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新闻事件”浅议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

2012-04-13 09:41龚孟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真实性原则

龚孟伟

(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淮南 232038)

从“动新闻事件”浅议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

龚孟伟

(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淮南 232038)

“动新闻”主要是以精细的3D动画形式再现暴力凶杀等新闻事件,标榜以全新的写实动漫方式呈现新闻的一种样式,它具有膻色腥的特点。因其挑战新闻真实性的底线、逾越新闻伦理、侵犯个人隐私和肖像权、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等而激起了令人震惊的“动新闻事件”。这一事件启示我们新闻编辑应坚守真实性原则、伦理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唯其如此,新闻编辑过程才能充满远见卓识和理性精神,新闻媒体才能担当起“社会公器”的重任,新闻事业也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动新闻;动新闻事件;新闻编辑;基本原则

台湾壹传媒旗下《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推出“动新闻”,壹传媒针对“动新闻”传播,自我标榜“它将史无前例地为读者提供附有所缺失场景的独特体验。”[1]在大陆,传媒界认为“动新闻”是“以精细的3D动画形式再现暴力凶杀案等新闻事件,标榜以全新的写实动漫方式呈现新闻”的一种样式。[2]其实“动新闻”采编不限于负面社会新闻,它还包括国际政治、财经、地产、体育、娱乐等内容。“动新闻”在编辑时借助动画描摹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细节,辅以惊悚的音效,除了具有娱乐的效果外,在传播形式上突破了旧思维的藩篱,使平面新闻立体化,摆脱了传统报道的单一形式。但“动新闻”具有负面效果,主要是编辑过程中挑战新闻真实性的底线,逾越新闻伦理,侵犯个人隐私和肖像权,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等。由于“动新闻”摒弃新闻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而激起了震惊台湾全岛的“动新闻事件”,本文拟从这一事件入手探析新闻编辑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壹传媒新闻采编失范激发“动新闻事件”

“动新闻”是当代数字传媒以动漫方式模拟社会新闻的一种新闻形态,但它所采编的社会新闻大多为负面事件,主要包括性侵、性骚扰、自杀和儿虐家暴等。这些“动新闻”的内容大多不利于阅听人的身心健康,消极影响深远,摒弃了新闻应该担当的社会道义。由于“动新闻”采编与传播突破了新闻报道的道德底线,具有负面教育效果,对社会造成了危害,因而引起社会团体的公愤。2009年11月26日上午包括媒体观察基金会、妇女新知、励馨、全台教师会等约20个台湾民间团体,到壹传媒台北市内湖总部抗议,强烈指责“动新闻”传播膻色腥,要求立即停止侵害人权的模拟新闻手法,同时呼吁相关主管机关主动调查。迫于舆论压力,台北市政府以违反《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先后开罚壹传媒100万元新台币,并要求予以分级。在壹传媒未改善分级状况前,台北市高中以下学校全面停止订阅《苹果日报》,并劝导学生不要把报纸带到学校。同时,要求学校把所有计算机网站IP锁码,禁止接触“动新闻”。为避免未成年人以手机观看,相关部门制定了手机管理规范,并加强法治教育以净化新闻传播环境,这就是台湾岛内轰动一时的“动新闻事件”。台湾社会对“动新闻”采编与传播所秉持的基本观点是它没有担当媒体责任,违背了新闻采编的真实性原则,侵犯了当事人人权,危害了公共利益,但台湾有些新闻传媒业并不如此看待,纷纷效仿,双方展开了激烈论辩。

