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肺部肿块的诊断与处理

2012-04-10 07:56马心健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非手术右肺胸片

马心健

(附属菏泽市立医院心胸外科,山东 菏泽 274030)

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的到来,很多疾病由原来的不了解到日渐深入的了解,肺部肿块也是如此,肺部肿块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了更多的方法。为此,我们对肺部无症状性肿块100例进行初诊与最终结果的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手术组患者58例,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在35~72岁,平均52.8岁。其中,右肺上叶15例,右肺中叶3例,右肺下叶12例。左肺上叶19例,左肺下叶9例。非手术组患者共4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在58~85岁之间,平均69.3岁。其中,右肺上叶13例,右肺中叶2例,右肺下叶7例。左肺上叶11例,左肺下叶9例。上述患者均为无任何症状,经胸片或CT检查发现。

1.2 处理方式 手术组58例患者,均行开胸手术,其中楔形切除21例,肺叶切除31例。非手术组42例患者,先期按结核处理,最终发现转移进行放化疗15例;未明确诊断直接放化疗两例;反复多处就诊未明确诊断观察最后广泛转移10例;行PET/CT检查,明确性质后放疗6例;按炎症处理结果无变化6例;按炎症处理最后变淡消失3例。

2 结果

手术组肺癌29例,其中腺癌18例,鳞癌6例,腺鳞癌5例。类癌3例,炎性假瘤11例,肺结核5例,肺硬化性血管瘤2例,肺骨软骨瘤2例,肺曲霉菌病1例,良性占40.38%,恶性占59.6%。非手术组良性占21.4%,恶性占78.6%。

3 讨论

当前我国逐渐进入工业化和经济化社会的今天,环境(空气,土壤,饮食等)污染明显加重;抽烟人群逐渐增多;生活在污染环境中的人群,抵抗力下降,罹患结核的患者明显增加,加之结核杆菌耐药性增加,亦增加了患结核的人群。由上述原因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逐年增多。无症状肺部肿块就是逐年增多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类。

无症状肺部肿块指的是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唯在胸片或CT检查时发现肺部高密度影的一组患者。一个无任何异常表现的人,查体发现肺部肿块,往往很茫然。本组100例患者,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但结果却有很大区别,选择手术的患者尽早切除了病变,尽早明确了诊断,预后一般较好。而选择了保守治疗的这部分患者,在很大的精神压力下,大部分辗转出现了晚期肺癌的表现,最终延误了治疗。形成无症状肺部肿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疾病。

肺内炎症:也就是大叶性肺炎或小叶性肺炎,儿童多见。这部分患者一般有受凉“上感”史,部分患者发冷、发热、体温升高,可高达39℃以上,咳黄痰,检查见白细胞升高,胸片或CT表现为肺内片状不规则高密度斑片状阴影,界限不清,密度不均。这种情况可抗炎治疗2~3周复查。本组100例患者有3例按炎症治疗最后消失。

肺结核:年龄不限,只要抵抗力低就易患结核,现阶段结核病又有增加的趋势。部分患者有低热、盗汗、咳嗽,高热很少见,胸片或CT示肺内肿块,有时有卫星灶,有时有钙化。如能确诊可抗结核治疗。本组100例患者有5例经手术确诊为结核,疗效良好。

肺霉菌感染:肺曲霉菌病、放线菌病,比较少见,都是术后确诊。本组100例患者有1例经手术确诊。

肺炎性假瘤:它是肺实质内炎性增生性瘤样病变,是由多种细胞、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炎性肉芽肿。病因不明。有多种认识:吸入的某些物质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代谢紊乱所致;病毒感染;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大量抗生素应用,削弱了人体对炎症的反应,降低了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使大量纤维蛋白积存,导致炎块形成。本组100例患者,经手术确诊11例为炎性假瘤。

良性肿块:错构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脂肪瘤、骨软骨瘤、硬化性血管瘤等,这些肿块生长较慢,观察较长时间大小可无明显变化。胸片或CT显示为圆形、椭圆形肿块,界限清,密度均匀,周边光滑,手术中触之就像棉花内置玻璃球样的感觉。本组100例患者,4例经手术确诊为良性肿块。

周围性肺癌:少数患者有咳血,可伴非特异性胸痛。这种情况最可怕,易较常见,因为术前很难确诊。本组58例手术患者,29例为肺癌。42例非手术患者,78.6%最终出现了晚期肺癌表现。

其他肺部恶性肿瘤:转移癌、类癌等。肺类癌代表了一系列疾病,它是发生于肺内气管黏膜嗜络细胞的新生物,分泌5-羟色胺、激肽类、组织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血管运动障碍、胃肠道症状、心脏肺部表现,称类癌综合征。经手术确诊3例为类癌。

上述每种疾病都可以形成肺部高密度阴影,那么,临床如何判断一个患者查体发现的肺部高密度影的性质,首选的检查手段为CT检查,它能帮助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界限、边界整洁情况、有无空洞、病变周围胸膜皱缩情况等。强化CT还能帮助判断肿块与血管的关系,但它最终不能给肿块定性。

PET/CT是将PET提供的组织细胞代谢显像及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基础上进行的分子影像和CT提供的反映组织正常或异常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最先进的影像设备之一,CT检查已被证实是目前诊断肿瘤最有价值的非侵入性的影像技术[2]。

PET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FDG)是天然葡萄糖的类似物,进入人体即可参与葡萄糖代谢,同时发射由湮没辐射产生的高能γ光子。由于恶性肿瘤细胞具有生长快、细胞葡萄糖载体增多和细胞内磷酸化酶活性增高等生物学特性,使肿瘤细胞内的糖代谢率明显增加,在FDGPET显像上表现为明显增高的放射性浓聚,以半定量指标标准摄入值(SUV)作为界值。

在胸片或CT上不能确诊的肺部肿块,当SUV值2.5作为恶性肿瘤的阈值时。FDGPET总的诊断准确率为91%。本组有6例患者在行PET/CT定性后,进行定位放疗,效果较好。虽然PET/CT对无症状肺部肿块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但由于其不能对肿块分型,加之费用昂贵,故为推荐检查。

从结果上看,不管是手术组还是非手术组,恶性肿块的发生率都很高,不管是首选的CT检查还是推荐的PET/CT都不能确诊,只有手术切除才能达到确诊和治疗的目的。

猜你喜欢
非手术右肺胸片
吃两百根香蕉相当于拍一次胸片
不同千伏的X线胸片检查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右肺上叶切除术后中叶扭转保守治疗2例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合并肺腺癌1例
老年骨折合并糖尿病治疗分析
高仟伏X线胸片和DR胸片在尘肺病影像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三维重建在儿童先天性中心气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DR胸片与高仟伏胸片诊断尘肺病影像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