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恩施市“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纪实

2012-06-19 09:51肖昌斌
湖北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恩施市教研家长

◎/本刊记者 肖昌斌 周 俊

提高区域教育质量,到底应该抓什么、怎么抓?这既是教育工作的策略问题,也关涉质量提高方式的转变问题。恩施市教育局确定的“牛鼻子”是课堂,他们抓课堂,围绕高效课堂的打造统筹教育资源。而恩施市教育局局长陈斌则像一位太极高手,将教育系统开展的各项活动都能和谐地纳入到为高效课堂服务的序列中来,全省开展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以下简称“两课”)活动也不例外。

>>赖昊在参加高效课堂比武。

为什么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课外有写不完的作业?为什么教师费尽心血抓分数,质量反而偏偏下滑?为什么教师很多时候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家长不解,甚至是误解?为什么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家校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反而出现危机……恩施市教育局局长陈斌认为这些“病”的根源出在课堂上。2009年春,恩施市的高效课堂构建方案正式出台,按照“试点先行、科学有效、全面发展”的原则,建设高效课堂,提升教育质量,打造幸福教育。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市一中、小渡船中学、市实验小学等学校已初步形成高效课堂建设特色。2011年春,全省“两课”活动蓬勃开展,恩施市的“两课”活动成为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强劲东风,教育之“病”、学校之“病”从源头上得以治理。

让成长成为习惯

2011年9月19日,讲台上的赖昊兴奋中略带紧张。去年才来屯堡中学资教的赖昊,虽然教学经验不足,但是意气风发,把满腔热情都倾注在了课堂上。这是他的首次公开课,台下坐着八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他一定要好好表现一番。

谁也没想到,高效课堂被赖昊演绎成了另一种“高效”:按照教学设计,赖昊仅仅用了6分钟就讲完了所有知识点。面对闹哄哄的学生和在他看来极其简单的知识点,赖昊这才发现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好宣布下课。

经过教研组课后的集体分析,赖昊说,他这时才明白高效课堂原来是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再次试讲,课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尝到甜头的赖昊随后发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主动要求代表八年级数学组参加中心学校组织的复赛。主动请缨参赛的教师很多,教研组经过认真讨论后,决定还是把机会让给刚刚走上讲台的赖昊。

备课组长魏林钊和数学教研组长沈文的意见很一致:“比赛的目的,不是争一个好名次,而是通过这个载体锤炼教师的基本功。帮赖老师磨好这节课,收获远远大于得到一个好名次。”

针对赖昊的问题,教师们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检测方式、媒体运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当赖昊走进复赛的课堂时,举手投足间俨然是一位从教多年的资深教师,听课的教师纷纷夸他“讲得精彩”!

>>教师家访到田间地头。

高效课堂的打造关键是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在恩施市比的是教师专业的发展,比的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比的更是教师的幸福指数。像赖昊一样“成长看得见”的教师,在恩施市极为普遍。2011年,恩施市评选首届“恩施名师”,破天荒地不限制职称、年龄,而以课堂教学能力和业绩考核为第一标准。180位初选出来的教师均参加了高效课堂比武考核,上课视频通过网络公开,接受社会的评判,最终产生出108位“恩师名师”。无论是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新人,还是快退休的老教师,人人参加,人人成长。听得到自己专业成长“拔节”的声音,教师们享受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

不仅业务素质,教师的师德素养在“两课”活动中也普遍得到提高。活动让教师不再迷失自我,不再怨天尤人,对工作不再懈怠。采访过程中,多所学校的校长向记者反映了一个同样的现象:教师中的浮躁明显减少。

恩施山大人稀,白杨坪乡就坐落在群山峻岭之中。为了走遍班上学生,白杨中学资教生陈艺可没少吃苦头。走访学生侯义彩家时,她先坐了40分钟公交车,又爬了两个多小时山路。第一次有大学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来家访,小村庄一下子沸腾了。家长紧握着陈艺的手哽咽着说:“真感谢您!”陈艺的眼泪也流了下来。陈艺说,那一刻,她才备感教师工作意义重大。资教即将期满,当初本想提前另谋出路的陈艺,现在已经决定留下来。

让教育回归本真

参加高效课堂比武的张居武是一个教学老手,他刚作为优秀教师从市实验小学调到小渡船中学。这次公开课准备得非常充分,光导学案就认真构思了好几晚。但是运气很不好,试讲那天抽到了一个不容易接受新教师的班级,学生完全不配合他上课。

老马也会失蹄,他并没有放在心上。真正触动他的是课后教研组以他的这堂课为例展开的课例教研。

“以前教研只是学校少数专职人员的专利,集体备课仅为应付检查,教师之间竞争压力大,各自保守‘绝活’,很少交流和沟通。现在同事们不仅一针见血指出我课堂上的不足,还毫无保留地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张居武经历了组内磨课、试讲、再磨课、再讲、反思、评课……五次调整教案之后,他获得了全市高效课堂比武第一名,他和他的团队体验到了破茧成蝶的欣喜。

