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应用

2012-07-02 01:17张余牟玮周石李中会
当代医学 2012年28期
关键词:双侧导丝球囊

张余 牟玮 周石 李中会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SVC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上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导致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障碍的临床症候群[1],主要表现为面、颈、上胸部肿胀和急性、亚急性呼吸困难,进一步发展可导致缺氧或颅内压增高。我院自2000年6月~2012年6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28例SVCS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0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28例SVCS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3例,女5例,年龄37~74岁,平均年龄62.6岁。患支气管肺癌22例,恶性淋巴瘤4例,尿毒症行右前臂动静脉内漏透析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颜面部、颈部、上肢、上胸部肿胀、浅静脉曲张,18例有呼吸困难,13例出现头痛、结膜/角膜充血。出现SVCS症状病程2周~5个月。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右股静脉穿刺插管入路。置入5F导管鞘,先在上腔静脉阻塞近端造影,以确定上腔静脉阻塞近端位置,在导丝配合下使用单弯导管通过上腔静脉狭窄/闭塞段至右侧颈内静脉或右侧锁骨下静脉造影,以明确阻塞远端位置。在明确病变范围后,引入交换导丝,换入8F导管鞘,根据临近血管管径选择球囊及支架大小,球囊扩张后行支架置入,支架放置后,复查造影观察上腔静脉开通情况,对支架扩张不理想的可再次球囊重复扩张。

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4100U皮下注射,Q12h,连用3d,对于因血栓导致的SVCS患者,需服用华法林,将PT-INR调至1.5~2,服用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服用3个月。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mg,1次/天或波立维75mg,1次/天,持续半年以上。

2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单独累及上腔静脉18例,累及右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7例,同时累及双侧头臂静脉3例。

26例成功置入28枚支架,其中1例置入3枚支架,其余均置入1枚支架。所有支架均准确定位于上腔静脉和头臂静脉,支架扩张良好,上腔静脉管腔接近正常,轮廓光滑完整,复查造影显示上腔静脉血流恢复,侧支血管明显减少或消失(见图1和图2)。1例存在双侧上肢、面颈部肿胀,造影显示阻塞同时累及双侧头臂静脉。经肘静脉顺行造影显示患者双侧颈部侧支交通血管少,若单纯开通一侧头臂静脉,对侧肿胀可能难以消退。故同时开通双侧头臂静脉,置入3枚支架,行“Y”支架重叠置入(见图3)。术后患者症状迅速缓解(一般2~5d左右),颜面部、上肢水肿消退,呼吸困难、头痛、结膜/角膜充血症状减轻。

图1 上腔静脉阻塞,颈胸部侧支血管开放

图2 支架置入后,血流回复通畅,侧支血管消失

图3 上腔静脉闭塞段累及双侧头臂静脉,置入3枚支架,双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开通

本组1例患者上腔静脉阻塞严重,反复探查未能通过导丝。另1例系纵隔型肺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术中导丝穿破血管壁,血液外溢入右侧胸腔。使用直径为10mm的球囊贴附头臂静脉破口段10min后,造影显示破口封闭,造影剂未继续外溢,放弃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生命平稳,复查血常规,HGB无进行性下降。术后患者面颈部及双上肢水肿、咳嗽、呼吸困难无改善,1个月后死于呼吸衰竭。

3 讨论

临床上SVCS主要见于肺部及纵隔的恶性肿瘤压迫侵犯上腔静脉所致,占原发病的90%以上,其中,又以支气管肺癌最多见,其次见于恶性淋巴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等[2]。近年来,随着有创性穿刺治疗的开展,医源性上腔静脉阻塞屡见不鲜,多见于长期中心静脉营养、人工动静脉造瘘、心脏起搏器置入、放疗后上腔静脉血管局部纤维化,约占7%[3],本组28例患者中有2例为尿毒症行右前臂动静脉内漏透析,占7.14%。

