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基于江苏民营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

2012-07-16 11:12石盛林
华东经济管理 2012年10期
关键词:江苏调节效应

康 丽,石盛林

(1.南京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2.三江学院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3.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工商管理系,江苏 南京 210042)

一、引 言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传统制造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借助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是江苏新时期战略的主要命题。调结构是主要方向,但传统产业的提升也非常重要。而要加速推动江苏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创新能力的严重缺乏是制约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瓶颈[1]。许多研究显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于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2-3]。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和中观角度围绕政府产业政策措施、技术创新制度改革等展开,微观视角的研究较少,虽然有文献就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基本是将技术创新作为组织创新的一个构面研究组织学习对其的影响,缺少重点围绕技术创新进行的相关研究,且现有的研究基本上是“组织学习—组织创新—组织绩效”的线性关系的研究。将组织学习作为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变量,研究其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事实上,组织学习更多的是营造一种“学习是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保障、本企业所有的员工都承诺要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企业目标的实现与成员个人目标的实现紧密相连、鼓励员工能够打破常规去创意思考”的氛围。因此,把组织学习作为调节变量,研究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能够更好地揭示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内在机理。

有鉴于此,本文从组织学习视角出发,探讨其对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期望揭示组织学习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微观机理,理论上弥补现有理论的不足,实践上为推进江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提供战略指导。

图1 概念模型

二、理论与假设

(一)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对技术创新进行了较早的研究。他认为产品创新,即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新的性能;而工艺创新,即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方法。1978年Daft[4]构建了二元组织创新模型,并将技术创新划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本文技术创新观点主要借鉴2006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中的研究成果,从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方面衡量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是企业为生产新的(有重大改进的)产品或提高生产效率,采用在技术上是新的(有重大改进的)工艺设备或生产方法。产品创新是企业将新的产品或者有重大改进的产品成功推向市场。

根据Gopalakrishnan等[5]的观点,产品创新是一种用来满足外部客户或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或服务。它以市场为焦点,由客户来驱动。工艺创新是一种引进到组织内部生产或服务实施的要素。它以组织为焦点,由组织效率来驱动。产品创新的结果是向市场或客户推出新的有独特性能的产品,以满足其需求。因此,企业更多关注外部市场、客户需求变化而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可提升自身绩效。工艺创新的结果是通过不断改进产品的加工过程、工艺路线或设备,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工作环境。因此,企业从自身内部着手,进行工艺创新亦可提升自身绩效。刘善仕等[6]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将对企业的长期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即创新产出的增加将会对企业的财务绩效产生积极的贡献。由此可见,无论是工艺创新还是产品创新都对企业的绩效有重要影响。

在安同良等人[7]的研究中,通过对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发现,江苏制造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技术创新比例较低,产品创新仅为9%,工艺创新为12.8%,在江苏省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工艺创新占了主要部分。因此,占主要部分的工艺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高于产品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阐述,提出:

假设1: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2:工艺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强度高于产品创新

(二)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

组织学习的概念则最早由阿吉瑞思于1978年正式提出,他认为组织学习是一个“发现错误并通过重新建构组织的‘应用理论’而加以改正的过程”。此后,组织学习的概念、理论逐渐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1990年彼得·圣吉的重要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将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推向了高潮。本文对组织学习的界定,主要借鉴Baker等[8]的研究结果,从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和开放心智3个方面来衡量。

