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的道德态度与译者的文化身份及主体性发挥

2012-04-14 02:24李家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译语原文译者

李家春

外宣翻译的道德态度与译者的文化身份及主体性发挥

李家春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外宣翻译作为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媒介,对于跨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但常难以实现预期的宣传效果和交际目的。中译外存在两个误区,即过度忠实和过分依附译入语。译者的道德态度影响译文的读者接受和宣传效果。译者具有三重文化身份,即文化调解者、文化阐释者、文化对话者,应该在阻抗与透明、关注读者和教育读者之间独辟蹊径,充分发挥主体性,达到最佳外宣效果。

道德态度;主体性;文化调解者;文化阐释者;文化对话者

引言

外宣翻译是外宣工作的一个重要媒介。目前中译外常常难以实现预期的宣传效果和交际目的。误区有两个,一是强调忠实原文,较少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二是过分依附于译语习惯,产出缺乏原语文化特色的所谓“透明”的译文。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其道德态度和策略选择对译文的交际效果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接受美学、阐释学和后殖民理论为根基,就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加以探讨,试图开辟外宣翻译新的范式和思路。

一、外宣翻译的道德态度

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宣传工作都不免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我国也不例外。外宣工作服务于本国利益,必然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译者的道德态度对译语文本具有重要影响。译者既要重视传达差异、传达原语文本中具有异质性的要素,又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

韦努蒂是“异化”的倡导者,他认为,“‘归化’和‘异化’的术语,主要指对外语文本和外国文化的道德态度,是指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而‘通顺’和‘抵抗’指与读者认知过程相关的翻译策略的话语特征。”[1]19“‘抵抗’是异化的道德态度,在异文化中找出异质因素,表现文化多样性,突显语言和文化的差异。”[1]266翻译的目的是产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译文,但常常要冒对原语文本整体归化的风险,最终导致原语文化特色的损失和译语文化的侵占。韦努蒂指出,“透明译法”或“流畅译法”是某种意识形态之下的产物,并非翻译的最佳策略。译者刻意抹掉存于原文的语言文化差异,代入译文社会的价值取向;重写时译者极力将原文同化,让读者陶醉在转化成为自己文化的异地文化之中[2]235。因此,译者确立自身的文化身份,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斡旋和调节的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译者的三重文化身份

跨文化交际以交流信息、文化对话为目的,传统的译者功能不能满足时代对文化译者的需求,译者的身份呈现多重特色。

1.文化调解者。翻译不是译者对原文信息的简单意义上的重建,而是译者正确评估译语读者的阅读期待及其对异域文化的承受能力之后,与译语语言和文化进行调和的结果。译者作用是在两种文化间搭建桥梁,“调解”不同的文化,寻求克服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不相容性的方法。

2.文化阐释者。译者作为文化阐释者的主体性身份主要是源于文本意义的多元性。德里达提出了“延异”一词,指语言里的能指动向,是一串连续不断的能指号之间相异的结果。因此,所指的也总是特异的、延迟了的,不可能完整合一。这意味着原文是把一连串能指号延异成一个明确的所指意义的未完成过程。翻译时情况就更为复杂[2]244-245。原文文本通常呈现意义的多元性,译作不可能完全忠于原文,定会带有译者解释的成分,但阐释可使原文获得新的可读性。

3.文化对话者。余光中认为,翻译实际上就是两种语言之间“对话—妥协—融合”的过程。译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既要保留译语的常态,又要适当吸收源语的表达方式[3]。可以说译者是促进不同文化进行沟通和对话的桥梁,促进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对话。

翻译史上,译者的地位经历了多重转换,从纯粹的读者到具有一定主动性的创作者,再到具有主体地位的文化使者。译者更为关注译文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地担当文化使者的重任。

三、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傅勇林认为,翻译承载着“贯通古今中外”之历史和现实使命,翻译之鹄的为宏通、融通、博通,跨文明对话之要谛为“能入、能遍、能透”[4]。然而贯通和对话则需要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基于以往研究,我们定义为,“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体现出的自觉性的文化意识、交流意识、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但这种自觉性受制于译者的意识形态和历时视阈。”

