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地区3 883名体检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2012-06-13 06:16魏正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切点腰围比值

吴 立,魏正琍,杨 静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肥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血管内皮功能异样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始动因素。同时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浆纤维蛋白原是重要因素,其水平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脂质代谢异常可导致脂肪沉积于脏器,脂肪肝、高血压病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可能与血压增高时血液直接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即为壁内压或透壁压的增高有关。在冠状动脉正常或轻度异常的情况下,肥胖与冠状动脉内膜功能异常有独立相关性[1,2]。

本次研究以太原地区3 883例体检者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的分布情况,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太原地区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特点和规律。用ROC曲线评价预测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腰围和腰臀比值切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05年—2006年太原市两个社区自然人群体检对象中挑选出资料完整可供分析的成人3 883名,年龄16岁~93岁(53.7岁±14.0岁),其中男1 271名,女2 612名。

1.2 检查项目及方法 调查以健康体检形式进行,参加体检者隔夜禁食大于8h后,在受试日早晨空腹状态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围比值。各指标测量均由多次参加体检工作、受过多年严格训练的正式医护人员进行。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和血脂谱,血脂谱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和血脂测定在全自动生化仪上当日完成,血糖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

1.3 诊断标准 基于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全球共识会议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3]:高三酰甘油血症(≥1.7mmol/L)或低 HDL-C血症(男<1.03 mmol/L,女<1.29mmol/L)或对这种血脂异常进行过针对性治疗;收缩压(SBP)≥130mmHg或舒张压(DBP)≥85mmHg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空腹血糖(FPG)升高(≥5.6 mmol/L)或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IDF诊断标准中,中心性肥胖为中国男性腰围≥90cm,中国女性腰围≥80cm。

1.4 统计学处理 将男性和女性按年龄分为六个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①分析不同年龄段各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布情况,用χ2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②人群中未进行降糖、降压、调脂治疗的2 817人各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及因子分析,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以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旋转转换,以利于解释公因子的含义。③对不同腰围、不同腰臀比值分别计算预测血脂异常、高血压、高FBG及≥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以灵敏度为纵坐标,以1-特异度为横坐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Youden指数(YI,灵敏度+特异度-1)用来决定腰围和腰臀比值的合适切点。以上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

2 结 果

2.1 男性和女性基本情况分布状况 男女两性年龄、体重指数、腰臀围比值、血糖、血压、血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年龄来看参与体检人群为年龄较大者。详见表1。

表1 男性和女性各观察指标比较(x±s)

2.2 男性和女性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分布情况(见表2、表3)

男性随年龄增加腰围、血糖、血压、血脂异常所占比例增加,在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臀比值异常所占比例随年龄呈升高趋势,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0岁~70岁段比50岁~60岁段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指数异常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加升高趋势不明显。

女性随年龄增加腰围、血压、血脂异常所占比例增加,在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异常、腰臀比值异常、体重指数异常所占比例在≤70岁各年龄段随年龄增加而增加;>70岁段比60岁~70岁段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男女血糖、血压、血脂异常所占比例无统计学意义。女性40岁后腰围超标者高于男性。

表2 男性不同年龄组中各项指标超标人数的百分比分布 %

表3 女性不同年龄组中各项指标超标人数的百分比分布 %

2.3 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分析 各心血管危险因素做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指标间大多存在两两相关,相关性都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腰围、BMI、腰臀围比值与其他指标有较强相关性。鉴于变量之间相互关联,难以区分哪些指标起主导作用,继而采用因子分析。当以旋转后因子的特征值>1.0为因子提取的原则时,获取了3个共性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9.5%。以负荷系数(实测变量与共性因子的相关系数)>|0.3|视为因子负荷影响有显著性[3],则因子1包括腰臀围比值、腰围、体重指数,因子负荷数值腰围>腰臀围比值>体重指数;因子2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因子3包括空腹血糖、TG、HDL-C。可见腰臀围比值、腰围、体重指数这些肥胖因子为核心因子,没有一个变量同时连接所有因子。详见表4。

表4 观察指标的因子分析结果(因子负荷数值)

2.4 腰围、腰臀比值预测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根据腰围预测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敏感度(Se)和特异度(Sp)、ROC曲线,以及Youden指数均显示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75cm时预测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真实性较好。根据腰臀比值预测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敏感度和特异度、ROC曲线,以及Youden指数均显示男性腰臀比值0.90,女性腰臀比值0.80时预测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真实性较好。详见表5~表8。