对于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治疗,临床上非常棘手,传统的手段包括放化疗(肿瘤性)和外科手术切开血管重建术,但效果均不理想且手术创伤大,死亡率高。随着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材料如自膨式支架在周围血管病变中广泛应用,在微创操作下,将狭窄/闭塞的上腔静脉开通,恢复上腔静脉血液回流,迅速有效的缓解患者症状。自Crowe等[4]1995年报道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以来,血管腔内治疗已成为上腔静脉综合征治疗的首选[4-7],技术成功率84.6%~95%。本组28例患者26例成功置入支架,技术成功率为92.8%,与文献报告类似。

手术入路一般选择经右侧股静脉穿刺入路,用“J”型导丝或直头导丝配合单弯或眼镜蛇导管,采用钻挤法,导丝导管多可顺利通过狭窄/闭塞段。有文献报道可以选择经右侧颈静脉入路,但顺行操作,增加了血栓脱落、肺栓塞的机会,增加了手术的风险。部分肿瘤侵犯严重者,闭塞段血管管壁极其僵硬、失去弹性,长时间反复钻挤探查容易穿破血管壁,导致大出血。本组1例就出现此种情况,这也提醒我们,遇到该类肿瘤侵犯严重、血管壁容易破裂的情况时,要小心操作,不可蛮进。

球囊应选择长度稍长于狭窄段长度、最大直径不超过临近正常血管管径的球囊,球囊扩张时,应力求球囊完全充盈,采用多次短时扩张的方法,持续时间不宜超过15~30s,以免远端静脉压力过高导致血管破裂。对于狭窄严重的病变,可先用小球囊扩张到一定程度,再换用较大球囊进行分次扩张,减小病变血管破裂几率。

球囊扩张后即可行支架置入。多数情况下,选择一枚支架即可,对于同时累及双侧头臂静脉的病例,需要行双侧肘静脉顺行造影,若双侧颈胸部侧支交通静脉丰富,则开通一侧头臂静脉(一般右侧)即可改善患者症状,尤其是对于预期生存期短的患者更没有必要安置更多的支架。但对于双侧颈胸部侧支交通静脉建立少的患者,仅仅开通一侧头臂静脉是不够的,需要同时开通双侧头臂静脉,本组1例就属于此种情况,“Y”置入3枚支架。支架长度比狭窄段稍长2~4cm,直径应比临近正常血管管径大10%为宜,支架放置以狭窄段中点为中心,上下端超越狭窄段1~2cm。因支架的自身弹性会产生缓慢持续的张力,使狭窄部位逐渐扩张,一般于1周或数周后狭窄部位扩张达到最佳状态。这种缓慢持续的张力既可减少血管因突然张力而引发破裂的危险,又可因其压迫作用而减少了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的危险。除非支架扩张不良,目前使用的自膨式支架一般不需再次球囊扩张[8]。

血管腔内治疗能迅速缓解上腔静脉综合征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创伤小、见效快、风险低、并发症少,目前已成为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1]刘晶杰,张月芬.肺癌合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1):66.

[2]张天泽,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605-2607.

[3]Rice TW,Rodriguez RM,Light RW.The 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 evolving etiology[J].Medicine,2006,85(1):37-42.

[4]Crowe MT,Davies CH,Gaines PA.Percutaneous management of superior vena cava occlusions[J].Cardiovase Intervent Radiol,1995,18:367-372.

[5]Lanciego C,Chacon JL,Julian A,et al.Stenting as First Option fo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Malignant 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J].AJR,2001,177(3):585-593.

[6]Kim Yl,Kim KS,Ko YC.et al.Endovaseular stenting as a first choice for the palliation of 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J].Korea Med Sci,2004,19(4):519-522.

[7]Rizvi AZ ,Kalra M,Bjarnason H,et al.Benign 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tenting is now the first line of treament[J].Vasc Surg,2008,47(2):372-380.

[8]Garcia Monaco R,Bertoni H,Pallota G,et al.Use of self-expanding vascular endoprostheses in 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3,24(2):208- 211.

猜你喜欢
双侧导丝球囊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一次性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超声引导动静脉内瘘经皮血管成形术(二)
——导丝概述及导丝通过病变技巧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导丝定位在乳腺隐匿性病灶切除中的应用
球囊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的临床观察
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蛋白质在双侧慢性缩窄性损伤大鼠脊髓后角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