台湾民众认为“动新闻”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良影响。因为采用“动漫”的传播方式更加符合儿童和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和认知心理,这些“动新闻”所传播的社会不良事件极容易被儿童和青少年吸收内化,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会潜移默化地戕害他们的身心。因而台湾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动新闻”几乎全是社会新闻,而且不良事件扮演主角,质问“这种让社会沉沦的资讯,有何存在的意义?”并呼吁通过立法对“动新闻”进行分级管理,凡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有不良影响的内容都应该坚决禁止。本次对壹传媒的惩处就是依据台湾《儿童及青少年福利法》第30条第12款之规定:“违反媒体分级办法,对儿童及少年提供或播送有害其身心发展之出版品、图画、录影带、影片、电子讯号、网际网路或其他物品,将在经济上予以重罚。”在处罚金额上依据了第58条之规定:“违反规定者,处新台币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勒令停业一个月以上一年以下。”虽然受到严惩,但壹传媒并未彻底纠正新闻采编与传播失范的状况,因此,一些民间团体至今还在要求立即停止侵害当事人人权的模拟新闻手法,也有学者认为出于尊重媒体报到自由与商业经济的考虑,分级的做法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这样可以避免未成年人产生模仿行为。

台湾一些传媒业则认为对不良社会事件采用“动新闻”的方式编辑和报道已经将社会伤害降低到了最小程度。他们宣称新闻报道自由是法律规定的合法权利,不能因为可能会对某些受众产生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情况而杜绝采用“动新闻”的方式报道社会不良事件,况且社会不良事件的成因并非因为“动新闻”采编与传播造成的。他们甚至认为“动新闻”报道后具有惩戒的教育价值,对于受众具有良好的教育功效,可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因此,对学校教育是有益的补充,可以使未成年人了解现实社会的复杂性,避免他们走向社会后产生疏离感、陌生感和恐惧感。他们还强调用虚拟动画编辑与报道新闻事件是传播技术的进步,完成了从文字、图片到“动漫”的发展,展现了过去没有的技术如今已经达成。他们鼓吹多元文化的观点,极力为自己辩护,声称“动新闻”编辑与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灵活、充满人性,更加适合不同社会群体受众的需要,更加扩大了新闻传播的范围,所起到的教育效果也会随之增加。壹传媒及其效仿者常以此为借口,因而壹传媒虽然道歉,但《苹果日报》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其新闻编辑的方式和内容。

二、“动新闻事件”启迪媒体秉持新闻编辑原则

“动新闻事件”启示新闻媒体应严守新闻编辑的原则,秉持新闻职业操守,担当社会责任,彰显其“社会公器”的尊严。

首先,新闻编辑应遵循真实性原则。新闻真实性包括新闻形象真实、细节真实和场景真实等。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划分新闻与非新闻的准绳;同时,真实性又是新闻实现其所有功能的基础,是整个新闻大厦的基石,失去了真实性,新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新闻传播追求的理想也就失去了根基。“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传播者任何时候都应该坚持的职业理念和精神。”[3]52台湾《苹果日报》“动新闻”为吸引阅听人,扩大发行量,雇佣动画制作团队和专业演员,聘请专业导演,采用电影制作手法,编辑“动新闻”情节,运用二维码和动画模拟技术,对基本的新闻事实在表现形式上进行虚构、煽情、夸张和放大,在实现跨媒介编辑新闻的过程中,彻底模糊了新闻与非新闻的界限,逾越了新闻真实性原则。须知新闻编辑过程必须以真实为原则而不可凭空想象、臆测,任意发挥。因为编辑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吸引受众关注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编辑新闻时必须以事实为基础,编辑人员的主观意识必须受事实的制约,而不能闭门造车。

其次,新闻编辑应恪守新闻伦理性原则。“今天的大众传媒领域是个伦理混乱的丛林,‘实用主义’占山为王,就日常操作达成的一致性规范几乎没有。”[4]《苹果日报》的“动新闻”深受批评的原因之一就是新闻编辑违背了伦理性原则。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其新闻报道内容应该恪守法律与社会道德,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这是任何国家的任何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都不能背弃的基本操守。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恪尽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新闻传播界的主流价值。媒体之所以是社会公器,在于它的公共性和公允性,在于它对社会道义有所担当,在于它的“社会良心守望者”的角色,当媒体品质沉沦到“不是裸体就是尸体、不是拳头就是枕头”[3]52时,也就失去了其作为社会公器的基本操守、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只有恪守新闻伦理性原则,才能克服新闻编辑和传播的伦理失范问题,才能充分发挥新闻编辑伦理的调节作用、指向作用、教育作用和自我涵养作用。