表5 男性腰围预测各代谢危险因素的敏感性、特异性及Youden指数

表6 男性腰臀比预测各代谢危险因素的敏感性、特异性及Youden指数

表7 女性腰围预测各代谢危险因素的敏感性、特异性及Youden指数

表8 女性腰臀比预测各代谢危险因素的敏感性、特异性及Youden指数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4,5]。本研究对太原地区人群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展开调查,分析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的分布情况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太原地区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及干预活动,从而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袁俏梅等[6]对浙江省健康人群进行体检,研究后发现肥胖或者血脂紊乱患病率均高于高血压和高血糖;血脂紊乱和肥胖的患病率在男女间相接近,而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女性高血糖患病率高于男性。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血脂紊乱和肥胖所占的比例与高血压和高血糖比例比较无此差别,男女血糖、血压、血脂异常所占比例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因地区、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可能有所差异。北方人群身材较高大,故相对南方人群肥胖所占比例较其他组分无明显增加。且北方人喜食盐,而南方人尤其女性喜甜食,也可导致其所占比例不同。影响脂肪分布、肥胖的因素主要有,①能量摄入与消耗失衡:由于能量的摄入与消耗失衡,机体将多余能量转变成脂肪导致肥胖。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如现代人群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尤其饮食以较高热量食品居多,体力活动越来越少,运动量和运动幅度均明显下降,热量消耗明显减少,尤其是内脏活动度下降,能量摄入总是大于消耗而导致腹部肥胖和内脏脂肪堆积。②随年龄增长激素水平改变:女性绝经后雌激素迅速下降,尤其是随之而来的性激素和生长素下降,使脂肪的蓄积增多而分解减慢;而男性随年龄增长睾酮浓度下降,与腹臀比值升高和中心性肥胖发生密切相关;同时,老年男性血清睾酮浓度的下降可导致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能力也下降,引起胰岛素抵抗(IR)的发生。③运动减少的生活方式导致肥胖并改变肌肉的胰岛素敏感性,肌肉质量丧失而体脂增加,特别是体脂分布异常腹部脂肪堆积,加重了IR。衰老脂肪氧化缺陷也增加了IR,而且腹部肥胖常伴轻度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又加重IR的发生[7]。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男性随年龄增加腰围、血糖、血压、血脂异常所占比例增加,腰臀比值异常所占比例随年龄也呈升高趋势,体重指数异常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加升高趋势不明显。考虑在男性中腰围和腰臀比值与血糖、血压、血脂比体重指数更相关。女性随年龄增加腰围、血糖、血压、血脂异常所占比例增加,腰臀比值异常所占比例、体重指数异常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加也呈增加趋势。可见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所占比例均随年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在年龄较大人群更容易有异常。考虑和年龄增加后体力活动不足、胰岛素抵抗加重、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女性40岁后腰围超标者高于男性,与女性随年龄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体脂分布变化而易导致中心性肥胖有关。

各心血管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指标间大多存在两两相关。由于各危险因素间两两相关,采用因子分析以识别其支配作用的、更能反映本质规律的共性因子。本研究结果显示,核心因子包括腰臀围比值、腰围、体重指数,因子负荷数值腰围>腰臀围比值>体重指数。没有一个变量同时连接所有因子。在核心因子中腰围和腰臀围比值的因子负荷数值较大,和中国人以内脏型肥胖(腹型肥胖)多见相符,故在中国人群中应以中心性肥胖为肥胖诊断标准。这和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诊断标准[3]一致。

WHO指出亚洲人BMI低于≥25kg/m2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已经显著增加[8]。以往中国成年人的横断面研究发现中心性肥胖预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BMI切点在男性和女性均为25kg/m2,腰围切点均为80cm[9]。WHO/IASO/IOTF提出亚洲诊断超重的BMI切点为23kg/m2,诊断中心性肥胖的腰围切点男性为90cm,女性80cm[10]。广东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11]根据1998年广东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中11 757例抽样人群相关数据得出结论:适合广东人群的诊断切点为广东省男性人群中,腰围>85cm、腰臀比值>0.90,女性人群中腰围>80cm、腰臀比值>0.85在肥胖诊断中有良好的一致性,可有效预测高血压、糖尿病发病危险。

本研究显示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75cm时预测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真实性较好。本研究腰围切点与 WHO/IASO/IOTF提出亚洲诊断标准比较数值较小,故考虑在太原地区是否选择较小的腰围诊断切点。

腰臀比能较准确地反映脂肪的堆积部位,比BMI更能反映血脂异常的状况,也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指标,但目前未有明确的腰臀比值切点。本研究根据腰臀比值预测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敏感度和特异度、ROC曲线,以及Youden指数来寻找腰臀比值切点,显示出男性腰臀比值0.90,女性腰臀比值0.80时预测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真实性较好。考虑在太原地区参考此切点诊断腰臀比值异常。

目前诊断中心性肥胖的腰围及腰臀比值切点还存在不同意见,尚需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分析腰围及腰臀比值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等,从而制定适用于我国人群的腰围及腰臀比值切点。

太原两社区人群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所占百分比随年龄有递增趋势,且男女各有特点。肥胖处于各危险因素的核心位置,肥胖指标中以中心性肥胖为肥胖诊断标准,尤其腰围诊断价值较高。太原城市人群中男性腰围85cm,女性75cm或腰臀比值男性0.90,女性0.80可能是诊断诊断中心性肥胖的合适切点。需进一步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性预防及干预,早期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 郝珊.老年教职工血脂、血糖、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调查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2,16(2):107.

[2] 胡俊峰,侯培森.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3] Miranda PJ,Defronzo RA,Califf RM,etal.Metabolic syndrome:Definition pathophysiology and mechanisms[J].Am Heart J,2005,149(1):33-45.

[4] 顾复生.高血压病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4.

[5] 王君,冯黎,周蕾,等.超声检查在中心性肥胖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诊断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9):1203.

[6] 袁俏梅,肖党生,汪建文.健康体检者的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及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4):299-301.

[7] 尹永英,李汝敏.代谢综合征基线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4):520-528.

[8] WHO Expert Consultation.Appropriate body-mass index for Asian popula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J].Lancet,2004,363:157-163.

[9] Wildman RP,Gu D,Reynolds K,etal.Appropriate body mass index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cut-offs for categorization of overweight and central adiposity among Chinese adults[J].Am J Clin Nutr,2004,80:1129-1136.

[10]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estern Pacific Region,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and the 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The Asia-Pacific perspective:Redefining obesity and its treatment[M].Sydney:Health Communications Australia Pty Limited,2000:16-20.

[11] 广东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广东省人群腰围和腰臀围比肥胖诊断切点的评估和探讨[J].广东医学,2003(24):756.

猜你喜欢
切点腰围比值
腰围增加1厘米相当于老了1岁
抛物线的切点弦方程的求法及性质应用
选腰围 试戴半小时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性的相关分析
一种伪内切圆切点的刻画办法
腰围佩戴有讲究
物理中的比值定义法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
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比较与应用
圆锥曲线的切点弦定理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