1.阻抗VS.透明。韦努蒂反复强调使用以“异化策略”为主的“阻抗性”翻译原则,主张发挥目的语文化中的“语言余项”功能,使译文读者将“杂异性”的翻译文本作为翻译来阅读,看到“他者”的面目[5]。这是与“透明”对立的翻译策略。然而在外宣翻译中,我们既要推介本国文化,展现出原文异域风采,又要让译文读者理解并接受。因此通顺与抵抗、归化与异化不断博弈。

[原文]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奋斗路”近日在中国北方名城哈尔滨被重新修复和改造成为俄罗斯风情街区,哈尔滨市政府也将其更名为“果戈里大街”。中外游客在这条老街上得以重温“摩电”(有轨电车)的闲适和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悠扬的钟声。

[译文]Fendou Road,an old street with a history of one hundred years,has recently been restored and reconstructed into one of the Russian-style streets in Harbin a famous city in Northern China.Its name has also been changed by the Harbin Municipal Government to Guogeli Street,which is named after Gogol,a famous Russian writer.On this street,tourists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 can enjoy the leisure and comfort the“Modian”(trolley bus)brings and the melodious bells from Aleksev church,just like in the past.

本段文字选自东北网英语频道。东北网是黑龙江省政府门户网站,外文频道承载着地方特色文化推介的重任。英语频道与黑大应用外语学院共建。为求高质高效,团队翻译过程设置多达五道工序,包括译前处理、初译、外教校对、专家校对和终审。翻译过程中曾遇到过很多棘手问题,例如地名“果戈里大街”就三易其稿。如采用英语译名“Gogol”,但与其他地名译法不统一,也有悖保持汉语文化特色的初衷。最终根据《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对地名通名的一般规定,采用了音译法。译必有失,因为既要放弃“奋斗路”积极向上的含义,又失去了“果戈里”的异域风情。但是,译名规范有助于提高外宣质量,是具有前瞻意识的策略。

2.专注读者VS.教育读者。传统以文学文本为主的翻译唯作者是从,以语言转换为目的,忽略了将译作文本放到目标语环境中的交际效果,而现代外宣翻译以文化推介、信息交流为目的,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应该关注交流目的,专注读者,根据文本特征和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阅读需要和接受效果决定翻译策略。上外姚锦清教授在翻译师资培训中提到了世博会文件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值得思考和借鉴。

[原文]主办方将在世博村参展者居住的环境中提供水、电、网络接入服务。

未经过专业训练的译者可能译为“The organizer should provide incoming services of...”,但是“provide”一词存在问题,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服务是免费的。因此翻译团队将之调整为“The organizer should install...at the expense of the participants.”从忠实角度看,译者添加了冗余信息,但从信息交流角度看,是译者对信息的精准传达,坚持的是一种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然而,译者专注读者也并非完全的以读者为中心,译者还肩负教育读者的重任。新表达法、新行文方式在介绍之初,可能遇到读者的抵触情绪,但译者应以文化交流并推介本国文化为宗旨,以教育读者的目的推介异质文化。

结语

全球化促进了翻译市场的繁荣,专业译者肩负对外传播之重任,主要任务是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兼收并蓄并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播四方。译者应该明确自身作为文化调解者、文化阐释者和文化对话者的多重文化身份,将市场需求和人文精神完美结合。

[1]Venuti,L.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2]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3]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55.

[4]杜争鸣.是谁准备了这盛大的晚宴?——“隐形的译者”与“中国化”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J].中国翻译,2004,(6).

[5]傅勇林.跨文明对话与翻译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翻译,2005,(5):53.

H059

A

1001-7836(2012)06-0150-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6.059

2011-11-17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1552229);黑龙江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资助(QW200921);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1C03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C740029)

李家春(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译语原文译者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