再次,新闻编辑应秉持创新性原则。“动新闻”之所以吸引眼球的原因之一在于它以独特的形式和不同的报道视角编辑新闻内容,使自身的新闻编辑具备特色,因而吸引受众。编辑新闻只有涉足新颖的领域,报道别人未曾报道的内容,选用别人未曾选用的主题,采取别人未曾采用的形式,在时间和地域、内容和手法上以超凡的气势和独特的视角予以报道,才能出奇制胜。[5]但是,编辑新闻要推陈出新不能违背社会服务和公平正义的原则,不能任意捏造或凭空演绎,它要求编辑人员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熟悉以往的新闻编辑形式和编辑视角,结合网络、手机通讯等数字化传媒的最新特征和呈现方式,进行创造和整合,否则沉迷于传统的编辑模式将难以创新。

最后,新闻编辑还应坚持选择性原则。“动新闻”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是它在选择新闻内容时摒弃了真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选择的内容强调新奇和刺激感官,放逐了本应坚守的新闻道德和社会责任。须知“新闻编辑就是代表社会,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对读者、听众、观众在思想意识、情绪、意志、行为上加以启发、调节和导向,使其精神走向最大限度的与社会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相一致。”[6]因此,在进行新闻编辑时要特别注意运用选择性原则,要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将那些科学、健康、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新闻内容,选择到新闻中来。选择新闻内容是新闻编辑的发端,也是新闻编辑的重要特征,更是编辑主体作用于编辑客体的过程,它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科学的选择标准、规范的选择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编辑产生良性的社会价值。

三、恪守整体联动的新闻编辑原则,促进新闻事业持续发展

台湾壹传媒推出“动新闻”之所以激起社会抗议,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淡化了新闻编辑原则的整体联动意识,以新闻编辑的创新性原则取代其他原则,执行新闻编辑的选择性原则时又有失偏颇,所选择的新闻素材大多偏向于负面效应的社会事件,严重忽视了新闻编辑原则之间的联动关系,漠视了新闻编辑原则的整体性特征,这是“动新闻”编辑系统设计与决策的重大失误。我们应该汲取壹传媒在这方面的教训,不断强化新闻编辑原则的整体意识,因为新闻编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是以发现、选择、配置和编排新闻资源为目标,通过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决策、组织、选择、加工、设计等专业性的工作,以获得最优化的新闻传播效果为目的的活动。这一系列的编辑活动必须遵循真实性、伦理性、创新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坚持这些原则必须凸显整体意识,才有利于新闻工作者信息采集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也才有利于他们新闻意识、信息意识、政治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的提高。[8]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编辑工作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形成共识,新闻编辑应秉持的原则也愈加清晰和一体化,这也要求新闻工作者在编辑实践中不断强化新闻编辑原则的整体意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以促进新闻事业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

总之,“动新闻事件”警示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编辑和传播的基本职责,新闻编辑应遵循新闻真实,恪守新闻伦理,审慎地选择新闻资源,在坚持社会正义的基础上发扬创新性原则,唯其如此,新闻编辑过程才能充满远见卓识和理性精神,新闻媒体才能担当起“社会公器”的重任,新闻内容也才能震撼人心。

[1]成功关键[EB/OL].http://nextmedia.com/index/ani mcompany.

[2]何丽.从“动新闻”事件谈新闻报道的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0,(8):69

[3]张勇锋.报纸新闻数字化过程中的底线与操守——以《苹果日报》“动新闻”事件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0,(5)

[4]多萝西·A·鲍尔斯,戴安娜·L·博登.创造性的编辑[M].田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91

[5]陈红梅.新闻编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9

[6]李仪茹,刘学通.文化传播中的新闻编辑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4):79

[7]许正林.新闻编辑[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47-49

G212

A

1009-9530(2012)01-0146-03

2011-09-18

龚孟伟(1971-),男,安徽寿县人,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新闻编辑与评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真实性原则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广告的真实性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三角函数的化简要遵循“三看”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养生之道应遵守九不原则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