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学在街区设计中的应用

2012-06-14 01:28殷其雷
山西建筑 2012年5期
关键词:城市形态学派形态学

殷其雷

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方法中,注重空间形态单元的Conzen学派与注重建筑类型学的S.Muratori学派具有互补性。如果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基于“形态—类型”框架的形态分析体系,则可以使这门学科对城市微观环境即街区这个级别进行设计指导。文中提供了一种城市形态学对街区设计的指导框架,用来在设计的操作层面上将城市形态具体化,其目的是保持城市形态的延续性与一致性。

1 定义

形态学原本是生物学中关于生物体结构特征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生物结构、尺寸、形态和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随着现代主义的出现,城市形态在20世纪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形态学也被引入城市的研究范畴。用解构方法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等问题,将城市置于相对的时空结构作剖析,并研究城市物质与社会的演变和发展的规律。这种方法被称为城市形态学。由于这门学科的研究目的不仅仅是城市某一时期物质形态,还包括该时期内这种形态转变的机制。所以其涉及的基础学科不仅包括规划,建筑,景观,地理等物质形态研究范畴,也包括社会,历史,经济与文化等非物质领域。而今天与城市形态学联系最紧密的则是地理学、建筑与城市规划[1](见图1)。其包含两条重要思路:1)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过程。认为复杂的整体由简单的元素构成,这种分析方法是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合适途径;2)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联,历史学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完整序列关系。

图1 城市形态学的分支示意图

2 理论特点

城市形态学起源于19世纪晚期,从对比地形图和平面图开始,来研究形态的演进历程;同时反映了同时代城镇的形状以及对它的管治。二战后,英国Conzen学派、意大利S.Muratori学派,这两个思想学派同时发展。经过100年左右,英国的Conzen学派关注城市建设的目的,更多的把城市当作经济活动的一种产品;意大利学派则以城市形态控制为目的。它关注类型学,已经建立了一套城市设计的理论,尤其对历史名城的保护性统一设计,其已经能够很好地对城市整体风貌进行控制性设计。

3 城市形态学指导下的街区设计

3.1 指导框架

以街区为对象的城市设计,最初是从城市物质空间实体的利用方面来考察的建筑与景观学科,将城市建筑物、广场、道路、河流等的空间配置类型作为理解城市形态的首要问题。城市的形成基础和发展阶段不同,其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也不同,通过比较研究可以认识不同城市之间的异同。另外,建筑高度和材料、城市色彩、城市道路网形态也是分析城市形态的一些重要指标。Jones(1958年)的研究中,根据建筑物的一些主要特征(如建造年代、使用功能和建筑形式),将城市物质环境划分为五种类型,然后判识城市风貌的空间分布模式。这种从外观上研究城市的景观论方法,虽然考察了作为人类活动空间结果的城市形态,却没有涉及到作为城市形态形成机制的人类活动本身和社会群体的差异性。城市形态在景观层面的另一种研究角度是强调对于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客观现实,以Cox和Kevin.Lynch为代表。后者认为,处理人的价值观与城市形态之间的一般关联性,也就是如何认定一个好的城市形态[4]。J.Jacob则在抨击现代主义景观的同时,提出了一个好的城市景观应该能够阐明、体现城市秩序[5]。

Conzer和S.Muratori正在通过另两条路径来完成这种阐述。正如前文所说,Conzer的历史地理的城市形态学从结构(structural)与构成(compositional)的角度分析城市景观;建筑类型学的理论主要从序列(process)与文脉(contextual)的角度分析城市景观;城市形态学派关注分析(analytical)与概念性(conceptual)而非单纯的描述性(narrative mode)地解读和分析城市物质空间;建筑类型学关注如何提炼现有的形态特征来创造新的形式[6]。这两种途径都是为了找到城市形态的形成规律,或者说是城市秩序。它们显然有所不同,但却非常完美地有着互补的特性。