学习承诺是组织对学习所持有的一种基本的价值观。该价值观将会直接影响组织是否有可能营造学习的氛围并形成组织学习的文化,这种基本的价值观也将影响到组织与组织成员的行动,从而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它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共同愿景是组织就未来发展方向与员工共同分享,包括二者在组织目标和员工目标等方面的共识;组织成员没有承诺和认同组织所确定的发展方向,学习就会缺乏动力。共同愿景将对提高组织学习能力起到方向性的重要作用。这个影响员工意愿、行动、就目标达成共识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沟通、相互协作的过程,积极的沟通、协作可以使组织获取必要的资源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9]。积极的沟通和协作也能够降低成员对创新失败的恐惧,能够促进组织成员去追求新的创新理念和主动去承担风险并最终促进创新活动[10]。开放心智是组织超越日常规范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取向。组织只有开放心智才能接受新生的事物,鼓励成员打破常规,去创造去进行试验才有能听得见不同的意见,这样整个组织才能营造一种勇于创新的氛围,员工才敢于冒险去发明创造,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工艺的改进等等,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弋亚群[11]和黄光阳等[12]人认为组织学习对于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组织学习可使企业获取新的知识,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规模和成功率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组织学习的类型和水平。Calantone[13]及谢洪明等人[14]也指出企业的学习导向越强其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以上文献虽然就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基本是将技术创新作为组织创新的一个构面研究组织学习对其的影响,且基本上是“组织学习—组织创新—组织绩效”的线性关系的研究。事实上,从组织学习包含的三方面要素“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开放心智”可以看出,组织学习更多的是营造一种“学习是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保障、本企业所有的员工都承诺要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企业目标的实现与成员个人目标的实现紧密相连、鼓励员工能够打破常规去创意思考”的氛围。因此,把组织学习作为调节变量,研究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能够更好地揭示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内在机理。

基于上述理论阐述,提出:

假设3:组织学习对工艺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有显著调节效应

假设4:组织学习对产品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有显著调节效应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

本文以江苏民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主要组织了南京两所大学的商学院学生,安排学生利用寒假和毕业实习时间深入江苏民营制造企业开展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问卷填答的准确性,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首先,选择有父母或亲戚在江苏民营制造企业工作的学生参加调查,便于邀请对企业基本情况比较熟悉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填答问卷;其次,对参加调查的学生进行培训。说明调研的目的、要求和具体操作过程,要求学生本着科学的精神完成调研任务;最后,发放调研用品,如笔记本、笔以及小礼品等,要求学生按时完成调研。调查从2011年1月开始直到4月结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55份,回收率为85.00%。课题组对回收的问卷做了仔细的筛选:剔除了非中高层管理者填答的问卷,剔除了非民营企业的问卷,剔除了非江苏省企业的问卷,剔除了从事多元业务企业问卷,剔除了填答缺失项较多或者填答没有区别性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01份,有效回收率为79.16%。从样本属性来看调查对象为江苏民营制造企业,其中高科技制造企业34家,一般制造企业167家。样本企业资产最高1000000万元,最低50万,平均64307万元;员工人数最多4万多人,最少只有15人,平均796人。样本企业成立年数4年以下42家,5~9年72家,10~14年31家,15~19年30家,20年以上26家。填答问卷的管理者服务年限最长30年,最短1年,平均6.30年。

(二)变量和测量

1.组织学习

本文测量组织学习的量表主要根据Baker和Sinkula所发展的组织学习测量量表修正而来,该量表从市场信息的角度出发,提出从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和开放心智三个维度来测量组织学习。由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且我国学者林义屏及谢洪明等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也已证明此量表的优良性能,因此我们认为在本研究中选用此量表是合适的。经修正,我们设计了包含“学习承诺”、“分享愿景”及“开放心智”3个构面的14个题项,测量采用Likert5点量表,请管理者回答本公司组织学习的符合程度,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测量量表源自江苏民营制造企业质性研究数据,主要采用了6个题项,其中3个题项测量工艺创新,3个题项测量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测量题项为:公司员工们经常可以想出许多改进产品工艺或作业流程的不同方法;本公司经常引进一些可以改善工艺或作业流程的新技术;本公司经常采用一些新的产品零部件或服务项目以提高公司业绩。产品创新测量题项为:本公司有相当高的利润是来自新开发的产品或服务;本公司经常开发一些能被市场接受的新产品或服务;与同行相比,本公司有更多数量的专利权。测量采用Likert5点量表,请管理者回答本公司技术创新的符合程度,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3.企业绩效

企业绩效测量量表借鉴了Hurley等的研究,选取3个指标分别是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和净利润率。测量采用Likert5点量表,请管理者回答本企业绩效与竞争对手相比的高低程度,1表示非常低,2表示较低,3表示一样,4表示较高,5表示非常高。

