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刍议

2012-04-14 02:24修稳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委员人力资源心理健康

修稳君,张 俊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临沧677000)

班级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刍议

修稳君,张 俊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临沧677000)

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纷纷建立起班级心理委员制度,虽然国内心理委员制度起步晚、不完善之处很多,但是由学生担任班级心理委员具有教师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学生人力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力,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班级心理委员;高校;学生人力资源;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国内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引进以及各高校雨后春笋般的建立和使用,不失为打破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为主角的旧格局的一条新的途径。那么,作为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主角的学生人力资源,究竟存在哪些优势是值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探讨是发挥这些优势资源的工作效力,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

二、国内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现状

(一)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1.内涵

早在2004年,天津大学在国内率先提出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予以实施,迅速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推动了心理委员制度在我国大中小学校的建立和使用[1]。我国的学校心理委员制度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朋辈心理咨询模式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探索和尝试,它是指学校在每个班级设立专门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委会成员制度。作为一名班干部,心理委员不仅要以平等、尊重、助人的态度,为班级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而且还要组织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事务和各项活动。通常遴选班级心理委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个人自荐或班级推荐、班主任或辅导员考察、心理专业教师或心理咨询教师推荐等。在选拔心理委员时要遵循自愿原则和科学原则,一旦选拔到合适人选就不要轻易更换,以保持其工作的连续性。

2.工作职责

作为班级心理委员,其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在班级范围内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心理氛围;积极开展朋辈互助心理咨询,主动帮助同学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扰;观察并及时上报班里同学的心理动态。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也可高度概括为“宣传、关注、倾听、报告”,以联络员和朋辈辅导员的身份收集信息、传递信息、辅助干预[1]。

各个高校对班级心理委员的管理与考核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有的标准比较重视处理班内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数量;有的标准则重视心理委员对班级同学心理素质的影响力以及个人发展能力。而对班级心理委员一般采取双重管理,一方面要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另一方面在心理委员激励机制和同辈督导机制的基础上,接受校内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指导。

3.培训

对心理委员的培训也要根据各校的校况酌情安排。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职责认知和职业道德四个方面。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委员,培训内容也应有所差异。心理委员工作性质是辅助性的,因而培训重点在于基本技能,而不是具体专业的咨询方法。要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培训,一般采取团体辅导、课堂教学、角色扮演等培训形式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知识性的传授在培训中不宜过多。在培训原则上,应坚持心理委员自身发展与其工作特点相结合、注重心理学与其自身专业间的渗透和注重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原则。

(二)国内心理委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内心理委员制度起步晚、不完善之处很多,在其运行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专业素养欠缺,心理委员绝大多数来自非心理学专业,其专业知识匮乏是普遍现象,工作中遇到问题常会手足无措。而且在缺乏经验积累的情况下,有些心理学知识常会被误用错用,甚至适得其反。二是受重视度不够。不仅班内学生、班委会对心理委员工作不以为然,甚至有些班主任、辅导员对心理委员这一新兴班委角色也不甚了解或者忽略其存在。

对于上述问题,可从以下角度进行改善:一是坚持长期培训,注重班级心理委员的个人成长[2]。打破现有培训的集中化和强迫化的方式,采取长期持久的培训,使心理委员边做工作边学习,不仅利于其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实现自我成长。二是改变理念,接纳并合理定位班委新角色。加大宣传使师生认识、认同心理委员的工作,在心理委员制度化的同时,要保证其与其他班委同等的角色地位。这一过程尤其需要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率先认同和大力扶持。

三、班级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学生人力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以往对高校学生人力资源的关注,更倾向于对其毕业时面向社会的状态,而很少关注他们在校时对于学校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的过程。本文所讨论的学生人力资源即指活跃在高校校内各项工作中的学生工作者。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的高级形态,知识性强;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创新性强,因而高校学生人力资源是最有潜力和活力的资源[3]。因为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资源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年龄特点

大学生多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的年龄阶段,是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最具有爆发力的时期。其心理特点为:认知方面表现为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思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和辩证性,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情绪特征多表现为外向、活泼、充满激情;意志方面表现为自觉性普遍提高、理智大大增强,有一定的自制力,有勇敢精神、果断性增强。此外,随着进入青年期以后自我意识的日趋增强和完善,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交织在一起,不断产生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使得他们高度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这些年龄特点成就了学生人力资源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的心理基础,也成为了学生人力资源的年龄优势。同时,这种由自己的心理特点推及到对他人的帮助,又通过助人当中的反馈来调节完善自己的需要,既有利于助人者自我成长,又方便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对于学生本身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来说,可谓“双赢”。