提起“课内比教学”活动,很多教师会立即想起那些爱“作秀”的、偏离教育本真的优质课评选。陈斌说,“课内比教学”活动不等于优质课评选,“比”是过程、是规范,是要将过去片段式的、孤立的教学教研过程系列化、精细化,并形成制度固定下来。让教学教研真正内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成为每位教师工作的常态。

各学校把“研”作为“比”的重点,将“课内比教学”活动转化为课例研究活动,确保每位教师都上好课。赛课前,参赛者在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备好课,然后在备课组内进行说课、讨论;赛课时,除评委外,备课组全体教师观摩;赛课后,执教者进行反思说课,教师们进行认真评议,最后形成课例。

“评课是教研的基本手段,但是评课一直是教研盲区,许多教师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评。”分管基教工作的教育局副局长曹道静说,“于是,我们出台了《恩施市高效课堂课内比教学评分标准》,对导学、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训练反馈、教学效果、教学基本功等方面都进行量化,让教师可以一一对照打分。”

各学校也结合实际制定出本校的评分标准,评价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每次赛课课堂上都有体现当堂课教学效果的检测,课后有评课及教师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有以学生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对课堂的评价,还有开放日后家长对课堂满意度的调查。

回归工作常态的还有家访。家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渠道,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然而不知道从何时起,有的教师把家访当成了额外负担,甚至作为筹码和学校讨价还价。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恩施市在2011年3月份已掀起家访活动的高潮。每所学校都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实行全员家访,并建立家访登记制度,制作《家访日志》记录教师家访详细过程。

市实验小学二(五)班班主任向国庆第一次走进学生黄明锦的家时,他难以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鼻子一下子酸了。“那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住在几平方米大的一个楼梯间里,只摆得下一张床,连张桌子都没有,可我还经常批评他回家不做功课。”

向老师说:“平时老师只看到学生呈现出来的一面,只有深入学生家庭才能真正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然后做到因材施教。”现在每天放学后,向老师都会辅导黄明锦半小时的功课,让他做完作业后再回家。

这只是“两课”活动中的一个小片段。“在2011年8月份,我们从征集到的3664篇家访日志中,精心遴选出200篇辑印成册,发至全市各学校交流学习,使教师重新认识传统家访模式对育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局副局长许兴忠边说边拿出厚厚一大本《优秀家访日志集》。

让社会重拾信任

让市实验小学三(一)班班主任赖英不解的是,在一次家长会后,成子阳同学的妈妈对热火朝天的高效课堂并不“感冒”,反而颇有怨言,“什么高效课堂,老师撒手不管,学生能学到什么?传统课堂多好啊!”直到一次家访,才让她找到了答案。

那是一个傍晚,已经放学很久,但是成子阳的家长还没有来接他。由于担心孩子一个人回去不安全,赖老师决定送他回家并顺便做一次随机家访。没想到这次面对面的交流,让成子阳的妈妈一下子掏出了心里话。原来成子阳一家是巴东移民,他妈妈根本不了解“361”课堂模式,对儿子期望值很高的妈妈每天晚上想辅导一下儿子功课,却感到无从下手。找到原因后,赖老师释然了,她详细讲解了“361”导学案,还拿出了课本,教成子阳妈妈怎么辅导孩子学习。

很多教师在家访中感到最困惑的地方,是家长与学校在教育理念上的偏差,为此,他们在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基础上,更多的做法是宣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与家长共同探讨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方式。他们深切地体会到,高效课堂必须向家庭延伸。

然而,在陈斌看来,家访的最大作用是帮助家长重新认识教育,重建对学校的信任。没有了信任,社会对教育的批评和责难就远多于理解和支持。教师和家长、学校和家庭如果失去了信任,不会有成功的教育,高效课堂必定无法深入推进。

白杨中学校长叶天成对这个观点非常认同。为了找回这种信任感,他把全校教师分成了23个劝学小组,走乡串户,用脚丈量了白杨坪乡的每一个角落。当看到教师们亲自上门家访,不少家长感动地说:“老师这么负责,把孩子交给你们我放心。”2011年秋季开学第一天,叶天成巡视着教室,心里不禁乐开了花——不仅今年的新生全部到齐了,上学期流失的22名学生也一个不少。

信任是在家访和校访中逐步建立起来的。2011年11月14日,1600名家长走进龙凤初中,和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将成功传给下一代”。11月22日至24日,1400名家长走进白杨中学,家长可以到任何一个班级听课,到寝室了解学生住宿情况,中午与学生一起就餐,还可随心所欲提意见。这两所学校举办的校访活动,打开的不只是校门,还有认识学校、认识教育的大门。

采访行将结束,陈斌告诉记者:“经过‘两课’活动的磨砺,教师队伍的合作精神得到增强,教研能力获得提高,家校关系空前和谐,高效课堂的深入开展有了强有力的保障。”截至2011年11月底,全市课例研究达3000节次,参与教师15000人次,全市5000名教师走进了近6万名学生的家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推动下,恩施教育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恩施市教研家长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家长请吃药Ⅱ
浅谈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以湖北恩施市盛家坝乡小溪村为例
恩施市基层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探索——以恩施市屯堡乡为例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