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此在”:变化中的师生关系

2012-04-13 10:58叶显发
湖北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家庭

◎/叶显发

(作者系湖北大学副教授、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课程与教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本意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在不同的时期印下了历史变化的痕迹:从“为掌握知识而教”到“为理解体验而教”,再到“为健康发展而教”。汪丁丁在《知识印象》一书中说道:现代教育的现代性表现在它的双重困境中,其一是教育内容的抽象化与儿童心智的具象化之间的冲突;其二是教育制度要求的标准化与受教育方式的个性化之间的冲突。教育需要从这两大冲突当中寻求解决的方案,教师应挣脱双重困境。解决冲突的核心是“和谐”,和谐是一个关系话语,就学校教育的层面而言,师生关系是各种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传统意义上师生关系的教育伦理在社会现实面前发生了突变:教师在知识方面的绝对权威受到来自多元价值观念的严峻挑战。学校中不同层次与结构中的师生关系也是有差异的。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师的唯一性从学生的多样性中表现出了教师的多面性和人格的复杂性;学生的确定性从教师的未完成性中体现出了学生对教师的期待性与不满足感。抽象意义中的师生关系在公开的教育情境中,导致师生关系的疏离和冷漠处理教育问题,教师应当从强迫压抑型转变为责任奉献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使其感觉到自我的责任,帮助每一名学生健康发展,获得进步,从压抑与控制、抵抗与屈从模式走向平等共生的和谐模式。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课堂—师生“共时性”的生命存在形式。卢梭曾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儿童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自然的即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教育与教学和谐,师生会在和谐中自然生长,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展现。课堂还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还孩子心向自然的情愫。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驯化般的鞭打。教师的话语诗意盎然,如春风化雨,滋润孩子的心田;教师的笑容激情荡漾,似阳光和煦,温暖孩子的心房。远离封闭的室内教学和“填鸭方式”,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崇尚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从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的角色从全权代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这样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师生一起“协奏”,他们“诗意地栖息在教室里”。让孩子们不断地做他们的思维体操,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思辩的语言。

伦理中的师生关系。家庭—学生“历时性”的生命存在形式。生命不仅把一种意义给予自然物体,而且也给予文化载体。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时间上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不是互相平行的直线,而是只在学校时间上交叉,各自有不同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直线网络。学生除了在校时间外,剩余的大量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深入,改变了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人的生命自由迁徙的广度愈来愈大,家庭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根式家庭消退与核式家庭增多;生育率的降低使孩子成为家庭中心;夫妻关系的危机导致单亲家庭增加;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劳动力转移导致的“留守儿童”等等。家庭的变化无疑也增加了学校教育的变数,一方面,部分家庭将教育孩子全部让渡给学校;另一方面,家长出于对子女发展的关心而不断高涨的教育要求日益向学校教育渗透。学校与家庭的交互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和强烈。教师走出学校,进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发展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家庭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