2.身份特点

学生人力资源拥有独特的朋辈助人能力,是教师和长辈所不能替代的。以同窗的身份朝夕相处,相互间更为了解,如对方的气质、性格、行为习惯等;每天一起出早操、上课、吃饭、做作业、参加课余活动,他们共同的经历铸就了更朴实深厚的情感基础。因而,相对于处在另一个群体中的教师,学生们在自己这个群体当中,共同语言更多,相互理解和信任更深,相互间的影响是其他身份的人无法替代的,自我成长和与朋辈共同成长的能力非常强。与此同时,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提高,社会需求迫切。他们关注着校园内外的各种社会现象,评判着各种社会现象,并希望自己加入进去,体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与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相互作用,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重要心理依据。这一心理特点,支配、指导着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对大学时代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3.角色定位

学生人力资源在学校范围内根据其参与的工作项目不同,一般都有其独特的定位。以高校班级心理委员为例,其最基本角色定位就是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象大使”——一个拥有幸福感和放松心态、活出真我的大学生形象。大学生心理委员要首先以“形象大使”的角色定位而不是“宣传员”和“观察员”的角色定位对同学产生影响,向同学传递幸福、放松、快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通过自身健康、阳光的成长状态,引导周围同学乐于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关爱自己和接纳他人,从而形成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氛围[4]。

(二)班级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年龄、身份和角色定位等方面的特点,班级心理委员具有适宜活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因而其在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俨然成为高校心理工作的生力军。

1.提高班级的向心力

心理委员可在班级开展各项活动中适当融入心理辅导内容。例如,在举行班级活动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团体竞技的比赛或游戏。整个班级要达到默契,就需要不断地练习[5]。无论是练习的过程还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都会极大地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2.对危机事件干预有一定的影响力

比起面向全校的心理老师,班级心理委员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对班级每个个体的关注面更广、关注点更细致。对每个个体情况的了解掌握无疑是危机事件发生时处理人员最需要也较可靠的信息来源。从而可能对缩短危机事件发现时间、掌握危机事件发生背景、为危机事件处理提供可行性意见等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3.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强的助推力

班级心理委员既是班级里的一个班委,又是全校心理委员团队中的一员。既参与班级日常管理,又有专门专业的工作组织。一岗双职的身份,使其自身发展空间更大,发展动力更强。比起其他班委,心理委员的特殊性在于其由己及人的力量更强大。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学习远不及身心在学习过程得到的成长更为根本。自己的心态不断变得更积极、快乐,传递给他人积极快乐的感染力就不断增强。这意味着心理委员给整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强的助推力。此外,对于高校来说相当数量的学生以双重锻炼的方式在成长发展,使教育力度和密度自然地加强,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无心插柳的收获。

(三)激发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效力的策略

任何组织的有效运作都离不开对组织成员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而目前各高校在心理委员激励机制上普遍的策略是通过评选的方式给予证书和物质奖励的单一方式。这样的激励仅注重外部强化,而忽视内部激励。因此应加强对内部激励的开发和运用,重视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相结合。现阶段最基本的就是加强高校心理委员组织建设,培养心理委员个体对心理工作团体的归属感。同时,也要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领域对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支持和认同。

在高校轰轰烈烈建立和使用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之际,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优弊之处,尤其是作为学生人力资源的一些不可替代的工作优势,理智地运用该制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工作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学生人力资源,促进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工作效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局服务,向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人力资源自身两方面双赢的最优效果而努力。

[1]李莉.国内心理委员制度研究综述[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2).

[2]陈铎.当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问题与建议[J].科技信息,2011,(9).

[3]杨兰,李洪波.高校学生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9,(8).

[4]李东艳,曾子秋.大学生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林业教育,2011,(3).

[5]葛健,覃爱苗,刘来君.关于班级心理委员的思考[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4).

Abstract:Recently,many domestic universities have established phychological member system of class in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Although the domestic psychological member system starts late and is still undeveloped,students as phychological member play a vital role which can not be replaced by the teacher.Therefore,the mental health educator of universities should fully excavate the student human resources i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class phychological member;university;student human resource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Class Phychological Member in College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XIU Wen-jun,ZHANG Jun

(Lincang Normal College,Lincang 677000,China)

G641

A

1001-7836(2012)06-0111-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6.045

2012-01-09

修稳君(198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学校心理咨询研究;张俊(1981-),男,云南弥勒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委员人力资源心理健康
图片报道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