(三)数据分析

我们首先对三份量表做因子分析适当性考察检验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以上验证都合格后进行了因子分析,得到了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接着用相关分析考察了组织学习、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检验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影响、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过程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和LISREL8.70完成。

四、结果分析

(一)因子分析结果

各量表的因子分析适当性考察结果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测量量表的因子间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1)显示各测量量表聚合效度可以接受,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表明各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表2)。

表1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

(二)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是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对角线为各变量的信度值,结果显示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两种方式和企业绩效之间均显著正相关。

(三)回归分析

为检验假设,首先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做中心化变换(即变量减去其均值,温忠麟等[15]),构建乘积项,然后构建层次回归分析模型检验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

表3 回归分析结果

表3中Step 1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艺创新(β=0.207,P<0.05)和产品创新(β=0.175,P<0.05)的标准化回归系数都显著,假设1得到了验证,即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对企业绩效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从标准化系数来看,工艺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强度高于产品创新,假设2得到了支持。

表3中Step 2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加入了乘积项“自变量×调节变量”后,R2的变化有0.079,F值变化显著(P<0.01)。“组织学习×工艺创新”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显著(β=0.354,P<0.01),“组织学习×产品创新”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不显著(β=0.071,P>0.10)。根据温忠麟等的调节效应检验规则,组织学习对工艺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有显著调节效应,支持了假设3;组织学习对产品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假设4没有得到验证。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江苏民营制造企业情景实证检验了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对企业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工艺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强度要高于产品创新,表明江苏民营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是以工艺创新为主导的。组织学习对工艺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对产品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表明江苏民营制造企业的组织学习主要围绕工艺创新进行。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把组织学习视为技术创新的环境氛围,实证检验了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即组织学习氛围的营造有助于提升技术创新绩效。

本文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为推进江苏创新驱动战略,顺利实现江苏省“十二五”科技规划目标明确了重点努力方向,即要积极营造以实现产品创新为主要目的的组织学习氛围,走以产品创新为主导,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协同发展的技术创新之路。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践已证明,单纯依赖工艺创新是远远不够的。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的研究发现,虽然中国制造企业的生产设备甚至比德国、日本等国的生产设备还要新,但中国制造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还很弱。表现在对外贸易中,2010年,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1598.0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3.24%。这种以“国际代工”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促进江苏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江苏民营制造企业缺乏产品设计和产品创新能力,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因此,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产品创新为主导,促进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的有效结合,形成先进的制造业,是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坚强保证。

[1]蒋天颖,季伟伟,施放.制造业企业组织学习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5):1046-1051.

[2]陈劲,邱嘉铭,何郁冰.偶发性创新过程模型及激发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3):88-96.

[3]Birkinshaw J,Hamel G,Mol M.Management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33(4):825-845.

[4]Daft R L.A dual-cor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8,21(2):193-210.

[5]Gopalakrishnan S,Bierly P,Kessler E H.A reexamination of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using a knowledge-based view[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1999,10(1):147-166.

[6]刘善仕,刘婷婷,刘向阳.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创新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7,25(4):764-771.

[7]安同良,王文翌,魏巍.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动力与障碍——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 当代财经,2005,(12):69-73.

[8]Baker W E ,Sinkula J M.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9,27(4):411-427.

[9]Brown S L,Eisenhardt K M.Product development:past re⁃search present findings and further direction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2):343-378.

[10]Hurley R F,Hult G T.Innovatio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an integration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1998,62(3):42-54.

[11]弋亚群,邹明,谭国华.企业家导向、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0,24(8):17-20.

[12]黄光阳.企业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的能动效应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9(4):84-86.

[13]Calantone R J,Cavusgil S T,Zhao Y.Learning Orientation Firm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2,31(4):515-524.

[14]谢洪明,罗惠玲,王成,等.学习、创新与核心能力:机制和路径[J].经济研究,2007,42(2):59-70.

[15]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猜你喜欢
江苏调节效应
方便调节的课桌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数读江苏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懒马效应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