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2-07-12 15:10孙立波张志学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校企实训

孙立波 张志学 姚 林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孙立波 张志学 姚 林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高职院校应以培养服务环保行业企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宗旨,通过校企合作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双师”队伍建设及管理机制,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善教学实训条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打造突显区域、行业和学校特色的专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提升。

环境监测与评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彰显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区域经济发展对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针对岗位能力开发课程,针对工作任务训练技能,针对岗位标准实施考核”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专业教师在深入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技术骨干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访谈,了解专业市场需求和主要职业岗位,共同确定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总结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就是共同创设以“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1+1+0.5+0.5”人才培养模式,即1年的基本技能培养+1年的职业能力培养+0.5年的顶岗实习+0.5年的毕业实习。

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的定位是关系到专业建设和培养目标的方向性问题。通过市场调研和多年实践,我们总结出本专业的定位: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工矿企业、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站和环保公司及相关部门的环境监测与评价。培养目标是:面向浙江省环保行业与中小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运用分析检验、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监察、环境评价和室内检测与治理技术,具备扎实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从事工矿企业分析检验、环境监测、环保设备运行与管理、环境监察、环境评价、室内污染检测与治理、企业安全与环境管理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创设能力递进的“二、四、四”实践教学环节。“二”: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四”:校内实训分为课内实训、综合实训、开放实训和生产性实训四个递进环节;“四”:校外实训环节分为认识实训、项目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环节。根据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设置实训项目,共同组织实训教学,共同进行实训考核,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开发 校企合作开发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在市场调研基础上,根据浙江省环保行业企业的特点,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对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在岗位工作所需素质能力、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基础上,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岗位标准,将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兼顾人文素养与技术教育的相互渗透,构建了工学结合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课程体系表

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改革思路。通过分析岗位工作过程,以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实施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专兼职教师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共同开发和编写教材、共同授课,全程参与课程教学与建设。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构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考证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2)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化课程内容的思路。通过对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融合职业资格标准,把岗位工作项目转化为学习项目,把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每个学习项目由学习任务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具体实践中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应用,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3)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规划。根据浙江省环境行业的特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工作项目和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重点建设《环境监测与实训》、《环境监察》、《化学分析》、《水污染控制技术》、《室内污染检测与控制技术》、《环境影响评价》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7门优质核心课程。现已立项建设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杭州市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

创新“双师”队伍建设及管理体制

“双师”队伍现状与培养措施 本专业教学团队现有的10名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有8人,“双师”比例达80%。目前,学院已建立了《专任教师顶岗实践实施办法》,专业教师每年要完成不少于1个月的企业顶岗实践。同时,开展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监督考评工作,保证锻炼实效。通过下企业实践、参加技能培训和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开发,实现“双师”比例达100%。

“双师”队伍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 (1)实施“专家导师制”的师资培养制度。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业教师的业务导师,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适应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要求。(2)制定校企合作共同授课的教学机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实施细则》,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集中实训过程中,安排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合作授课。在共同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与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通过直接接触和充分交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一方面,使兼职教师的教学达到规范化要求,另一方面,使专任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得到提高。(3)强化激励教师培训学习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制定激励和奖励机制,让专任教师参加各种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考评员的培训与考试,使本专业教师的执业资格、执业范围得到提升和扩展。截止到2010年,专业教师中已有7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环境类职业资格证书。

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

实施“任务驱动,学生主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学生主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表现为:按岗位工作内容设计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开展教学活动;按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岗位工作场景设计学习场所,融教、学、做于一体;按工作成效设计教学评价,课程评价为过程化考核。

实施项目导向的专兼职教师共同授课的教学模式 在7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以岗位工作项目设计课程学习项目,开展项目化教学,编写项目化教材,制作项目化教学课件。对实践性强、技能更新快的课程,聘请企业骨干与专任教师合作授课,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共同教学、共同考评。

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实践的教学模式 在“1+1+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第四学期安排学生分批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为期3周的工学交替学习环境监测新技术,第五学期安排学生到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进行为期3个月的顶岗轮岗实习,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习项目、学习任务和学生个体,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引入课堂,并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研究性等教学方法,进行项目教学,灵活运用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伴教学、小组设计等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虚拟实训室、编制多媒体课件、建立课程网站和教学资源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创新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强,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考证相结合的综合课程评价体系。

形成性考核 课程考核成绩由考勤、平时讨论与作业、实训实习、期末考试四项组成,按照一定比例综合计算成绩,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掌握程度。

多样化实践考核 采用实验设计、项目操作、口试+操作、论文+答辩等考核方式,建立每门课程实践试题库和详细的实践考核评分细则。

校企考核相结合 学生在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阶段,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单独考核,综合评定成绩。

课证融合 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成绩评定与职业考证结合,采用“课证融合”形式,以认证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

改善教学实训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近4年投资200万元,改善了校内实训基地的环境,改建了4个实训室,扩建了1个实训室,新建2个实训室,仪器分析设备齐全、实训实习开出率100%,成为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在省内同类院校中起示范和辐射作用。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4年时间内引入2家环保技术服务型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互利共赢,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学院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资质、技术指导力量以及相对稳定的“订单”,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的意识。企业借助学校的师资、科研、设备等优势,拓展经营范围,开拓新业务,共同申报课题。几年来,校企合作共同申报科研项目5项,为企业研发新产品和工艺4项,校企双方合作开发新课程7门,编写新教材3部。同时为教师提供科研基地和工学结合的环境,为学生提供顶岗实训的岗位。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现已建立6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6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能满足本专业70%学生的实训实习,聘请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能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需要,如表2所示。

创新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和运行模式 (1)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校内实训设备管理规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细则》、《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细则》、《学生顶岗实习指导书》等管理制度和办法,探索与企业深度融合、长期合作的有效途径,创新学生校内、外顶岗实习管理与评价办法,使校内外实训基地正常、安全和有效运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和场所。(2)制定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以“企业化管理,规范化运作”为指导思想,形成良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机制。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运行模式上,实行企业管理、教学管理双重管理模式。一方面引进企业管理模式,设立规章制度,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从职业理想、职业习惯、职业操守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管理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质量控制,定期召开总结会,掌握学生实训进程和实训效果。

表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表

校企合作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文件与管理制度建设 (1)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交流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岗位需要确定技能培养目标,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各课程课程标准,学期授课计划严格按课程标准编写。(2)建立规范和完备的教学档案,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制定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教学团队无教学事故。

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 (1)重视过程控制,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健全各教学环节质量控制系统,实施质量监控工作。从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考核办法、阅卷、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教学监控等各个环节实行制度管理。(2)加强学生实习环节的管理。建立学校、企业互动管理机制,落实行业企业指导教师考核学生岗位实习绩效办法。制定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及时掌握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满意度。

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1)制定激励教师政策,奖励及时兑现,提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风。建立以老带新的教学导师制度。加强对新教师授课计划制定与实施、毕业设计环节的指导,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使专业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尽快提升。(2)制定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端正学生的学风。(3)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内评”与“外评”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评价,实施行业企业和社会人员全程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质量评价。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张妍.关于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8).

[3]戴翔东,石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2).

[4]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G712

:A

:1672-5727(2012)02-0153-03

孙立波(1959—),男,博士,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主要从事污水治理及地下水污染修复的研究。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校企实训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中国环境监测第33卷(2017)总目次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