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本原的探索

2012-04-13 10:58雷万鹏
湖北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课外专业活动

◎/雷万鹏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6月,湖北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开展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以下简称“两课”)活动。半年来,“课内比教学”活动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课外访万家”活动拉近了教师和家长的距离,形成了家校合作、共谋学生发展的格局。“两课”活动无疑是回归教育本原的尝试,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本土化变革。但是,在前一阶段“两课”活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地区“两课”活动有形式化的趋向,背离了真实的教育生态等,需要进行反思。

对“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反思。首先,“课内比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是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有不同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管理班级和讲授艺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课内比教学”活动不宜过分强化横向比,以分出教师的高低等级,而应以纵向比催生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促进教师自主的专业提升和成长。其次,“课内比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课内比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比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应检验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而部分学校推行的公开课与教学大比武表现出刻板化、形式化的“课堂秀”,学生的发展没有被置于应有的核心地位。最后,“课内比教学”活动不是封闭的低水平循环,应突破学校界限,善用外来资源。比如,邀请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参与本校教学比武,或以大学和中小学伙伴协作的方式,吸纳专家、学者参与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师专业生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元素。

对“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反思。实地家访有助于近距离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有助于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真情交流。因此,家访成为家校合作的主渠道是必然的,坚持家访的全覆盖也是必然的。但是,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流动频繁及学校布局调整后家校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教师家访也存在不少困难。在强化家访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电话、邮件、家长会等方式补充家访之不足。在家访时间安排上要有弹性,不能让短时间内过于频繁的家访对正常的教育教学产生消极影响。

“比”与“访”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不只是为了展示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比”的过程中,要考虑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教学不是“目中无人”,应把家访的信息融入教育教学中,在了解学生特点和家庭背景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使教学活动回归到促进人的发展的本原。另一方面,家访也不是为了访而访、盲目地访,而是带着学生成长的信息,带着儿童发展方案向家长求证和求助,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与家长交流沟通,搭建起家校合作的桥梁。

构建“两课”活动的长效机制。无论是“课内比教学”活动还是“课外访万家”活动,都必须考虑环境和条件的可接受性,在制度设计上应考虑激励相容,建立长效机制。建立“两课”活动常态化机制。建议放宽时间限定,将“两课”活动延长至一年,让学校和教师在开展“两课”活动时根据自身的实际灵活安排,这也有利于不同学校和教师的交流与互动,最终将“两课”活动纳入教师的日常工作,成为一种常规和习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两课”活动需要花费成本,应建立有效的财政制度安排,减轻学校和教师的经济负担。在统筹考虑农村与城市、山区与平原等地区差距的基础上,采取交通补贴、通讯补贴、以奖代补等措施,为学校开展“两课”活动提供一定的财力保障。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两课”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安排,应当在顶层设计上明确政策阶段性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两课”活动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行政力量推动,建立专业化的教师自律组织,以教师协会规范教师行为,建立起教师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业规范则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步。

猜你喜欢
课外专业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小满课外班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