如果将形态学与类型学结合起来的原因是两者都要遵循传统变化中的连贯性与渐变性,并在未来的设计中体现出来。那么就给了在街区级别的城市设计一个指导框架,即找到形态规律,并使用这个规律。这种结合是城市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并蕴涵当地的传统文化精神,它们的特征应是新的城市变化与发展方向的参照。它们共同提供了解读和分析城市物质空间及其历史过程的科学方法,非常适宜应用在城市历史保护实践中。

3.2 设计流程

至此,城市形态学的街区设计的指导框架已经搭建完成。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分析系统还没有完善。在两大学派的分析系统里,七个城市形态因素(elements of urban morphology)“材料materia—建筑构件 element—建筑形式 form—地块 plot—街道street—街区district—肌理fabric”是常用的参照体系。按照这个体系,城市形态学对街区特色的发掘过程必须满足这样的几种要求:

1)必须足够简单,可在项目初始阶段的限定时间内完成。2)对街区历史特色的定义能足够精确。3)能够找到不同街区元素的联系(如建筑装饰与街道功能)。4)能够将这种联系提炼,并满足新的项目的标准。城市形态学的这种分析到实际街区设计的过程的机制,我们可以用“漏斗与筛子”来比喻。其最终目的是找到一个“模板”来反映并延续该地区在上述七个因素方面的特色。构建这个模板的过程又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列出一个反映其建筑与环境“内部力量”的清单;第二步是筛选“所有的形式”,找到哪些是影响到该街区形态的外部力量。在实际中,我们把一个街区的城市形态元素从材质到建筑到街区形式上下排列,这样就可以看到多样性的分布规律(见图2)。我们把这个排列比喻成“漏斗”。比如越是传统的历史街区,其街区形式越丰富,但限于技术原因,材质越少。相反,在现代主义街区里,材质虽然越来越丰富,但是街区尺度与形态却逐渐单一化。而“筛子”则将结果按照表格形式排列,通过筛选信息,用来发掘这些形态元素的组合。比如武汉汉正街过去的统一东西朝向的5 m宽度的平行街道构成的街区,它们形成的原因是码头装卸道路,形成机制则是19世纪后期兴起的航运贸易和码头工人与商户的自发建造。

最后当我们找到了一个街区的规律,我们必须将其应用到设计之中,以制造一个或几个模板。这些模板必须也满足两个要求:1)对设计指标的满足,尽力契合现行规范。2)要预计该街区未来发展的需求,为物质与经济层面的持续活力提供可能性,这正好也满足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这个模板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街区的原有特征与新的规划发生矛盾时,设计师需要特别小心并考虑原有特征的优先性,这在具有丰富文化的内城地区的历史街区显得特别重要。

图2 “漏斗”对城市形态元素的排列

陈飞和谷凯还在城市形态对街区设计的操作部分上做出了进一步的尝试与改良。他们认为中国传统城市作为一个形态的整体的七大要素是:城市总平面、天际线、街道网络和街道、街区、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和住宅。并认为这七大城市要素普遍存在于中国城市中,且在中西方的形态研究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所以中国城市形态可以看作是这七大要素的总合和相互作用,对这七个要素演变的研究便可以阐明整个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他们的研究价值在针对微观层面的街区设计有着非常具体的指导价值。

[1]姚 圣,唐 怡.英国Conzen城市形态学派理论研究初探[Z].2010.

[2]张 蕾.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及其启示[Z].2008.

[3]Rossi,A.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Z].1996.

[4]Kevin,Lynch.城市意象[Z].1957.

[5]J.Jacob.美国大城市生与死[Z].1961.

[6]陈 飞,谷 凯.城市文本——一种研究城市形态的方法[Z].2009.

猜你喜欢
城市形态学派形态学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的规划探索
抽象与现实
医学微观形态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长三角地区城市形态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分异研究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数学形态学滤波器在转子失衡识别中的应用
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学改变在四种类型MPN中的诊断价值
一May-Hegglin异常家系细胞形态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