膜疝囊睾丸

杜中勤,苑启芳,丁兴梅

(五莲县人民医院,山东 五莲 262300)

我们自2000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下腹腹横纹处小横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324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小儿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患儿324例,男281例,女38例,年龄1月至13岁,平均6.2岁;腹股沟斜疝226例,其中双侧5例,鞘膜积液98例,其中右侧248例,左侧76例。

1.2 手术方法 选用氯胺酮麻醉或加用骶管麻醉,取患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上1 cm腹横纹处横切口长1.5~2.0 cm。切开皮肤后,用止血钳垂直分离至腹外斜肌腱膜,切开腹外斜肌腱膜2 cm,不切开外环口,腱膜下游离下叶至腹股沟韧带,避开髂腹股沟神经分开提睾肌,于精索前内侧找到鞘状突,并横断鞘状突,解剖近端到内环口处,用4号丝线结扎及缝扎,远端鞘状突前壁纵行剪开,结扎止血,牵引同侧睾丸复位,使精索还纳入提睾肌内,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切口皮内缝合,亦可仅缝合皮下后用腹膜钳对合轻夹,用无菌贴纸粘合,术后无需拆线,术后四周禁止剧烈活动。

2 结果

平均住院4.8 d,随访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及复发,皮肤切口I期愈合,疤痕不明显。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是小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腹股沟斜疝治疗方法较多,保守治疗中有疝气带及注射疗法,疝气带治疗需要压迫疝囊至粘连导致愈合,精索血管及输精管因受到压迫影响睾丸发育;注射疗法因注射液可流到腹腔引起粘连,现已逐渐被弃用,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成人腹股沟斜疝的病因是患者腹股沟区腹壁薄弱或缺损,在腹压增高时诱发,局部因素中腹横筋膜的裂开是主要的。手术中,除行疝囊高位结扎外,需针对腹横筋膜的裂开给予修补。修补的办法比较多,但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鞘状突未闭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腹压增高是诱因。而腹股沟管处腹横筋膜的改变不明显,即使有轻微改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疝内容物的扩张作用可渐渐自行修复,所以仅行鞘状突高位结扎即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为减少手术创伤,已有许多医院利用腹腔镜技术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但需用肌松全麻及特殊的手术器材,费用较高,不利基层开展。我们应用下腹腹横纹处小切口技术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斜疝,创伤较小,愈合后切口疤痕小,患者反应轻微,术后无需止痛药。

鞘膜积液分多种类型,但在小儿由于其根本原因是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引起的[1],所以均属于交通性鞘膜积液,治疗仅行鞘状突高位结扎即可达到目的,不需像成人一样行鞘翻转,我们在术中发现大部分小儿鞘膜积液鞘状突0.2~0.5 cm,未闭锁的鞘状突在腹股沟管外环口处最细,而在近内环口处多较宽大可达1 cm,无一例鞘状突完全闭锁,所有术后无一例复发,相反,我们曾经治疗两例外院行鞘膜翻转而未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后半年复发的患者。其他治疗方法,如穿刺腔内注药等治疗方法因有引起睾丸鞘膜腔炎症影响睾丸发育或通过未闭的鞘状突进入腹腔,引起肠粘连等并发症,多不主张应用[2]。

本手术方法创伤小,术后无明显阴囊水肿,不破坏外环口结构,无需特殊器械,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的理想方法。

[1]熊廷富,赵家军,胡文利.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356例[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2,23⑻:347.

[2]龚以榜.鞘膜积液.见:黄澄如.小儿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28-229.

猜你喜欢
鞘膜疝囊睾丸
超声诊断睾丸肾上腺残余瘤1例并文献复习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睾丸鞘膜结石一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处理的研究进展
睾丸“犯拧”,赶快就医
患了睾丸鞘膜积液该如何治疗?
睾丸鞘膜孤立性纤维假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高频彩超在睾丸扭转诊疗中的价值
外环口微小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